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方向轉移(2 / 2)

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淩少南沒說,不是他不信任李雲清,而是因為這件事情他知道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給自己帶來不少麻煩——在剛才的電話中,衛少名還告訴了他一個消息:滬市政府的某高官派人私下裏聯係了杜少彥,透露出想要淩少南幫忙炒作某些公共基金的意圖。杜少彥以自己不懂金融,不好替淩少南決定為由暫時拖了下來,今天衛少名打電話時就順便提到了這件事情。

而這件事,也堅定了淩少南將金融投資業務從國內剝離出去的念頭。其他人不清楚,他卻是深知這是顆包裹在糖衣下的大炸彈,看起來挺美好,既能賺錢又能跟實權官員拉好關係,實際上當它於幾年後爆炸時,隻要是跟它有一點沾染的人,不管是商人還是政府官員都統統倒台了,沒有一個幸免的!

所以,他是絕不願意去沾染這件事,弄得自己一身騷氣的。而將流動資金全部轉移到國外就是個不錯的處理方式,既表明了自己不願意參與的決心,又可以推說是因為國際金融市場更加自由,市場化程度更高,自己出於商人逐利的天性才做出這樣的決定的,不至於讓對方麵子上太過不去,同時也絕了他的這個念頭,畢竟,國內的資金,尤其是大筆公共資金想要轉移到國外還是比較困難的,國安局負責經濟安全的人員也不是吃幹飯的。

“前幾個理由我都可以認同,國內的資本市場確實不太好混。不過,大規模投資實業就沒有必要了吧?我最近幾年雖然一直在外麵,不過卻也知道在國內發展實體經濟的難處,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太強了,往往一道政令就能夠決定一家公司,甚至是一個行業的興衰。如果將大部分精力和資本都投入到國內實業中風險是不是太大了?”

政治和經濟從來都不是割裂開,而是兩位一體,互為支援的。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投資人,除了金融專業的知識外,各國政治製度和經濟政策也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很明顯,李雲清在這方麵做得很不錯。

“嗯,李哥你說得不錯,國內市場目前確實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不過總體趨勢還是好的,尤其是龍國政府現在正就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跟黴國談判,雖然說進展緩慢,但雙方都清楚,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龍國家,gdp排名世界第七、發展速度最快,同時擁有全球最大市場的經濟體,龍國加入世貿組織隻是時間的問題,最多也不過就是三五年而已。在這種大背景下,龍國的國企改革也在不斷加快,不斷深化,對於未來的經濟形勢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在龍國新政權建立之後,政治因素對經濟的影響確實很大,也走過幾次彎路。

最差的一次是大躍進,頭兩年經濟增長百分之十五以上,後三年跌百分之二十五,五年之內上下波動大概百分之四十。但大躍進其實是破壞計劃經濟的結果,並不是計劃經濟的結果。

到文革後期,經濟發展幾乎停滯,不讓發獎金,也不讓人才流動,靠階級鬥爭大批判,靠思想政治工作,幹部下去跟工人勞動,這一套東西走到了盡頭,再也沒有什麼新動力了。企業領導自主權非常小,技術更新沒有動力。工業化原始積累完成之後龍國本來應該要走向市場經濟,但四人幫卻攔住了不讓走,確實是錯了。

後來打倒四人幫,停止階級鬥爭,結束文革,把工作的重心轉到經濟上來,這事兒華老是有功的,隻是他是老實人,思想比較左,沒有分地,國內的事不敢搞,沒想引進外資。想拿外彙買現代化,想依靠引進外國設備,就想這不是對外開放?可是當時龍國就幾十億美元的外彙儲備,結果經濟過熱,一年就把外彙花光了。

後來陳老就說,不行的話,你下來吧,還是小平同誌來搞。

陳老出來調整了三年,鄧公進一步改革,分了地,日子立刻就不一樣了。長期壓抑的結果就是報複性的增長,從1982年到1986年,僅僅四年的時間,龍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就翻了一倍,從五千億劇增到了一萬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