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國政界要人齊集秦皇島,選舉產生了新的“國家統一委員會”以協商統一事宜,這個委員會有別於當初由張漢卿炮製的同名機構,共有委員13人,計有:張作霖、孫中山、徐世昌、段祺瑞、孫烈臣、吳俊升、張作相、張漢卿、王永江、靳雲鵬、馮玉祥、孫嶽、閻錫山。由於最大的實力派巨頭張作霖和中國最有人氣的國民黨精神領袖孫中山在事關中國領導權的問題上“惺惺相惜”,建議並通過了“在國家行政空白期間,由段祺瑞任臨時執政,以作為各派正式接受出新任總統或決定政體前的過渡”的決議。
不是各方有多民主,恰恰相反,在決定事關黨派生死的問題上,人民黨和國民黨內部都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在此次反直戰爭中,人民黨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與軍事利益,特別是軍事上,完全可以用武力將全部的反對派一掃光。這一點,國民黨內元老派心知肚明。在武力已不足應對當前的困境時,以胡漢民為首的國民黨中堅力量派提出一個建議,由孫中山任總統,張作霖任總理,以雙方共同的“三民主義”為準繩,建立一個統一政權、軍權、財權、外交權的革命政府。
這裏的統一軍權,是仿效西方製度的軍隊國家化。當然,總統是軍隊的總指揮。
人民黨、老奉係當然不能同意。這些人都是熟知少帥的名言“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道理,也是這樣一步步靠槍杆子打下了現在的局麵,國民黨想動動嘴皮子“杯酒釋兵權”,談何容易!不但如此,一些奉係中的大員們甚至還起草了由張大帥任總統、少帥任副總統、吳大帥為立法院長、王永江為總理等的倡議書,還草擬了內閣成員的名單,當然,名單內官員無一例外是人民黨係和奉係的人。
在各方諸侯在為人力、地盤、財政如何劃分還在爭吵不休的時候,兩位有著共同的使命感的“革命”元勳卻在北戴河邊探討中國未來的政策走向。
信步海邊,海風拂麵。張漢卿對孫中山暢談他的改良的“三民主義”理論:
“中國的前進步伐是無論如何、任誰也阻擋不住的,中國一定會再次強大起來,學良對此深信不疑。但是目前的局勢不容樂觀:各方軍閥爭戰不休,消耗著國家殘存的一點元氣。就整個中國而言,尚未建成獨立健全的工業體係,國家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我們現在雖有中華民國之名,尚無中華民國之實,循名責實,徹底實現人民權力、八小時工作製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就是今天的工作。
中國的經濟,一定要走‘節製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決不能是‘少數人所得而私’,決不能讓少數資本家少數地主‘操縱國民生計’,決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決不能還是舊的半封建社會。誰要是敢於違反這個方向,他就一定達不到目的,他就自己要碰破頭的。
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這個共和國的國家所有。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道、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製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製資本之要旨也。
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這是小學生的常識。因此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農民之外,中國人口中第二個部分就是工人。中國有產業工人數百萬,有手工業工人和農業工人數千萬。沒有各種工業工人,中國就不能生活,因為他們是工業經濟的生產者。沒有近代工業工人階級,革命就不能勝利,因為他們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他們最富於革命性。在這種情形下,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或真三民主義,必然是農工政策的三民主義。如果有什麼一種三民主義,它是沒有農工政策的,它是並不真心實意扶助農工,並不實行‘喚起民眾’的,那就一定會滅亡。
政府將采取某種必要的方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係,把土地變為農民的私產。農村的富農經濟,也是容許其存在的。這就是‘平均地權’的方針。這個方針的正確的口號,就是‘耕者有其田’。
人民軍或者說奉軍已經在工業、農業、交通、教育和貿易上有了長足的發展,這與農業上的‘土地改革’、工業上的‘國家所有製’的製度分不開的。依靠國家作為後盾,扶持了事關國計民生的各產業,使得財富、支配權歸於國家,加強了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也為交通突破、義務教育、貿易自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隻要保持這樣穩定的狀況十年,中國一定可以再次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孫中山對張漢卿所提出的黨管軍隊的建軍原則和人民軍的成就非常讚賞,稱這是他多年以來一直所夢寐以求的,也對張漢卿所提出的國民黨應該也“扶助農工”的政策有所領悟。隻是他懷疑,當中國真正實現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甚至強大起來後,執政的人民黨是否能夠真正放棄領導者地位,從“軍政”、“訓政”走向“憲政”,從而換來完全意義上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