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圍觀群眾的好奇,莫川笑道:“因為皇威不可冒犯,去掉一橫,看似‘德’,而非‘德’,正好避諱年號,便是被官府抓到,也有幾分周旋餘地。”
莫川話剛說話,楚三笙身邊一位鑒寶師開了口:“這話似乎說反了吧?據我所知,真品宣德爐應該沒有一橫,因此當時還有‘省一德’之稱。”
這位鑒寶師話一出口,眾人目光瞬間看向莫川。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四周圍觀的群眾不懂裏麵的彎彎繞繞,忽然瞧見意見相悖之人,一個個那自然是極為興奮。
然而內行之人就不一樣了。
即便是不研究銅器,也知道一般鑒寶師不應該在這種問題上犯錯誤才是,怎麼現在莫川還跟這人出現了分歧?而對宣德爐有點研究的鑒寶師聞言頓時苦笑起來。
這些鑒寶師苦笑,莫川也是苦笑。他一開始擔心的問題還是發生了,缺少皮殼之類關鍵性證據,想要佐證這是“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宣德爐”這是很困難的事情!
尤其是便是莫川自己看到的資料,觀點也都發生巨大的相悖,要不是莫川有天眼神通,一眼辯真假,莫川也不敢隨意下定論。
莫川苦笑道:“你說的‘省一德’我也知道,這也是目前行內正在爭辯的問題,不過,我更傾向於德有一橫,至於無橫之德,不是仿品,也是司鑄官員私鑄銅爐。”
“什麼死豬官員啥死豬?啥意思啊?”
“對啊對啊,小夥子,說人話,別繞啊,聽不懂哇!”
鑒寶師們還沒開口,四周觀眾被莫川最後一句話給繞暈了,什麼死豬死豬的,一個銅爐跟死豬扯上啥關係?
莫川聞言道:“我說的第一個司鑄,是司馬遷的司,是一種主持宣德爐煉製的官員;第二個私鑄,是私人的私。據書籍記載,宣德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成就及名氣,不僅是第一批使用黃銅煉製的銅器,更是采用了十二遍冶煉。當時這第一批黃銅正是采購暹羅國的‘風磨銅’,也就是今天的泰國,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暹羅國進貢之物,因為這批黃銅,才促使後來宣德爐的出現。”
“又因為十二煉法,每冶煉一次,原料便少一些,六煉之後幾乎隻剩下一半,而宣德帝財大氣粗不僅要十二遍冶煉,更要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正是因為這種種原因,才令宣德爐才擁有如此巨大的藝術價值及曆史價值。也因此,後世多仿製,不過那些仿製者因為材料人工成本問題,基本達不到第一批十二精煉宣德爐的程度,不過,據說有一批宣德爐幾乎與真品無異,那就是當時主持宣德爐煉製的官員在後來又召集工匠開爐煉製了一批。”
莫川侃侃而談,那自信的姿態,令圍觀的群眾不知不覺間多了幾分信服。
此時,因為這邊聚集的人群,令圍觀的群眾越來越多,尤其是當他們聽說是宣德爐之時,又有一群準備吃午飯的鑒寶師聚在這裏辯論,好奇之下,更是人潮洶湧接踵摩肩。
“哎,不是說那德字有沒有一橫嘛,咋扯到這了?”有人提示轉回正題。
“不怪莫老師,你們別亂插話,什麼死豬不死豬得,莫老師你別聽他們打岔,你繼續。”有人心裏急得跟貓抓似的。
莫川聞言,繼續道:“回歸正題。我認為德有一橫,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大家看大明銅錢,也就是‘宣德通寶’上的楷書‘德’上明顯也有一橫。宣德爐作為宣德帝親自下令鑄造的宮廷禦用銅器款識上怎麼可能沒有一橫?”
眾人聞言哦的一聲,深感太特麼有道理了。
便在這時,邱老師開了口:
“這個觀點我就不讚同了,宣德爐雖然是官方鑄造的銅爐,然而參與者卻是眾多工匠及書法家,因為數量眾多,參與書法家也眾多,首先明朝書法本就推崇‘晉唐’,再看晉唐書法大家,比如王羲之、陸機、顏真卿、柳公權等人,其書法德有一橫,也無一橫,如此款識製作出現無橫大有可能,怎麼能因為有橫而一定認為是真品?更何況現在宣德爐仿品眾多,便是現在利用高度發達的冶煉技術仿造宣德爐那也是比比皆是,這件銅爐說不準就是仿製者故意扒皮,留款,反其道而行之,混淆視線!”
“這話說的有些過了吧,你也說了,晉唐書法有橫也無橫,這等於推翻之前所說真品無橫的論點,那麼……”
“哎,莫老師,我就不讚同你這話了,你這話太絕對了,現在還沒有任何考古發現可以確鑿證明宣德爐款識有橫無橫便是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