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裁兵(1 / 2)

“統一軍令”是建立一個中央集權政府所必須的政策,東南方軍事節節勝利之時,國際裁軍的呼聲已經無法可以忽視。而且連續經曆了一番大戰,中原各地均需休養生息,維持這麼多的兵力在國家財政上也確實有心無力。根據張漢卿的意見,“國防委員會”召開各方會議,討論裁兵事宜。

在占支配性地位的人民軍總部及“國防委員會”的要求下,川、滇、桂、黔諸地方勢力派出代表到達北京舉行會談。

四川自民國初經曆了尹昌衡督川、熊克武反袁、陳宦圖川、劉存厚亂川、熊克武時期、速成係的崛起、劉成勳短暫主政、討賊之戰後,北京政府任命楊森為四川軍務督理,鄧錫侯為四川省長,劉存厚為川陝邊防督辦,劉湘為川滇邊防督辦。楊森被委任為四川軍務督理,大權在握。於是,速成係分裂成劉湘的舊二軍和楊森的新二軍兩個係統。對於楊森的後來居上,劉湘表麵上不動聲色,但暗中聯絡劉成勳、劉文輝、賴心輝等,形成“三劉一賴”的反楊聯盟,並對楊森之王纘緒等部進行策反。四川內戰已是必然,張漢卿對於川中亂局倒不在意,亂就亂吧,他正好各個擊破。

黔軍暨響應孫中山討伐桂係陸榮廷後,黔軍遂歸於袁祖銘。袁任黔軍總司令後,將黔軍編為6個師。好不容易擴充的部隊,怎忍一朝棄之?隻是以張作相為首的“裁兵委員會”有不容置疑的堅毅,袁祖銘不得已咽下了口水,但表示自己人少,須等待人民軍先行裁撤。

滇軍的前身是清末的雲南新軍。20世紀初,清政府在雲南設立新軍兩鎮,以守衛邊疆、強化統治,未料想卻反被新軍推翻。隨後,在蔡鍔將軍的引領下,滇軍率先反對袁世凱稱帝,打響了護國戰爭的第一槍,一時名噪全國,成就了滇軍最早的光榮。唐繼堯上任雲南都督時,滇軍由隻有兩個師的陸軍,短短的時間裏擴充到三個軍,人數在十萬人上下,並以先進的軍事理論技術及優秀的軍事領導人員充實部隊。當時的滇軍骨幹指揮人員,80%來自雲南講武堂,講武堂於滇軍的意義,不亞於黃埔軍校於國民黨軍隊的意義。

唐繼堯上任雲南都督以後,整軍治武,以辦訓練團的名義,從北洋軍閥手裏騙取了不少武器裝備(護國戰爭之前)。另外,他還四處派人,從德國,日本,法國(法國的武器主要由當時的法殖民地越南運入雲南)購進不少武器,這些武器充實到滇軍裏,大大提升了滇軍的戰鬥力。

唐繼堯上任以後,在行政管理方麵也做了不少事情,例如在會澤組建銅業有限公司,在全省對礦業實行統一管理,鼓勵商業活動等等。這些措施,有力的保證了全省的財政收入,成為後來護國戰爭的重要經濟支撐。這樣的局麵之下,若是統一於中央,無疑多年的心血為他人作嫁衣裳,唐自然心裏不痛快。

桂係方麵,李宗仁的定桂軍和黃紹竑的廣西討賊軍曾聯合組成定桂討賊聯軍,先後擊敗陸榮廷和沈鴻英部,結束了舊桂係軍閥的統治。桂軍後來整編為廣西陸軍第1、第2軍,李任廣西綏靖公署督辦兼第1軍軍長,黃任會辦兼第2軍軍長,白崇禧任公署參謀長。這支軍隊共轄12個縱隊、1個獨立旅和1個支隊,約3萬人。

雖然兵少,但廣西兵在南方諸省中最能打仗,有句話形容得好“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究其原因,廣西地處邊陲一隅,自古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秦始皇吞並六國之後向百越用兵,秦軍苦戰三年,卻毫無進展,逼得始皇帝傾盡國力開鑿靈渠,才征服了這片“蠻荒之地”。由於遠離帝國的中心,廣西成為了流放之地,加上曆代王朝與越南的征戰,孕育出廣西好勇鬥狠、強勁剽悍的民風。在近代,廣西兵逐漸顯示出強大的戰鬥力:席卷中國的太平天國,洪秀全最初靠的就是一支2萬多男女老少組成的“民兵”,從廣西金田一路殺到江蘇南京,幾乎推翻清朝統治。但到最後,廣西的“老兄弟”們消耗殆盡,太平天國也走向了最終的敗亡。正史二戰中連美國名將史迪威也承認,“廣西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對於中央裁兵,大家都抱著同一個心理:人民軍有100萬人,還有新收的閻、馮、孫、盧等部共約20萬人及約8萬人的所謂“預備役部隊”。要裁,也先要從人民軍裁起。以張作相為首的裁兵委員會的隻要求比例裁切,按照計劃,將在首期裁兵30%。裁切後的各路軍馬統一由國家發給糧餉,當然各省財政不得再有軍隊相關的支出了。

滇、黔、桂首先表示讚同:人民軍按比例將削去9個軍共36萬人,已經明白表達了中央的誠意。他們三省經濟並不發達,尤其是黔、滇兩省各有10萬人左右的兵力,本處邊遠地區,防衛本省已綽綽有餘,實在不願負擔太多的軍費了;桂係人數不多,卻早想建設一支精兵,增加炮兵等現代武器在軍隊中的比重。省下的軍費正好達成這個心願,況且裁減幾千人對整軍處於華南人民軍數量劣勢下的桂軍並無重大的影響。川督楊森也想用這個機會剪除政治對手的實力,因此許下川軍裁兵5萬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