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作為建奴大軍前鋒人馬的還正是建奴正白旗和鑲白旗兩部,這兩旗都是多爾袞三兄弟統領的兵馬,而他們的存在無疑使對皇太極和他兒子豪格權位的一種威脅,像這樣的大戰,皇太極是絕不會放過削弱兩白旗實力的機會的,於是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自然而然就隻能請纓充當建奴軍的前鋒,率領兩白旗和部分蒙古八旗以及漢八旗的兵馬,先行衝向了寧遠城。
而此時寧遠一帶的官軍兵力隻有兩萬多人,畢竟有限的明軍要防守寧遠和山海關一帶,洪承疇不可能將所有可用的人馬都堆在寧遠城一帶和建奴軍決戰,故此在多爾袞三兄弟的進攻之下,洪承疇放在寧遠城外圍的幾道防線,很快便被多爾袞等人的兵馬突破。
這一戰不能說官軍兵將們不肯賣力,不管是鎮守白台山的曹變蛟,還是鎮守老歪桃山的王廷臣,乃至是鎮守九龍山一帶的呂品奇等軍將,也都盡了力,各自率部和建奴軍進行了一番激戰,但是何奈官軍士氣本來就不高,加上兵力也沒有建奴軍多,也就是在白台山布防的曹變蛟,打了建奴一個措手不及,小勝了一場,之後因為兵力不足的緣故,眼看要被建奴大軍包圍在白台山一帶,曹變蛟才不得不為了保存實力,率部撤離了白台山,而王廷臣則很快便在老歪桃山一帶被多鐸和阿濟格的大軍包圍,王廷臣拒不接受多爾袞的勸降,領兵在老歪桃山一帶和建奴展開了一場激戰,可惜的是他的實力有限,而且是孤軍奮戰,經過兩天的激戰之後,力戰之下王廷臣最終壯烈殉國,陣亡於兩軍陣前,麾下四千餘兵將,被殺過半,其餘的則幾乎盡數被俘。
曹變蛟試圖以殘部救援王廷臣,但是卻被多爾袞率部堵住,廝殺一場之後,曹變蛟兵敗逃回了寧遠城之中。
隻有鎮守九龍山的副將呂品奇在得知王廷臣兵敗身亡之後,眼看力戰不敵,最終率部投降了多爾袞的建奴軍。
至此寧遠城外圍戰經過了六天時間之後,全線崩潰,隨即建奴大軍便將寧遠城包圍了起來。
雖然洪承疇想要再寧遠城拖住建奴軍一段時間,遲延建奴軍南下的速度,為後方山海關一帶的布防爭取一些時間,但是何奈大明官軍到了這會兒,戰鬥力已經相當虛弱,即便是像曹變蛟王廷臣這樣的軍將願意死戰,也無法改變他們的劣勢,使得寧遠城外圍戰僅僅是幾天時間,便全線崩潰。
無奈之下,洪承疇隻得率領剩下的祖大壽所部、曹變蛟一部等一萬餘人困守於寧遠城之中,並且急忙派人向京師求援。
雖然大明到了這會兒已經是四麵楚歌,可是當得知洪承疇和祖大壽等兵馬被圍於寧遠城的時候,皇帝朱由檢還是表現出了他值得令人欽佩的一麵。
到了這個時候,朱由檢雖然已經得知肖天健的刑天軍已經開始分三路大軍直撲京畿,內心中也很清楚大明很可能就在今年之內,便要覆滅,可是他對於建奴的出爾反爾還是憤怒異常。
而就在三天前,他又得知了刑天軍左路軍人馬,在叛臣盧象升以及賊將閻重喜等人的率領下,“擊敗”了宣大總兵楊國柱,占領了大同府全境,同時“逼迫”楊國柱不得不率部從宣府鎮一帶退入到了居庸關之內,放棄了宣府鎮,使得宣大之地也在幾天時間之內,便迅速的丟失,朱由檢同樣惱怒異常,但是在這個時候,他還是選擇了令楊國柱和宣化密雲總兵唐通,率軍奔赴山海關,馳援被圍於寧遠城的洪承疇所部。
另外吳三桂死後,山海關已無大將,在朝臣的請命之下,崇禎再一次將已經在京師去職的吳襄起複,再次任命吳襄為山海關總兵官,令其立即出京奔赴山海關,主持山海關防務。
在這段時間裏,崇禎也仔細的回顧了一下自己這幾年來的過失,對於肖天健,他自然是痛恨無比,但是對於建奴方麵的恨意,甚至超出對肖天健恨意的十倍。
仔細回想一下大明之所以走到眼下山窮水盡的地步,朱由檢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建奴身上,自從野豬皮努爾哈赤在遼東起兵造反之後,大明的財政便開始陷入到了困境之中,從天啟年間開始,大明的財政收入便主要傾斜到了關外對付建奴的事情上,以至於國內災荒連連,卻無力賑濟,還迫於北方的局勢,不斷的加餉加賦,最終搞得天下狼煙四起,變民到處揭竿而起。
所以眼下雖然大明覆滅在即,朱由檢還是暗下決心,要守住山海關一帶,不能再讓建奴南下了,麵對著這樣的局麵,朱由檢在這個時刻,選擇了將手中還能調動的主要兵力投入到了關寧戰場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