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霆重新得到重用,擔任重要的奉天兵工廠的督辦,隻不過他的奉軍總參議的頭銜卻被蔣柏裏取代了。這人卻也是良才,經過一番努力,使奉天兵工廠的規模遠超了張作霖等人的期待,也超出了張漢卿的理想,令張作霖刮目相看。也在此情況下,張漢卿決定,成立總裝備部,由楊宇霆負責充實漢口兵工廠、蘭州軍械廠的生產能力和品種。
北方工業及國防布局在蔣柏裏的統籌下,孫烈臣、郭鬆齡的督促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漸漸地,一個多年來顧不及的任務進入了腦中,這就是海軍。
自張漢卿遠征蒙古以後,他就沒能顧得上自己所兼的海軍總司令的一攤子事。本來在與蔣柏裏等人的戰略計劃中,中國以偏弱的經濟、工業實力是不能陸權、海權共抓的。在國家還未統一、軍力孱弱時主攻陸軍的發展是可行也是必須的,但是隨著人民軍的壯大,保護內河、沿江、沿海的任務日益突出。以長江為例,如此廣闊的流域單靠陸軍既勞師動眾,也使得兵力分散、使集中成為不可能。而且將來對日本關東州的動作以及守衛京畿,沒有海軍、哪怕即使是淺水海軍是無法想象的。
海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國近代史上受屈辱的過程,也是體現海軍重要性的佐證。想一下英國、法國這些老牌強國,正是靠軍艦,一次又一次打開中國封鎖的大門;正是日本,靠兩次海上大捷,奠定了東亞強國的地位。中國要想守住遼闊的海疆,海軍的發展應未雨綢繆。
當然張漢卿還沒自大到能以海軍對抗強大的日本甚至是美國。在他看來,沒有二、三十年的努力追趕,中國是不可能在海上稱雄於日本的,更別說老牌的海軍強國英國、美國了,哪怕僅僅是在東海。但是建立一支近海海軍,在強大的空中力量的保護下遂行保衛海岸線的任務是非常可行的。此外,一支存在的艦隊,也是讓敵方不得不正視的棋子。正如著名的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總結道,一支未知的艦隊,“隻要存在,即使是弱小的,對於敵方各種或多或少的公開利益來說,也是一個永恒的威脅。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遭到打擊,而不得不限製自己的行動,直到這支艦隊被摧毀或者製服為止。” 海軍以其強大的機動性及移動炮台的作用不能不得以重視了。
民國時中國在飛機的建造能力上與世界同步,而且飛機的造價極低。以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為例,造價為一千萬元,抵得上100架中國新製的“甲型一號”水機的總和,或是裝備一支3萬人的陸軍師(奉係)。遠洋上當然戰列艦逞威,但在近海,100架水機以其更有利的戰鬥能力(水陸兩棲)在綜合戰鬥能力上是要強於這艘戰列艦的,而多一個陸軍師對目前的中國來講,要比多一艘戰列艦要更有用。
海軍是一個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兵種,其複雜程度要遠比體現工業能力的汽車還要大。想一想21世紀初期,作為全球製造大國的中國還不能製造出超出一萬噸排量的大艦及渦輪機。為了更有效地控製長江內河及渤海灣、膠東灣、遼東灣,建造一支規模適當的近海海軍勢在必得。此外,為了將來的發展,給海軍添加雄厚的軍工底子是未雨綢繆的打算。
艦隊的主要軍艦是驅逐艦。本世紀二十年代的驅逐艦大部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或在大戰之後不久建造的新艦。以美國為例,這些新驅逐艦都是平甲板,有四座煙囪,排水量一千二百噸,吃水深度九英尺十英寸。它們的特征是配有四門四英寸的大炮以及一門三英寸的高射炮,還配備了十二支魚雷管,有些驅逐艦還配有深水炸彈。這一級的驅逐艦時速可達三十五海裏,由一百二十五人操作。由於吃水不深,這些驅逐艦能夠沿著長江一直駛到漢口。它們經常駛到漢口,有時甚至走得更遠。
美國當時一共建造了二百七十三艘這種平甲板的驅逐艦,它們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構成了美國海軍小型作戰部隊的中堅力量。在張漢卿等人的認知中,這些驅逐艦速度快,配有威力強大的武器,恰好適於在海岸水域以及內河水域進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