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招收徐庶(1 / 3)

桂陽郡城牆,陶新帶著最信任的幾個人和徐庶參觀桂陽城的風貌。人總是站在高處才會有各種感慨和情懷,而且心胸也會變得寬闊。所以古人動不動就喜歡登高遠望,順便寫一兩首詩留給後人欣賞。

桂陽城城牆雖然不是很高,不過相對於大多數建築來說已經是最高的了。站在城牆上遠望,看著來來往往忙做的人群,倒也有種一覽眾人小的豪氣。

從陶新這裏,徐庶知道白朗三人已經死了。雖然徐庶和白朗他們隻是泛泛之交,但畢竟也是值得交往的人,與故人天人兩隔,難免有些傷懷。

“元直兄,桂陽郡剛剛經曆戰爭,民生凋敝百廢待興。依你之見,當如何處之?”陶新看著來來往往的普通百姓,不由有些感慨。

同樣是人,他們卻是最沒有地位的。每天忙忙碌碌,得到的報酬卻少的可憐,有些甚至還滿足不了一家人的口糧。陶新同情他們,但是自己又沒有辦法改變。社會秩序是這樣安排的,即使陶新身為一郡太守,也無能為力。

如果讓他們分到土地,采取現代化的農業政策,士大夫和地主階層就沒有辦法存貨。他們還指望著這些農民養活呢,若是他們隻給自己幹活,其他人都得餓死。

徐庶想了想,道:“治民。桂陽地處南荒邊陲,人煙稀薄。周圍勢力錯綜複雜,危機重重。唯有治民,百姓生活安樂,才能保證桂陽不被他人所得。”

“民乃是國之根本,桂陽郡人口稀少,若是還一味戰爭,百姓流離失所。不需他人來攻,自己內部不保矣。”

陶新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自己現在該怎麼做呢。對於治民什麼人,陶新還是二十一世紀的理論,顯然不適合現在的社會。所以,對於治民他根本就是一竅不通。反而有時候覺得好多對的東西,不人性,不忍采用。

他急需一個信得過的,且有這方麵才能的人,來幫助他治理。徐庶,無疑是最佳人選。

“元直所言極是,我亦常思治民之策,奈何才疏學淺,不得正確處理。帳下又無善政之人,故而常常煩惱。如今桂陽郡民少兵寡,倘若他人來攻,恐不保矣。”陶新憂慮道。

“想我祖父一心為國為民,他在時徐州百姓安居樂業,無有不愛戴者。他常常教誨我,需仁政愛民,上可報效國家,下亦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自我任桂陽太守以來,戰爭連連,百姓苦不堪言。至今仍有臨武縣在他人之手,百姓朝不保夕。廣暗思自己無治郡之才,常有棄官之心。但又不忍桂陽郡百姓受苦,故勉強任之。”

陶新原本隻是想說的可憐一點,以此感動徐庶。但說著說著,卻動了真情,內心愧疚起來。他發現,自己幾乎完全融入到了現在這個時代,仿佛以前的生活隻是一場夢,這裏才是自己真實的存在。

俗話說,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這話一點都不假。身在其為,稍有良心的人都會謀其政。

徐庶聽了陶新的話,不由有些動容。他一直以來都在找一個有理想有抱負,仁政愛民的君主。而這些,陶新基本上都具備。從陶新的軍事訓練上,不難看出陶新的誌向遠大。從陶新的一些政策上,可以看出陶新是個愛民的君主。

在這樣的君主下,一者可以建功立業,成就自己。二來可以為百姓做事,為天下人做事。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每個有誌之士都在尋找自己理想的君主,徐庶也不例外。

找了幾個單位應聘,有不怎麼理想。好不容易來到陶新這裏,徐庶不由有些心動。陶新年輕有為,如今已經名聲在外,正是可以輔佐賢君。

“自古治國者必以人為先,君愛民則可,民苦多難,蓋無賢臣輔佐而,非君之過。”徐庶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