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成本太高了,朝廷根本承受不起,絕對沒有這個錢的,周夢臣自然知道,從北京修一條戰略鐵路到青城,自然是極好的,但是太費錢。
這年頭鐵雖然生產價格降低了,但依舊是很貴,更不要說鐵路,簡直就是吃鐵怪,周夢臣還沒有計算鐵路每公裏價格,但是確定一點,那就是一定很貴。
成本要低,自然要求,周夢臣修建的鐵路要短,絕對不能長了。
第二個就是效果要好。
周夢臣修鐵路,可不是僅僅為了修一條鐵路,而是為了修更多條鐵路,甚至開啟大明的大鐵路時代,就一定要讓人看見好處才行。
這個好處是什麼?經濟上的,政治上的都要有。
這就是一個矛盾了。
既有花錢少,有要好效果。這事情並不好辦。
周夢臣看見黃河的時候,忽然覺得這其實是能兩全其美的。
周夢臣將黃河運輸為主,鐵路運輸僅僅是對黃河河道運輸的一種補充來看。潼關鐵路,與壺口鐵路,並不需要多長,隻需讓大量貨物渡過這兩處不能航行的地方就行了。
甚至周夢臣還準備了另外一個殺手鐧,那就是集裝箱。
當然了,周夢臣說的集裝箱,並不是後世的集裝箱。而是同一個規格,能在火車與黃河河運上搞聯運的集裝箱,具體規格,還要細細調查。
但是周夢臣設想已經夠完美了。
從洛陽段,不用人力裝運,而是用蒸汽機,將集裝箱直接放在火車之上,然後火車通過潼關鐵路,在一處港口然後放在船上,如此一路向西北,雖然多了幾處裝卸,但是成本上,並不會增加太多。
隻是有些麻煩而已。
如此一來,從西北到東南的交通成本,會下降到一個讓人滿意的地步,而河朔省有了黃河的支撐,也成為了大明絕對不能放棄的國土。
原因無他,從黃河河道到寧夏,蘭州,要遠遠勝過從西安走陸路到蘭州,寧夏。如此一來,黃河河道就成為了大明西北的生命線。誰也不敢說放棄河朔省,一旦放棄河朔省,就等於讓西北交通回到原來的水平。
如果說人們沒有承受好便利,一直用古老的方式,也就算了。但是一旦嚐過甜頭之後,就定然不會放棄。
誰也不原因,再走陸路到寧夏蘭州了。
如果效果好了,那麼周夢臣在朝堂之上,就有了一個堅定支撐鐵路的集團,沿著黃河兩岸的士紳,這種關係到切實利益的時候,誰不會不支持鐵路?
有了這個基本盤,周夢臣在朝廷上發動修建鐵路的時候,也就有了底氣。
很多優勢局麵,看上去是大勢所趨,其實這種大勢,都是從一開始一點點的積累起來的。
以上種種好處,周夢臣怎麼可能不修鐵路?
隻是周夢臣也麵臨很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鐵路雖然不夠長,但也是一個新鮮課題,不知道大同那邊能不能承受這樣的任務,第二就是攻城預算,而今他也不知道錢夠不夠,第三是,就時候工期問題。
周夢臣畢竟不是正經的陝西,山西,河南總督,他的總督僅僅是一個臨時的官銜。在賑災之後,就會去掉,周夢臣不可能在陝西待一年。
能待到什麼時候?
周夢臣估計,大概在秋收之後,周夢臣就要回京了。因為到了秋收之後,陝西的狀況應該已經恢複正常了,周夢臣這個臨時的總督,也就沒有必要了。
那麼問題來了。而今是嘉靖三十五年正月,秋收是八月。八個月的工期,能不能將鐵路修出來啊?
如果修不出來,接下來該怎麼辦?
周夢臣不在了,鐵路還能繼續修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