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向左還是向右(2 / 2)

本來,民國初期文科類是很吃香的,從現代文學史上百家齊放、大家輩出的情景便可知道。但是張漢卿入主後的民國政府由於對工業的重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本來會出現的中國留德國學生中,文科類(包括文、法、商、教)留學生多於實科類(包括理、工、農、醫)留學生的場景再未出現。由於政府對留學生的所學文科專業的限製,加上社會上實業救國風氣的影響,不少留學生選擇了理科,甚至棄文從理,至少,那位別名“魯迅”的文豪再也沒能出版什麼《呐喊》,北京也多了一位名叫周樹人的醫生。

從1923年起,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出自當時的特別需要,注重鼓勵留學生學習理、工、農、醫,實科類留學生比例開始上升。這一時期,中國學生留德所學的專業主要分布在醫學、化學、機械工程、電機工程等。據統計,1924年留德的700名學生中,50%學習化學、機械和電機,40%學習醫學和陸軍,其餘10%學習文科。

總體而言,留德學人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注重學術研究,成才率高於其它留學國別。當時國內一般學校都注重英文,以德文為主的僅有同濟、同德等少數幾所學校,所以留德學生的來源比較集中。如中德合作的同濟大學,其畢業生大多進入德國深造。1912年至1937年間,在可考的99位同濟畢業生中,有61人選擇留學德國的大學或高等工業學院。一些已經留學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的中國學人,因追求高深學問而赴德從事專門研究或攻讀學位,如陳寅恪、賀麟、趙九章、羅家倫、傅斯年、張維、俞大維、李金發、夏堅白等人。這是留德教育史上的一種奇特文化現象。由於德國高等教育的嚴謹學風和留學生自身的刻苦學習,留德中國學人一般來說,學術成就突出。民國時期的留德學生總數少於留學日、美、法者,但其獲得博士學位者比例卻最高。據袁同禮統計,自1907年—1961年間,中國留德學人共有732名獲得博士學位 ,其中最多的是醫學博士,其次是數理化和工程學博士,高於留法(581名)、留英(346名)獲博士人數。

官費陸軍留學生是留德學生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群體。隨著國家統一的大趨勢越來越明顯,建立一支什麼樣的正規軍隊漸漸擺上議程。為了持續提高軍隊的指揮能力和軍事素養,張作霖政府把陸軍留學的重心逐漸轉向德國,從而使德國對中國軍事教育的影響達到高峰。

張漢卿正是不折不扣的民族主義者。他實在是受夠了前生政府為了建設“和諧社會”在國際事務中近似畸形的軟弱。隻要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利益而做出的決定,無論是納粹黨還是社會主義,都是可以認同的,因為他們的方向都是國家專製的,都是中國發展的需要。當然接受的前提是這種製度的成功。

其實想想後世的美國霸權主義的所作所為,與納粹有何本質上的區別?隻是納粹實行的是赤i裸裸的領土占領,而美國相對“文明”些,相對殺人不見血,胡蘿卜比大棒的成分要多了些----君不見後世美國的霸權主義、全球戰略?還有其對北約的控製、對所謂“無賴國家”的製裁?更有對中國全方位的圍追堵截?一句話,美國文雅了,不那麼暴力了,卻更有成效。

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若不是希特勒最終失利,誰敢說他的獨裁不正確?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在國際社會事務中看大國臉色的半殖民地國家來說,集中國家力量辦大事是必須的,這就需要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政體是專製的。

所幸的是張漢卿的理論越來越得到更多的擁護者和激進的中下級民族主義軍官,正是這些張漢卿稱之為“中國的驕傲”和“明天的太陽”的和他同齡的年輕人,為他將來的種種政治上的大手筆減少了大量潛在的反對者,中國不久後的政治格局才能順利按照他所預定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