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尊師重教(1 / 2)

張漢卿永遠不會忘記後世一位偉人的名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無論是在國力凋蔽的舊中國,還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或者在改革開放後的環境裏,沒有任何先進的技術是可以引進的。中國所能依靠的,隻能是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

因為重視教育,奉係在短短幾年內即春筍嶄露,顯示了知識的良好作用。想想日本,借著甲午賠款的資金投入教育,即可迅速“脫亞入歐”,成為新的列強。在有機會入主中央後,尊師重教這一主題重又擺上案台。

在中國,對教育先後有幾個彎路:從解放前的尊重知識分子,到文革中的“臭老九”被貶得一錢不值,又到改革後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然後再到被多方詬病的所謂“產業化”的教育體製改革,到張漢卿穿越前的教師待遇的重新提高。中間反反複複,人才被浪費和埋沒了一代又一代。

中國的落後,與國民素質的落後是分不開的。由於滿清統治者的愚民政策,現代意義上的教育隻是在中國的國門被船堅炮利的西方帝國主義者打開之後才初具雛形。但是不能因此說,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的地位是多麼高尚、待遇是如何有巨大提升。比較在民國初,教師----確切地說,是教授的待遇是非常高的。

說起民國時的教授,不少人欽佩和羨慕。因為那時候的知識分子與今日知識分子不可同日而語,學識高地位高收入豐。拿魯迅先生來舉例,人人都知道魯迅寫稿、當教授收入頗豐,但魯迅究竟有多富呢?有人說魯迅是“百萬富翁”,統計出魯迅在1912年魯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職到1936年去世的24年間,總共收入12萬多銀元,約合今天人民幣480萬元。此種可能不是沒有,因為從魯迅日記的主要內容所記錄的收入情況以及民國時教授們的待遇來看,以魯迅當時的收入確實算得上富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除了魯迅,民國的其它教授的待遇如何呢?民國教授的經濟狀況與現今教授有著怎樣的差距?據1927年6月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20條及《大學教員薪俸表》規定,當時的教授一級月俸國幣500元,約合今天人民幣17000元;副教授一級月俸340元,約合今天人民幣12000元;講師一級月俸260元,約合今天人民幣9000元;助教一級月俸180元,約合今天人民幣6000多元。

李書華先生在《七年北大》一文中談及民國時期北大教授的待遇則說:“北大教授待遇最高薪每月大洋二百八十元,也有每月二百六十元或二百四十元。講師(注:非級別也,乃兼職教師之稱謂,魯迅時為教育部職員,兼職於北大亦隻為講師)待遇按每小時五元計算。助教薪水大約每月五、六十元至一百多元。”

有人曾將民國時期北大的教授月薪做過換算,稱北大教授的最高月薪280銀元(大洋),約合今天人民幣12000元;即使並非專任的“講師”,不領固定的月薪,按授課鍾點每小時5元計算的話,若每周8—10小時,收入也可達每月160—200銀元,約合今天人民幣6000—8000元。也就是說那時的教授,每月僅外快就可賺六到八千元。但當時的北大教授隊伍遠不及現在龐大,約80名而已。

李書華先生還說“北京生活便宜,一個小家庭的用費,每月大洋幾十元即可維持。如每月用一百元,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約有房屋二十餘間,租金每月不過二、三十元,每間房平均每月租金約大洋一元。可以雇用一個廚子,一個男仆或女仆,一個人力車的車夫;每日飯菜錢在一元以內,便可吃得很好。有的教授省吃儉用,節省出錢來購置幾千元一所的房屋居住;甚至有能自購幾所房子以備出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