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結怨(1 / 2)

楊忠誌帶人用計嚇退山賊,待與戚興見麵後,便好意請他來自己部下,城門守軍雖說比不得關寧鐵騎等虎狼之師威風,但比起破爛的廣寧後衛屯來說不知好了多少倍。楊忠誌心直口快,說完才發覺無意貶低了他處官兵,好在廣寧後衛屯的軍士被羞辱慣了,沒一個肯出來反駁,總算沒鬧出事。多好一個正經脫離的主意,戚興卻不正麵回應,轉而問道:“你不在城門口當值,來此做什麼?”楊忠誌略帶警惕,回首喝退了手下,環顧四周無人才湊到戚興耳邊,悄聲道:“你有所不知,最近韃子的正白正黃鑲黃旗無故開拔,想來不久就要打仗了,為了以防萬一,錦州城隻有南門辰時到午時放人通行,原先看守城門的軍士或充作後備,或充作巡邏,我便是負責巡邏大淩河穀巡邏的,要不也不會聽見兵器響動前來救你。”戚興心生疑慮,照理說一個百戶小官,就算奉了調令,又怎會知道韃子動向的機密事宜,這事實在可疑,便接著打探道:“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息,賢臣擇主而事,楊兄本事不小,連韃子動向都一清二楚,想來已攀高枝不久便要飛黃騰達,若如此我自當轉投麾下效力,但我還有一事不明,不知高枝怎麼舍得派你做巡邏的苦差事,還請楊兄賜教。”楊忠誌旋即明白,戚興是將自己當做韃子奸細了,真難為他不相信人,於是解釋道:“不瞞你,以前我在城門口當值,每天道聽途說各路消息,誰家媳婦偷人,哪家館子做飯好吃,何處有命案等等消息,全逃不過我的耳朵,有關韃子調動之事,我從來往客商及他營軍士處都聽說過,因此得知,絕沒有高枝攀附。”戚興勉強相信,但心中警惕絲毫不減,對他邀請也不答應也不拒絕,反倒請他一同往義鎮歇息。楊忠誌從聽到兵刃交鋒之時,不帶喘氣趕了好幾裏路,腳都酸了,早有休整之意,欣然前往。至於其他軍士則跟在兩人身後慢悠悠晃蕩。

戚興得了空閑粗略算算,召回的叛亂軍士約有兩百餘人,甚至不夠原先半數,就算帶他們回去,軍心還不是一團散沙,不如連帶著楊忠誌一同拐回去,反正他們巡邏大淩河穀也要找地方歇腳,以後還可以相互照應。計議已定,戚興表麵裝作風平浪靜,主動和楊忠誌攀起家常,對其餘軍士也頗照顧,以此博取信任。

等到了義鎮,山賊早就跑的沒影。正所謂兵敗如山倒,地麵各種散亂的腳印,角落裏還掉了些兵器酒食,先前提親來的幾輛騾車也扔在路旁沒有帶走。可令人不解的是,饑腸轆轆的村民並沒有出門撿拾物品,肅殺的村鎮反而傳來陣陣悲痛哭聲。戚興沒空管怪異的村民,先命人清理東西,廣寧後衛屯的軍士立刻來了興致,各個衝在前麵生怕落後,他們搜羅一陣,除了給姑娘家的花布胭脂和金銀翡翠,其餘盡是沒來得及搬走的糧米軍械。戚興過去清點,糧米勉強能撐過幾天,他鬆了口氣,總算完成了籌糧的重任。正欲和楊忠誌促膝長談之際,突然斜影裏竄出個人來。那人衣裳單薄,滿臉淚痕,左臉腫得老高,戚興定眼一看,正是姑娘姨丈。姨丈見了戚興,直接跪下抱住戚興小腿,眼淚婆娑連連磕頭,哀求道:“官爺,官爺救救小女吧。”戚興隱隱察覺不妙,正待扶他起來,楊忠誌卻搶先一步將姨丈攙扶到邊上坐下,又給他要了件棉衣穿了,勸慰道:“有話慢慢說,不必行此大禮。”姨丈哭聲方止,坐在門口石階上抽泣低語。原來趁著戚興整頓叛軍之時,鄭柏帶人圍了村鎮,強行擄走了所有的年輕姑娘,自家女兒當然不例外,姨丈苦勸不得,反倒被扇了一耳光,他救不了女兒,沒奈何隻得來求官軍。楊忠誌氣得牙齒咬得咯咯作響,怒道:“這群天殺的狗賊,值此國難之際不投軍效力也就罷了,居然趁亂劫掠鄉民,等我擒住他們非扒了他們的皮。”姨丈又哀求道:“官爺行行好,帶兵滅了山賊,我們全村老幼定會酬謝。”楊忠誌麵露難色,先前嚇退山賊全憑計謀,真要滅了山賊,就憑自己的一百餘軍士和戚興的兩百餘軍士,加一塊都不夠山賊塞牙縫的。他尷尬笑笑,抬眼示意戚興說些什麼,戚興卻不理會,撇下眾人直往奉國寺衝去,那裏是他最後見姑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