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停戰議和(1 / 3)

就在周仁遠大軍護送著盧象升的靈柩回京師的第十天,蒙古草原上多爾袞也正護送著嶽托的靈柩返回盛京。

周仁遠那一箭射中的是嶽托,不是多爾袞。多爾袞大軍被擊潰後,在巨鹿城收攏了近萬名潰兵連夜退回了關外。而嶽托在蒙古部落終於因傷勢過重,挨到第三天不治身亡了。

多爾袞傷心之極,沒想到這次進攻明國先勝後敗,雖說滅了盧象升這個大明的總督,但自己這邊卻死了一位親王,真是得不償失啊。

而遠在盛京的皇太極得知這一消息時,卻是三分悲痛七分竊喜,自己早就想除掉嶽托了。嶽托對自己這個大清皇帝無半點敬畏之心,反而處處和自己作對。今天戰死在沙場上,還換了一個大明總督盧象升,尤其聽說這盧象升還是明國的常勝將軍,這筆買賣值了!

“成親王死的其所啊!”皇太極喃喃自語道。坐在邊上的範文程沒聽清皇太極的話,問道“皇上,您說什麼?”

皇太極一愣,隨即笑道“哦,沒什麼。範大學士,你可知此次明軍援軍的將領是哪個?竟然打敗了我那十四弟的精銳!”

範文程摸了摸花白的胡須,回答道“據細作回報,這次領兵的是吳襄,不過真正打敗廉親王的是明國的一個郡王,封為永明王,是明朝皇帝的堂弟!”

“什麼?”皇太極一愣,奇怪道“難道那明國皇帝也要學我大清,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了?明國不是有祖製,不允許藩王涉政,幹預軍事的嗎?”

範文程饒饒腦袋,沉聲道“據說這個永明王年紀雖輕,還沒到弱冠之年卻很受明國皇帝信任,經常進皇宮和皇帝商量國事,明國皇帝可以說是對他言聽計從!”

皇太極聽了摸了摸下巴微笑道“有意思!有意思!”

“怎麼?難道皇上心中已有定計?”範文程跟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年,一見皇太極的笑容就知道皇太極有了對付明國永明王的方法。

“附耳過來。”皇太極對著範文程招招手,在範文程耳邊低語幾句。範文程聽了眼睛一亮,讚道“皇上英明,老臣不如也!”隨後君臣二人哈哈大笑。

周仁遠和吳襄的大軍路過真定府衡水城時,多爾袞留下的兩千清軍早就逃走了,俘獲的漢人和物資全部丟在了城裏。吳襄趕緊命人通知真定府的府衙,叫他們派文官來處理城中事宜,重新接管衡水。這些被解救的百姓,跪倒在地一齊高呼道“我等草民謝大明軍士的救命之恩!”

吳襄對著周仁遠感歎道“國事艱難!百姓何辜?要遭受這戰亂之苦?”

周仁遠在城頭,手持馬鞭指著這hb茫茫原野,對著吳襄說道“吳老軍門,你看這大明大好河山,淪落到如此地步是何原因?”

吳襄臉色晦暗地眺望著遠方,回答道“天災人禍!外加流賊和關外的韃子!”

“吳老軍門說的算是沒錯,可是本王覺得人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周仁遠高聲道“本朝自太祖開國以來,三百七十多年,朝廷的文官武將早就沒有了文官不愛錢,武將不畏死的風骨。天災?不錯,我大明這些年的天災確實是很嚴重?但是哪朝哪代沒有遭遇過天災,隻要朝廷和百姓齊心協力,哪有過不去的坎。可是流賊為何要造反,那是因為他們對著大明的官員失去了信任,那也就意味著對這朝廷,這國家失去了信任,百姓一旦離心離德,國家必亡!”

吳襄擦擦額頭的汗,緊張地說道“老臣雖然覺得王爺說的有道理,但是還是請王爺慎言啊。”

周仁遠苦笑道“自從看到盧總督殉國後,可能這些天,本王心裏一直煩悶的緊,還請老軍門恕罪。”說著對吳襄施了一禮。

“不!不!老臣絕對不敢有次想法。”吳襄趕緊一把拉住周仁遠的衣袖。“王爺憂國憂民,老臣敬佩的很。以後若有機會,還請王爺對犬子三桂指點一二。不瞞王爺,老臣三個兒子,就屬三桂最為老夫引以為傲,三桂自小素有大誌,文武雙全,想必他定能和王爺談得來!不過這孩子有些心高氣傲,不如王爺這般指揮若定,有統帥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