第106章 挖馮玉祥的牆角(上)(1 / 2)

將馮玉祥逼到豫南角落不是張漢卿的最終目標,他對馮玉祥最感興趣的是他的五虎將及十三太保。“十三太保”在西北軍中是怎樣叫起來的,說法不一,不過一般認為是在1917年前後馮玉祥任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駐防湖南常德出任湘西鎮守使的時候。當時馮部擁有步兵四團,炮兵一團及騎兵、工兵各一營。以李鳴鍾為步兵第一團團長,張之江為第二團團長,張樹聲為第三團團長,張維璽為第四團團長,鹿鍾麟為炮兵團團長,劉鬱芬為參謀長,至此第十六混成旅全體軍官均為馮玉祥親信,這是馮玉祥軍事集團形成的開始。所謂“五虎將”,即宋哲元、鹿鍾麟、張之江、劉鬱芬、李鳴鍾等當初的5大團長。他們久隨馮玉祥,在馮部極有威信。因勤奮好學,埋頭苦幹,逐步嶄露頭角,曆任管帶、營長、團長,治軍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馮玉祥任湘西鎮守使期間一麵招募士兵、網luo幹部,一麵將陸建章安插在第十六混成旅中的陸續排擠出部隊。他按照自行製定的標準招募的新兵,大多身材高大,體格健壯,作風淳樸,能吃苦耐勞,也易於接受組織和訓練。他打破了當時一般軍隊因循守舊的陳規陋習,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練兵方法,又培養造就了一批能征善戰的青年軍官。即:機關槍營營長韓多峰、一團二營營長孫良誠、三團一營營長韓複榘、三團二營營長石友三、三團三營營長趙席聘、四團一營營長劉汝明、四團二營營長佟麟閣、以及炮兵營長孫連仲,其餘也都是營級軍官。這些營級軍官,特別為馮氏信任和倚重。馮部官兵在豔羨之餘,於是套用了京劇《珠簾寨》中李克用寵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將韓複榘、孫良誠等13名軍官,也稱之為“十三太保”。這名稱的內涵既有戲謔,也有諷刺。

“太保”本是我國古代官職的名稱,是輔佐太子的官。西北軍中的所謂太保,顯然是借喻,是指輔佐馮玉祥的13名軍官。這13名軍官都是馮玉祥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們長期追隨馮氏,南征北戰,為馮氏所倚重。這13名軍官是:孫良誠、孫連仲、韓複榘、韓多峰、佟麟閣、劉汝明、石友三、張維璽、程希賢、過之綱、聞承烈、葛金章、趙席聘。馮玉祥的這13名“太保”,從年齡上來說,大都是1890年前後生人,比馮玉祥年青一些。從籍貫上來說,都是北方人(淮河以北),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過之綱是安徽省蒙城人,韓複榘是河北人,韓多峰是山東人,我把他們都稱之為北方人。實際上馮玉祥西北軍的成員,大抵也是北方人。西北軍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馮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這些人稟承了西北軍的傳統能忍艱耐苦外,還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戰,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憑心而論,在正史上馮玉祥的“西北軍”是各路軍閥的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

但真正有規模的“西北軍”是在“北京政變”後、馮任國民革命軍司令後獨占大西北後才逐漸形成的,此時馮係勢力因無發展空間,遠沒達到那種規模。

這些將領中,張漢卿最熟悉的莫過於宋哲元、佟麟閣、張維璽、韓複榘了。在這風雲突變之際,張漢卿決定先從張維璽下手。此時他駐守在六安,正與人民軍先頭部隊接上頭。

張維璽在幼年時代曾經讀過幾年書,從軍後又勤奮好學,博覽兵書,在西北軍裏有“儒將”之稱。他不僅自己好學,對部下軍官隨時組織讀書會,親自督促他們學習文化和鑽研武學書籍。張維璽當營長的時候,馮玉祥曾委托他編撰一本《軍士勤務書》,作為連隊中當班長的平、戰兩時職責、任務的規範準則。這是因為張維璽是從當學兵出身,對於軍士勤務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而這本書寫得很好,深受馮玉祥讚賞,印發全軍軍士人手一冊,奉為圭臬。張維璽為撰寫這本書而勞累過度,影響了目力,成了近視眼。當時馮先生所部第十六混成旅,上自旅長,下至夥夫,全旅沒有一個戴眼鏡的。當張維璽向馮玉祥請示配製眼鏡時,馮先生曾問他不戴眼鏡能看多遠?他答說能看五、六米達。從此軍中就給他起了兩個綽號:“六米達”和“張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