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別人臉色過日子畢竟不好過。要想徹底擺脫日本人的羈絆,非有一個穩定的政權不可。而要達到此目的,統一政令與軍令是必須的。因此,在張作霖政府合法性得到列強默認後,一場針對西南諸侯的討伐在所難免。
此次全國各係大裁軍,人民軍隻裁兵員不撤番號,為將來擴兵打下伏筆。而且人民軍所裁兵員大多為東北軍老舊軍人,或是未及全員整編的旁支或降兵,對戰鬥力並無影響。張漢卿更將預備役部隊新編為4個軍,分別為13、18軍,編入廣州軍區;第14、19軍,編入武漢軍區,為進攻大西南作準備。
少帥有識人之明,這在他對各路降將的使用上即可看出。他不像許多老奉係如吳俊升等對其它派係的人馬進行排斥,而是人盡其才,不問出處。最著名的便有鄂軍人於學忠升為廣州軍區司令、蔣柏裏升任南京軍區司令且後又改任國防部長。其它的有晉係商震,馮係宋哲元、張維璽向人民軍輸誠後均已升任正副軍長。馮係張自忠、孫連仲、劉汝明、孫良誠、佟麟閣,晉係傅作義 (張漢卿特別簡拔)均任師長一級主將。一時人民軍內部人才濟濟,包容了民國軍界各個派係內非常有名的人物,焉能不強?
孫連仲是河北省雄縣人,幼時家中比較富裕,但他對讀書不感興趣,所以輟學投軍,在馮玉祥部當兵。因為他個子大,身強力壯,又有點文化,所以得到馮的喜愛和重用,到1923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時,他已是馮部的炮兵旅旅長了。張漢卿收歸麾下後,立即便任命他為總裝備部新成立的炮兵司令,全麵負責火炮的改良及炮兵訓練工作。
正史上劉汝明是以馮玉祥始、以蔣介石終的民國時期的一員戰將。他出身貧寒,十幾歲在天津的一家當鋪裏當學徒,16歲時因不堪店東的虐待,憤而出走,到馮玉祥部當兵。馮見他個子小,便說:“你個子太小,不合標準。”劉抗辯說:“我才16歲,難道我就不長了麼?”馮見他伶俐乖巧,便收留了他,讓他當自己的勤務兵,沒想到這個小勤務兵十幾年來竟由班長、排長逐級擢升,到了1926年竟升遷到了師長,成為西北軍十三太保中的五虎將。1928年北伐時,劉汝明任北伐軍軍長,北伐勝利後,馮玉祥到南京就軍政部長職,劉汝明隨馮玉祥任軍政部參議。一次,劉汝明隨馮玉祥見了蔣介石,蔣說:“你就是當年守南口的劉師長麼?哦,很好,年青有為!”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潰敗,餘部被編為第二十九軍,宋哲元任軍長,劉汝明任副軍長,兼第一四三師師長。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劉任六十八軍軍長,在河北張家口跟日軍作戰,所部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旅長以下十幾個中級軍官陣亡,蔣介石在武昌召見他時,除慰勉外,獎給他3萬銀元,他將錢全部發給了士兵。
孫良誠是馮玉祥西北軍中的一員悍將,在馮玉祥參加的曆次國內戰爭中,孫部屢戰屢勝,故素有“鐵軍”之稱,正史上他的結局並不太好。不過在這個時空裏,有“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這員虎將可是大有用武之地。本著“治病救人”的方針,張漢卿果斷委任其為14軍副軍長兼41師師長,調入武漢軍區,準備讓他擔任進攻大西南的領頭軍。
至於傅作義,更不用講。綏遠抗擊日軍的名將,守城達人,在未來還是大有用處的。是時時人尚不知道其價值,所以當張漢卿“特旨簡拔”直接委以重任後,傅作義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