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北京政變(下)(2 / 2)

此役奉軍共接收約9個師16萬人,四條戰線共殲滅直軍近3萬人,馮玉祥、孫嶽接收殘兵各約萬餘人。在民國呼風喚雨多年的直係,就這樣退出了曆史舞台。同正史上不同的是,吳佩孚到死都沒能有機會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再展伸手了。在中央,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奉係的獨攬政局,即使是孫中山也一樣。張作霖興衝衝地自奉天趕到秦皇島,準備改組政府,赤膊上陣了。

可是城裏還有馮玉祥、孫嶽的兩個軍,他們是這次反直最大的功臣,都是以孫中山為皋圭的。現在形成的局麵是馮玉祥的部隊控製北京城,外圍則是奉軍控製大局。以奉軍目前的實力,揮戈進入北京城對付實力居於下的“討逆軍”一戰定天下不在話下,隻是似乎師出無名。朝野各方都在觀望奉軍的下一步動向,如果此時稍有不慎,不但剛平服的直係立刻會死灰複燃,居於下風的皖係、國民黨係各方隻怕直接便可將孫中山這麵大旗豎起來再次討伐自己了。

即使在奉係內部也有請孫中山為總統、張作霖擔任總理的政治力量劃分願望,比如郭鬆齡、胡景翼等一批辛亥革命初期便響應孫中山號召的舊將,和於右任等一大批在各地有重要影響的所謂名流,此外還有在中國未來有重要影響地位的江浙財團等孫中山所賴以財政支持的派係等。所以表麵上看是奉係風光無限,其中凶險不為人知。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在此時刻,奉係內部也對這場巨大的勝利所陶醉,張作霖基本上認為奉係坐穩了天下。試想,曾經風光無限的北洋三派中的皖係、直係相繼臣服於奉係,天下還有哪股力量能夠再和自己匹敵?對於馮玉祥關閉北京城、拒絕奉軍進入的舉動,他幾乎要發布命令要求奉軍前鋒強攻了。

關鍵時刻,張漢卿認為:中國目前亂局一團,如果戰爭再繼續下去,難免日本人會乘亂有所動作。當務之急是迅速穩定局麵――奉係已經在全國大部分地域取得了優勢,取得下一個大捷甚至是問鼎中央已經不是問題所在。倒是需要在軍事大捷的此時冷靜下來,取得政治上、道義上的優勢。

張作霖最終聽取了張漢卿、孫烈臣、郭鬆齡的建議,呼籲各方就組建一個聯合的政府同赴秦皇島,與先期移轉至此的孫中山商榷。其實各方均在關注奉係領袖的動向,以此時此地實力而言,任何撇開奉係的商談都顯得無足輕重,無論所組內閣為何,奉係鐵定了是內閣的支柱與最大的實力派。各方所關注的隻是是否能分得一杯羹,在新內閣中自己究竟能占多少名額、處於什麼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