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頗有些不以為然。
開什麼玩笑,引進這款車,是多個部門一致認可的決定,雖然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可是問題並沒有盧小天說的這麼嚴重。
盧小天看在眼裏,知趣的沒再繼續往下說,想了想,沉聲道:“我知道我很難讓你改變看法,不如這樣,我們打個賭如何?”
“我從來都不喜歡賭博。”施羅德搖著頭說,想了想又改口,“不過,我願意聽聽你的建議。”
盧小天說:“我們就賭這款車在中國的前景,以半年為限,如果這款車的產銷量能跟對標的車型保持基本相同,就算我輸了,我同意幫你們做國產化,價格按照之前商定的來,否則你就同意給我降價,並且不能對變速箱的采購做出限製。”
施羅德笑了,“你輸定了!”
“那可不一定!”盧小天成竹在胸,他的到來或許會引起蝴蝶效應,但是不可能影響這麼多人的消費傾向。
大眾往中國引進了不少車型,大部分都賣的不錯,不過還是有少部分無法引起市場的反響,盧小天記得很清楚,其中就包括馬上要上市的兩門高爾和兩門的高爾夫。
高爾是上海大眾出的低端車,原形車是大眾巴西生產的一輛車,車型已經很老,用的還是老式桑塔納發動機,怎麼看都引不起消費者的興趣,關鍵是價格還不低,買車的人肯定會認真研究,結果就是見光死。
施羅德依然信心滿滿,而且不是盲目自信。
這種自信來源於大眾的高層,雖然大眾的市場份額一直在下滑,可是大眾的決策者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關鍵點在什麼地方,覺得是自己的基數太大,競爭對手又這麼多,市場份額下滑是正常的,隻要不斷的推出新車型,同時擴大產能,丟失的市場份額就能找回來。
不久之後,也就是2003年,大眾集團亞太總裁就雄心勃勃的對人說,我們未來的目標是十年內保持40%到50%的市場占有率。
2004年,目標被修改成30%,一年後再次提起的時候,主動縮水到了25%。
客觀來說,施羅德現在盲目樂觀,情有可原,畢竟中國的汽車市場正在井噴,大家都在拚命擴大產能,大眾自然不能免俗,之後每年都有好幾十款新車被各個外資公司投放到中國市場。
直到2004年,大眾公司的決策者才清醒過來,在巴黎召開的《汽車新聞》歐洲大會上,做了中國汽車熱,大眾保持謹慎的發言,提醒同行不要在中國重蹈巴西市場的覆轍。
半年後,大眾集團正式決定踩刹車,將中國市場的投資總額縮減了22%,甚至一些已經在建的項目都臨時叫停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施羅德不太可能在這個時候認可盧小天的說法。
於是,盧小天趕緊找來紙和筆,現場寫了一份賭約,趁著施羅德還沒改變主意之前拉著他寫下了兩人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