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竇家堡修築的寨牆也十分堅固,甚至於引來了沁河水,在莊牆之外還挖了一道護莊壕,形成了一道護城河,李栓柱和趙二驢率領部眾們連續兩天進攻都屢屢受挫,無法打下這個竇家堡,沒辦法之下,隻得向肖天健求援。***
剛剛攻下一個莊子的肖天健聞訊立即率領原屬馮狗子的那哨兵將還有鐵頭的數十名親衛趕到了竇家堡,到了這裏之後,肖天健看著竇家堡的情況也不由得有點頭疼。
於是他立即派人先在周邊找來了幾個當地的百姓,向他們打聽竇家堡的情況,這麼一問之後,才知道竇家堡為何會抵抗的如此激烈。
原來竇家堡裏麵所住的人並不姓竇,而都是姓張的,早年這裏姓竇的大戶因為不善經營,結果破落了下去,後來因為傷人還吃了官司,便不得不變賣了田產,結果被這個張姓人家給盤了下來,後來這戶張姓人家便舉家遷至了竇家堡,但是不知為何,他們張家接了這裏之後,卻並未改稱竇家堡為張家堡,還是用的竇家堡的名字,而這戶張姓人家基本上全都是親戚,竇家堡裏麵也沒有多少佃戶,基本上都是他們張家的人,是一個張姓旺族聚居的莊子,所以竇家堡才會沒有人聽刑天軍的招降,抵抗的這麼強烈。
而且這個張家據說本來也是窮人出身,隻是他們的祖上早年善於苦幹,而且精於精打細算,才逐步積累起來了這份家產,張家的祖上不但善於經營,而且很照顧他的親族,盤下了竇家堡之後,便逐步的將他的親族都移到了這裏,早年他們剛來這裏的時候,沒有根基,總是被周邊的大戶欺負,所以張家的祖上便帶著他的子侄們,親手一磚一瓦的將竇家堡建成了一座堅堡。
據說早在崇禎四年的時候,便有一路數千人的義軍途徑陽城,來攻打過這個竇家堡,結果連攻十多天時間,都未能攻下這座竇家堡,反倒是在張家人的拚死抵抗之下,損失十分慘重,據說連義軍中的一個二當家都當場被張家人打死在了堡外,最後逼得那夥義軍不得不放棄了攻打這裏,灰溜溜的撤兵而去。
而這張家對於他們所有的土地,基本上都是他們族人自己耕作,很少雇請佃戶,這些年來,倒是也沒聽說過他們為惡的事情,倒是頭兩年荒年間,他們張家還拿出過不少的糧食,在縣城開設粥棚,賑濟過不少的災民,算不上惡人,當地百姓對這個張家的族長,還很有好感,稱其為張大善人。
聽罷了當地人的解釋之後,肖天健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竇家堡裏麵的莊主到莊丁,全部都是一家人,他提出來的劫富濟貧分田分地,在這裏根本就行不通,劫誰的富,濟誰的貧?又分誰的田?人家都是一家人的,誰會聽他的這套說辭呀!難怪他們抵抗的這麼激烈,原來人家莊子裏麵所有人都是在保自己的家產呀!
這麼一來,肖天健便覺得事情有點是他們刑天軍做的不對了,人家好好的都是一家人,既沒有招惹他刑天軍,也沒有欺壓良善,榨取老百姓的血汗,而他卻來攻打人家的家,這件事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而且他圍著竇家堡轉了一圈之後,看到竇家堡雖然不是很大,但是修築的莊牆卻很是結實,四角還都建有堅固的敵樓,莊中還建有碉樓,如果他調集全軍來攻這個竇家堡的話,不能說他攻不下來它,但是起碼也要付出相當多的傷亡,這麼一來,攻打竇家堡也就是個賠本買賣了。
於是他考慮了一下之後,讓趙二驢等人停止進攻,而他則親筆寫了一封信,派人用弓射入到了竇家堡之中,邀他們莊內管事之人出來一敘,說白了也就是談判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