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最新一期中,頭版頭條,大篇幅刊登唐寧親自撰寫的文章。
文中他痛斥清軍的暴行,對生靈的荼毒,對文明的破壞。
通篇看來,和一般檄文並無二致,但是,卻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因為在這篇文章中,還用醒目的粗字體夾雜著一首歌謠。
這首歌謠迅速傳播開來,清廷上下聽聞,皆是驚駭不已。
因為這首歌謠所指的兩個核心人物,一個正是攝政王多爾袞,另一個,則是他們大清當今帝王順治帝。
攝政親王多爾袞,順治七年了此生;忍辱負重順治帝,掘其墳來拆其骨。
生前榮辱一朝喪,身死道消無安生;大清未來無可期,可悲可歎又可笑。
歌謠的內容很通俗,稍微有些理解能力的人便能夠口口相傳,意思也很明確。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多爾袞,當今權臣中的權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連順治帝都要受他拿捏。
但是這樣一個人物,在順治七年,也就是在五年後便會死去。
他死之後,一直忍氣吞聲的順治皇帝,終於露出了獠牙,將多爾袞掘墳拆骨。
無庸置疑,多爾袞對大清的功勞是非常卓越的,大清能夠問鼎中原,他功不可沒。
可是,如果他身死之後連墳都被掘了,順治皇帝還會承認他的那些功勞嗎?肯定會極盡淡化,然後羅列出一係列罪名,極盡抹黑。
所以,生前榮辱一朝喪,身死道消無安生是必然的結局。
至於最後一句,卻是直指大清國的。
直言大清沒有未來,最終會走向窮途末路,隻能徒增笑柄。
如果是別人寫出的這首歌謠,絕大多數人隻會一笑了之,不會當成多大一件事。
但這首歌謠,卻是唐寧親筆撰寫,這意義就不一樣了。
誰不知道?這可不是唐寧第一次幹這種事了,但凡出自他手的歌謠,都得到了應驗,想讓人不當回事都不行。
一時間,大清朝野上下,都受到了這首歌謠的影響,特別是與此息息相關的勢力,還有那些投降派。
《明報》已經通過特殊渠道在全國範圍內秘密輸送開來,作為中樞的京師,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能夠及時的獲得一份最新一期的《明報》。
不用他們通過什麼渠道去購買,會有人趁著夜色主動塞入門縫,或者丟進他們的府內。
睿親王府,一個身高近兩米的虯須大漢,身著錦袍,手中拿著一份《明報》在府中前廳轉來轉去。
身前幾個官員皆是微躬著身子,神情謙恭,不敢言語。
因為,這虯須大漢不是別人,正是權勢滔天的睿親王、攝政王多爾袞。
這些人自然是看過這份《明報》上的內容,此番前來睿親王府覲見睿親王,正是為了此事。
突然,多爾袞的身形一定,看向中間的一人,淡淡的問道“蘇克薩哈,你覺得這首歌謠有幾分可信?”
蘇克薩哈心頭一顫,連忙說道“微臣覺得,殿下正值壯年,乃我大清之肱骨,承天之大運,定可長命百歲。”
“此番唐寧小兒惡意中傷,蠱惑人心,實為亂我朝綱,動我軍心,不可不妨。”
一旁的剛林、譚泰幾人也先後表態,“蘇克薩哈大人所言極是。”
“唐寧偏安南隅,近又侵占福建,野心勃勃,此後必是我大清之勁敵。此之人言,自不可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