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在鋼絲繩上跳舞(1 / 2)

雖然歐美帝國主義由於擔心過度強硬的對華政策會導致民國政府有倒向社會主義蘇聯的風險,因而在某些方麵改善了對華的關係,但是其掠奪和侵略的本質是不會變的。其對華貿易的主體,還是掠奪原材料、傾銷商品、繼續擠壓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國有資本的生存空間。其做法,一方麵是繼續保持對中國工業能力、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的限製----先進技術的封鎖;另一方麵,是利用控製中國絕大多數海關的既有事實,通過關稅的調整及低買高賣,賺取壟斷利潤。他們在華已經賺得缽滿,但還是要繼續控製中國。其中,英國在外資中居於主要地位,美國則大有後來居上之勢,而日本,則強化了其在東北的經濟控製,並逐漸向華北滲透。

同樣為了限製中國的軍事力量,1924年夏,美英日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對華武器禁運的政策。這樣,即使張作霖政府最終統一了中國,其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改變目前軍事上外強中弱的局麵。這也是張漢卿訪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取得蘇聯的軍事援助以獲得繼續刀展。

雖然蘇聯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互助方和貿易夥伴,軍事上也得到其大量的支持,張漢卿卻並不認為繼續這種局麵是好事:他所定下的平衡北方與西方的國家戰略和外交政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即使在目前英美等列強對華警惕的狀態下,一邊倒地投入蘇聯懷抱是非常不明智的----此時蘇聯遠沒有新中國成立時候強大,而中國也並沒有到達被帝國主義包圍的嚴重不利國際環境。能否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各個擊破,從而使中國利益最大化考驗著這位年輕的少帥。要知道,張作霖政府的對外政策,現在已經是完全聽從張漢卿的建議的。

在近代,能夠左右世界格局的大國不多。作為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已曆百年。美國則是厚積薄發,用強大的工業力量讓列強不敢小覷,雖然它在此階段主要執行的是保守主義路線。日本不用多說,法國則把主要精力放在爭做一戰後的歐洲第一陸軍強國上,在華影響較小。

能夠在中國對外交往中起積極作用的隻能是德國,而且德國和中國的關係在正史上一直都不錯。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德國,正處在一個政治上備受打壓、經濟上受到束縛、軍事上得到極端限製的痛苦時期。德國因為其戰敗國的地位,也長期被隔離在世界政治舞台之外。其始作俑者和主要推動者便是法國。

要想了解德法之間的爭執原委,首先要從地理位置上說明德法關係。法、德是鄰國,法國內沿地中海、外鄰大西洋。德國則基本是內陸國家,沒有地理位置合適的港口,德國人對港口的需求從當年對膠州灣的“孜孜以求”就可以窺見一般;第二、而兩國相接壤處以法國阿爾薩斯、洛林等地著名的礦產資源也是地理上兩國爭奪不斷的原因之一;第三、15~16世紀以後,法國、德國是歐洲大陸(沙俄不算)上綜合實力勢均力敵的兩個大國,兩國均是彼此稱霸歐洲大陸的眼中釘、肉中刺,在歐洲大陸、西歐大陸這片狹小土地上的爭奪在所難免。從拿破侖席卷歐洲開始兩國結下梁子,到德國人變強後挑釁法國的色當戰役法國人很沒麵子地割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還賠錢息事寧人。兩國正式結下世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