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也就是1952年,我高小畢業。個時候,中學沒有統一招生,校自主組織招生考試。
楊孝質打聽到省立中、寧鄉師範、寧鄉一中三所學校聯組織招生考試,便鼓動我和喻丙坤同學,縣城參考試。當時,我們三個人是奔寧鄉師範的。為到師範學校讀書,不要交學費,不要交夥食費,畢業後還能當老師。
老距縣城有140多裏,當時沒有修,沒有交工具,得步行。這遠的,對於十二三歲的小孩,是一不容易的。窮人的孩子升學,能得到父母的經費支持,就是大的支持了。問,是孩子自己的。所以,我們三個孩子縣城考試,能靠自己。
喻丙坤說,他舅舅住在“大田方”,裏離縣城有120裏,他舅舅住一晚,二再縣城,就輕鬆一。
我們受了他的議,在他舅舅住了一晚。二早上,我們早就出發了,走了30多裏,才蒙蒙亮。
到下午,離縣城有30多裏了,聽到參考試的他同人說,報考時,一定要有高小畢業文憑。喻丙坤同學他沒有高小畢業文憑,他猶豫不,後來還是跟我們走了,到報考現場,無文憑,還是未能參考試。他跟我們白跑了一。
1952年的寧鄉縣城有兩千多人口,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街也破舊。對我們長生在農村的孩子來說,縣城就是大的城市了。我一到汽車,非驚奇,這大的夥能在地上跑,太厲害了。參這升學考試,我大開眼界。
這考試,我的一誌願是報考寧鄉師範學校,二、三誌願是分報考湖省立中學,寧鄉一中學。考試完後,就消息。後來收到兩份錄書,分是湖省立中學和溈濱中學的錄書。楊孝質同學錄在寧鄉縣一中學和溈濱中學。我在父母的支持下繼續升學了。而楊孝質在他父親的對下就沒有再繼續升學。1953年,我讀書的湖省立中學改為寧鄉縣一完全中學,來的寧鄉縣一中學改為寧鄉縣二中學。我在寧鄉一中讀完初中和高中,這一階段為我一生打下了良的礎。
從我到縣城,當年沒有,距140裏,全是鄉間小。1954年修了寧鄉縣城經橫市到黃材鎮的。1957年又修了橫市到沙河的,我離車站還有15裏。到上世紀70年又修了從柘溪到湘鄉的。這條從我門口經過,連到沙河。從我到縣城,全修了。
當年到縣城讀完六年中學,往返學校和庭共30。雖高中階段已有汽車,我沒有錢坐車,就是靠雙腳一步一步地丈了全。
從我出發到縣城,實際是沿著水的方進。我在溈水支的支的源頭。我門有一條水溝,大約經300米左右入一條小溪,小溪再1裏在曾咀與另一條小溪,又經約1裏多在白竹與另一條溪稱為瓦子坪河。瓦子坪河一,又彙集一溪,在離我約8裏的黑鋪子入楚江。楚江在離我約25裏的雙江口的地方入溈水,經寧鄉縣城,在靖港入湘江。我從裏出發,沿途經過白竹、黑鋪子(15裏)、洞衝鋪(20裏)、唐市(30裏)、老糧倉(40裏)、白花廟(45裏)、途經一條約5裏長的、名為“爛山卡子”小山峽,峽口就到了灘山鋪。灘山鋪往經雙江口到雙鳧鋪(70裏)、成功塘(80裏)、玉堂橋(95裏)、玉堂鋪(100裏)、龍鋪(110裏)、腰鋪子(122裏)、萬壽山(130裏)、侯旨亭、後到縣城140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