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人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石破天驚哪。”
“是啊,還是陛下英明,當初一眼就相中唐大人乃可朔之才。”
“滿清內部矛盾重重,此番被唐大人全然揭露,必是人心惶惶。”
“多爾袞權勢滔天,又無子嗣,一旦其對順治產生戒心,難保其不會想方設法將順治廢黜。屆時,滿清內部必定大亂。”
“料想,滿清正值焦頭爛額之際。多鐸乃多爾袞之同母弟,乃多爾袞之左膀右臂,此番事發,必無心南下。應天府之危,解矣……”
“恭喜陛下,得此良將,我大明收複故土,可期,可期啊……”
“唐寧謂之明君,必是陛下無疑。陛下乃曠世明君,中興之主啊……”
應天府南明朝堂之上,一片恭賀之聲,看似褒獎唐寧,實則拍弘光帝的馬屁。
弘光帝龍心大悅,早朝結束之後,又是一片歌舞升平,更加放心的享樂了。
劉公公回來後,就第一時間將唐寧所說之言和那封書信遞交了上去,但是以馬士英、阮大铖為首的掌權者卻根本沒有當回事。
對他們來說,聯清抗李是擬定的國策,他們和李自成之間可是有著滅國之仇,豈是一封書信和三言兩語就可輕易改變的。
如果和李自成這樣的國賊聯合,與背叛祖宗何異?
刀沒架在脖子上,這些人比誰都忠貞,都深明大義,處處為朝廷著想。
可隻要清軍的刀在他們眼前晃一晃,他們又比誰都更快的彎下膝蓋。
至於江北四鎮,本就各懷心思,不思進取。
江北四鎮與清軍勢力最接近的是高傑,此人狂妄自大,在唐寧所寫書信送到他手上之前,已經被人設計幹掉了。
好在他有個比較聰明的夫人邢氏,是他從李自成那裏勾搭上的,正因為如此,他從李自成手下叛逃至明軍。
他能有今天,和邢夫人脫不開幹係,他自己也承認,雖為人桀驁不馴,但對邢夫人卻是言聽計從。
高傑欲收複河南的決定,邢夫人有著不小的推動作用,這個戰略是極其正確的。
但是高傑太過自大,帶著幾百人就進了河南總兵許定駐守的睢州。
早在之前就有人提醒他要防範許定國,他卻不以為意,還和自己的親兵在對方的府邸喝醉了,然後半夜被人全殺了。
真是咎由自取,隻是現在他本人已經死了,邢氏一個女流之輩,威望不夠,所以高部也隻能投靠其他勢力。
正史中,就是邢氏讓李成棟率領高部向清軍投降的,而李成棟迅速成了清軍的急先鋒,為清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寧所寫的書信,高傑沒有收到,自然落到了邢氏手上,隻是不知道她最終會做出何種抉擇。
江北四鎮其二的劉澤清,勢力範圍在淮安府,此人對內殘暴,對清軍卻是愄之如虎。
他本是山東人,崇禎末年官至山東總兵。
可以說,山東是他的發家之地,祖宗之所。
當初被強勢的李自成趕出山東,還勉強算是情有可願。但此時,闖軍連敗,山東被清軍所得。
為了繼續圍剿李自成,清軍主力已經調往河南等地,導致山東防衛空虛,隻有幾千臨時招募的散兵遊勇。
而他所在的淮安府與山東緊緊相連,本是收複山東的大好時機,他空有上十萬兵力卻不敢越雷池半步。
即便是祭祖,也隻敢偷偷摸摸前去,可笑至極。
至於劉良佐,他的弟弟劉良臣在十幾年前隨祖大壽一起投降了清軍。
此際兄弟倆早已經有暗中的聯絡,投清的決定不是唐寧一封書信就可以改變的,他甚至還將這封書信暗中交給了清軍。
還好唐寧對此公比較了解,知道讓他抗清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隻是許諾了各種好處,以及闡明清軍的狼子野心,並未涉及任何戰略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