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現年也不過隻有二十六七歲的年紀,可是已經升遷到了總兵官的位置上,這在大明朝廷之中,是非常罕見的,之所以吳三桂會升遷的這麼快,主要原因還是他身出遼東將門世家,他老爹吳襄早就是關外重將,自幼便跟著他老爹習得了一身好武藝,年紀輕輕便考上了武舉,再加上他舅舅是祖大壽,同樣也是遼東手握重兵之人,這樣的家境,吳三桂想要升遷的慢都不行,更何況他早年攀上了高起潛,在高起潛的維護之下,火箭一般的便被拔擢了起來,現在別看他年紀輕輕的,便已經坐到了總兵的位置上,麾下掌管著吳家統馭的數萬遼東軍,眼下在朝中是絕對的紅人。***
這一次吳三桂奉旨南下,其實他並不想來,一是因為這次南下,要對付的可是凶厲的刑天軍,要知道刑天軍也是一支如同建奴一般可怕的兵馬,甚至於連建奴都不見得是他們的對手,去年刑天軍北上抗擊建奴的事情,早已被刑天軍宣揚的盡人皆知,關外也都知道,這一次建奴入寇,在輔南一帶,遭遇了刑天軍,摔了一溜的跟頭,如果後來不是朝廷派左良玉突襲刑天軍控製著的南陽府,並且大屠南陽,激怒刑天軍南返的話,建奴軍恐怕不會輕易便又闖入山東,大掠一番之後攻克濟南府,擄得了大批奴隸和財物、牲畜退回關外,所以在遼東諸軍之中,現在對於刑天軍也都懷有一種恐懼之心,故此吳三桂認為這次南下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另外就是他們吳家的根基都在關外,他率部南下之後,很可能原來在關外屬於他們的利益,很可能會被其他人瓜分,故此南下打刑天軍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可是雖然不情不願,但是畢竟他還是大明的總兵官,朝廷的皇上親自下旨調他入關剿匪,那麼他如果不入關的話,那便是抗旨不尊,這可是滅門的罪名,他吳家現在擁有的東西,都是大明給他們的,如果惹惱了皇帝的話,現如今皇上還是有能力將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給拿回去的,關外那些軍將們是很樂意瓜分掉他們吳家的財產的。
故此眼下吳三桂才不得不奉旨率部南下,但是這心情卻很是不好,而且這個孫傳庭看起來也不是很好惹的樣子,現如今他們要到濟寧州對付刑天軍的大軍,不由得讓吳三桂有點惴惴不安。
吳三桂其實是一個性格上具有兩麵性的人格,在某些時候,他表現的機智而且勇猛,這也是他為何會升遷這麼快的原因,這些年來他在關外,大大小小的也跟建奴交過不少次手,立下過一些戰功,這便是他性格中機智勇猛的表現。
但是另一方麵,吳三桂這個人又有一種貪生怕死和投機的性格,在曆次和建奴的交戰之中,他也曾經臨陣脫逃過,所以他這個人性格的兩麵性,也就決定了他這個人注定不會是一個忠臣。
在離開了順德府之後,吳三桂便有一種不安的感覺,他對刑天軍並不了解,也從未和刑天軍交過手,更多的則是聽人的傳言,多少了解一些有關刑天軍的事情,從各種傳言之中,他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刑天軍的戰法很非同尋常,火銃數量很多,弓弩基本上沒有多少,很是不容易對付,所以這次南下的時候,吳三桂盡可能的拉來了六門紅夷大炮,認為這樣做的話,會在火力上占據優勢一些,也更有把握對付刑天軍一些。
而出了順德府之後,孫傳庭和吳三桂都很小心,沿途不斷的派出夜不收在前方探路,一路上走的小心翼翼,生怕中了刑天軍的埋伏。
直到他們走到莘縣的時候,也沒有發現刑天軍的大批人馬,而夜不收也僅僅是傳回消息,說在路上碰上了很少一些刑天軍的遊騎,這些刑天軍的遊騎在探查他們大軍的動向。
而直到這裏,孫傳庭和吳三桂才多少放下了一點心,前方就是陽穀縣了,過了陽穀之後,便基本上接近了濟寧州,如果在這裏沒有碰上刑天軍的主力的話,那麼說明刑天軍確實是在黃河以北,使得是疑兵之計,而賊軍可以確定是在集結兵力攻打濟寧州了。
但是他們的心情也僅僅隻是輕鬆了一天時間,就在孫傳庭和吳三桂的大軍在三月初一開始進入到陽穀縣境內的時候,夜不收開始傳回了不太好的消息,那就是在他們的前方還有右翼,開始發現刑天軍的哨騎增多了起來,而且這些哨騎也開始和官軍的夜不收發生了正麵的交手,並且試圖阻斷官軍夜不收繼續朝更遠處探查。
孫傳庭和吳三桂得知消息之後,都立即便警覺了起來,畢竟孫傳庭是個久經沙場了,而且這段時間和刑天軍也屢屢交手,已經多少了解了一些刑天軍的用兵習慣。
他早已發現,刑天軍極重視對於斥候的使用,習慣於將戰場控製在他們的手中,很少打無準備之戰,再加上老百姓也很樂意幫他們,幫著他們傳遞消息,使得官軍在這方麵屢屢吃虧,幾次他派兵偷襲刑天軍的地盤,可以說都敗在了提前被刑天軍發現上麵,好幾次打敗仗,都是他被刑天軍預先設伏,修理的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