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交流的增加,不可避免地接受了相互之間的影響。德國通過色當戰役徹底打敗法國阻撓,完成國家統一並迅速成為現代工業強國的崛起過程,是非常值得借鑒和學習的榜樣,其在政治和軍事製度方麵所體現出來的高效率,也是政治改革家們所效仿的楷模。張作霖統治集團內部的部分人也認為流行的法西斯主義可能是中國迅速解決政治和軍事混亂的一個秘方。
不要被後世的教科書式的結論蒙住了視野,首先我們有必要厘清到底什麼是納粹。nazi其德文是national sozialismus,英文為national socialism, 縮寫為nazi,“納粹”即為其譯音。現在一般翻譯為“國家社會主義”,但其實這種翻譯是以訛傳訛造成的,最好的翻譯其實是“民族社會主義”,“國社黨”也應該翻譯為“民社黨”更確切。而“國家社會主義”在德國曆史上另有其事的。它的德文原文是staats sozialismus,英文是state-socialism。“國家社會主義”是19世紀歐洲眾多的“民主社會主義”的一個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洛貝爾圖斯和拉薩爾。
因為在英德文中“nation”、“state”都可以表達國家的意思,但側重點並不相同。nation強調的有民族形成的國家,state強調的製度化的獨立主權體形成的國家,所以美國是state,而中國是nation。
那到底什麼是法西斯呢?其實是羅馬政府官員執行法定權力的標誌:有一束木棒中間綁有一長斧,意味著國家賦予的法定的暴力與權威,強調的是尊重與服從。在歐洲,這個標誌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都使用過, 甚至美國林肯紀念堂前也有。
納粹的上台幾乎背負上了當時整個德國所有階層的對德國和自己的最後希望。德意誌民族幾乎狂化了:想戰鬥,想與一切不公、一切欺侮戰鬥,哪怕是服用毒酒,惡魔付身,投火自焚,都在所不惜。隻要能夠改變現狀,隻要明天就能戰鬥!
之所以用這麼激昂的字眼來描寫德國納粹的上台,其實不是為了說德國的30年代,而是為了說中國的20、30年代。看看中國當時所處國際環境和國內現實,回顧中國的文化曆史傳統與百年來的外來欺淩,中國與德國的區別隻是最終“紅色革命”勝利了。正如鄧小平們所說過,“不是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選擇了中國”。因為中國當時的有識之士想法也很簡單,要改變,要戰鬥,明天就要改變,即使惡魔伏身也在所不惜。而當時這種想法也不僅是中國共chan黨人有:上承梁啟超,在《新民說》開始從自由主義的思想全麵向國家主義轉型,鼓吹國家自由高於個人自由,集團利益大於個人利益;此後朱自清、聞一多、羅隆基、梁實秋等結社《大江》,李璜等《醒獅》為刊, 竭力鼓吹國家主義, 讚美墨索裏尼, 認為中國之未來複興,也在意大利之複興道路,即法西斯道路。在對國家利益至上的崇拜, 到國民黨內新生代所所建立的“三民主義力行社”(藍衣社)。
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於1921年5月20日與德國新訂了平等的雙邊協定,使中國青年願意前往德國留學的心理。戰後德國經濟處於恢複中,馬克貶值,物價低廉,這是促使部分經濟寬裕的中國人赴德留學的又一重要因素。此外,也有學子借鑒戰後德國重建經驗的願望。如少年中國學會領袖王光祈1920年留德之行,即“以為德方新敗,上下競圖存,國內青年有誌者,宜乘時來德,觀其複興綱要”(有必要說明一下, 少年中國會是中國兩大集權思想體係的最初大本營, 中國共chan黨和中國國家主義者多出於此會)。正史上到1925年後,受歐洲經濟危機和德國物價上漲的影響,學習和生活費用增加,中國留德學生人數因之銳減,留德學生數才出現低穀。
在人民黨的宣傳和影響下,中國國內對於集中製的褒揚逐漸超過了對於英美式民主的向往,最終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同,在不久後的國家政治製度建立上阻礙甚少。而且由於赴德留學的學生們未來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之巨大,國民對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無比齊心。從這一點上來講,教育對國民的影響之大說什麼也不為過。也從這一點上說,美國用庚子賠款來建設清華大學的宗旨真的體現了這個國家的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