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最大的敵人不是醒過來(2 / 2)

同一病房裏還住著其他兩名同樣的植物人,每天來往著各類“植物人”與他們的家屬,相互打著氣,不肯放棄最後的機會。讓人看到希望的是,這裏也出現了不少奇跡的事,很多沉睡了一年,半年,三個月的病人,在親人的悉心照料下,慢慢地恢複,醒過來,活了下去。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勵誌的好例子。

然而,在促醒中心負責人、神經外科主任的經驗中,這些人中能醒的不到30%,剩下的則機會渺茫。到底是有多渺茫呢,章一凡很不喜歡醫生的說辭,總是那麼的模棱兩可,讓人捉摸不透。

在章一凡的追問下,那位主任繼續說:“年齡、受傷原因,及得病時間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昏迷病人醒來的概率。年齡小,非自發性腦損傷患者1年內、自發性腦損傷患者3個月內醒來的幾率較大。”

如此說來,於鴻醒過來的機率還是不小的,章一凡信心滿滿。

“其實病人在很大程上是在靠碰運氣,”主任說,“我們向病人做過一個小調查,其中95%的醫生曾告訴家屬別治了--剛3個月就和病人家屬說你別治了,回家吧。但是從我們昏迷促醒領域來看,3個月還算比較早的,是可以治療的,這是挺可惜的一個事。而且有的病人他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植物人,他是有微小的意識的,隻不過向外界發出的信號比較微弱,不易察覺,但隻要你及時給他一些幫助他其實是很有希望醒來的。”

“那樣說來,他是能察覺到外界的信號,知道我們在救他,也會生出強烈的求生意識,從而自己醒過來。”章一凡設想地說。

“嗯,理論上是這樣的。”醫生麵無表情地說。

“如果在病人的前期,手術穩定後就馬上對他的意識進行幹預,對病人的幫助是很大的”醫生看著章一凡又安慰說。

這些話,對章一凡來說都是很動聽的,讓她越來越覺得,於鴻會醒過來的,隻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章一凡心想,要不就等著自己的娃生下來後,於鴻再醒吧,那樣的驚喜肯定能讓於鴻恢複得更快的。想想就讓人激動不已,章一凡傻笑著,好像看來了病床上的於鴻醒了一樣。

今年的秋天,章一凡總感覺有些不太一樣。一樣的花開花謝,一樣的潮漲潮落。她選擇了流浪,卻又最不喜歡漂泊。

章一凡尋尋覓覓風雨兼程,說服自己說是體驗生活,深深淺淺雲淡風輕。卻不知,更是逃避著熟悉的一切,這個曾經笑過哭過,曾經痛過悔過,曾經豪情萬丈,曾經心如止水的地方,太多沉重的記憶,讓章一凡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