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席卷大西南(四)(1 / 2)

川、黔係由合到分,滇係又內鬥,使坐觀形勢的桂係諸大員大跌眼鏡。本來桂係李白黃三巨頭還想著在人民軍攻勢稍慢時漫天要價,但是見了這三係已經陷入內戰的漩渦而不能自拔,抗拒中央在此時便是一個笑話了。

楊森、劉湘分分合合,幾番內鬥下來,雙方實力均損失不少。正好給人民軍以可乘之機。張維璽率兵先入成都,宋九齡占領廣安,川北已在人民軍控製之下。

麵對人民軍即將進入重慶,劉湘無計可施。上、下川北及川東盡失,重慶已在人民軍三麵包圍之中。在成都為人民軍取得後,唯一可行之策是西遁川西,與堂叔劉文輝合兵一處,退往西康。但以西康貧瘠之地,究竟能存活多久尚在五五之數。不過這樣一來,他劉湘又將是民國另一偏安之軍閥,將與中央為敵。他雖然滿心希望重鑄昔日光環,但形勢比人強,不容他不多想。

可是人民軍得勢不饒人,28日清晨,號稱“鐵軍”的人民軍孫良誠部前鋒一團正式逼近重慶南麓大渡口,守軍始終未接明白口令,竟然幹脆將槍一扔,甩手讓開大路,任由人民軍通過。待劉湘得知消息時,人民軍已兵臨城下,等待其最後決策了。

無奈之下,劉湘發出通電,表示願意歸順中央,將全部軍隊交由人民軍改編,自己安心做國民。張漢卿在得知重慶和平歸順,大喜過望,通電讚揚劉湘“識大體,愛國家,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並表示“劉湘所部將改編為人民軍新的軍,由劉湘繼續任軍長,歸即將成立的成都軍區管轄。”其它諸侯見實力最大的劉湘已歸降,紛紛放下武器,依樣畫瓢。於是川中平服,隻有劉文輝盤踞在川南,左右搖擺,並將主力漸調往川西,似有形勢不妙即西竄康定等地自立為王之意。

心腹大患既平,對劉文輝這等疥癬小疾已不在話下。10月2日,張漢卿坐軍艦自漢口抵達重慶,開始布置對滇、黔戰事。川軍大將劉湘、楊森均誠惶誠恐,大張旗鼓迎接以示鄭重。張漢卿則盡展少帥風度,對川軍降將極盡恩榮,稱讚劉、楊為平川功臣,並以楊森為新成立的人民軍第35軍軍長,與商震一道出川,要強渡烏江,平定貴州。

千帆競過,百舸爭流。人民軍第11、13、3、6、7、8、14、19、34、35共10個軍22個師30萬人以摧枯拉朽之勢強渡烏江、三岔河、鴨池河等地,隻用了3天便分別攻破滇軍北、西、東三條防線。袁祖銘敗兵如蟻穴潰堤,一發不可收拾,不得已通電下野,拱手讓出貴州全境。

看到分則兩害,胡若愚在31日於昆明東郊大板橋與龍雲言和,商定以和平為基調,仍讓龍雲回昆明主持省政,準備將龍釋放。張漢卿難得這一天賜良機,怎能讓龍雲這隻老虎重新煥發生機?他一麵直指胡若愚部為叛軍,派兵搶占川南攀枝花要地、要興兵“圍剿”,使之不敢輕易釋放龍雲,一麵以重兵進入昆明,安撫百姓、擠壓龍雲軍空間。

在昆明,張漢卿利用雲南百姓對唐繼堯護國之功的感念,重新將唐繼堯這麵大旗搬了出來,以抵消龍雲的影響力。他報請中央政府,明令褒揚,在昆明大觀樓鑄造了唐之銅像,並舉行國葬。

同時為民請命,修建唐繼堯墓。

唐墓為石砌圓丘形,高6米,直徑為16米,占地麵積1500平方米,在國內為較大的陵墓。墓前建有廊柱式石牌坊,麵闊16。70米,鑲嵌著8個石碑,這8個石碑,刻著1916年護國戰爭期間被推舉為護國軍務院撫軍長,大總統黎元洪的授勳令;以及周忠嶽為唐繼堯寫下的長篇墓表。把這些內容合起來,就是唐繼堯一生中最精彩、最輝煌的人生歲月。唐墳正中刻寫著“會澤唐公冥墓”,兩邊對聯是:“功業須當垂永久,風雲常為護儲胥。”唐墳前神道兩旁立有石獅、華表,唐墳之上還有許多石雕,氣勢壯觀!這個墓把建築上的希臘式、威尼斯式、哥德式與中國傳統融為一體。此外,還采用了拉丁式的銘刻,墓頂樹木蔥鬱,形成了一個綠色墓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