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幼年時候(3)-麻雀與菩薩(1 / 2)

正文 第三章 幼年時候(3)-麻雀與菩薩

阿珂上幼兒園的日子,和小仕在一起玩的就是毛毛和樂涵。主要是毛毛,小胖子常常偷跑出小洋樓,和她在外頭轉悠。因為胡同邊上就是好大的河,奶奶會很擔心,於是到處去找。她經常徒勞,回到家發現他已經在了。但是每當小家夥不見了,奶奶都會出去找,看到了才放心。這年秋收季節,兩位老人終於抵受不住,把小胖子遣送回家。

那陣子,家裏人在田地上收割,穀子都割倒了,打稻機擺到田地裏,打穀子。每打一卷穀子,就多了一卷稻草。小仕坐在草鋪上,看大人們辛苦勞動著,偶爾也關注一下四處蹦的蚱蜢、四處跳的青蛙。這時,突然停電了,打稻機的滾筒緩緩地停下來,不知道電什麼時候會來,小家夥走近稻機看被滾筒碾下的穀子。突然電恢複了,二伯母回過神來,小仕在稻機邊不會讓滾筒卷進去吧,立馬尖叫起來,小仕呢?小仕的媽被嚇得傻楞楞的,大家都朝稻機方向看去,小家夥站在離稻機半米距離的地方,安然、無恙!

是上代祖宗護佑啊。

差點要敲破堂鑼勒,稻穀白割還來不及。

難道兩個老的連一個小家夥都管不住,會這麼沒用。

這割稻季節的,農活忙得不得了,哪有時間管小孩,兩個老的這個忙總能幫上吧。

二伯伯一發威,當日傍晚就把小胖子送回小洋樓了。頭回以下犯上把他爹娘批評了一頓。

老人家沒什麼辯解詞兒,僅說,上代祖宗庇佑啊!

小胖子要是那天果真飛了天,恐怕故事寫到這就該結個尾了。不過,老天留他下來,演繹敗人曆程。

韓小仕,運動細胞好少的,但好奇心是有的。從前的晚上哭鬧要媽媽害得大家沒法睡覺的毛病被奶奶治了,就剩下愛偷跑出去到處轉悠的毛病。奶奶決定把家裏的門關緊些,或者瞧著小家夥緊些,每過些許時間,就點個名,小仕,小仕。

新河街道上有個撿破爛的叫阿羅十三,是個四五十歲的人了,夜裏住橋洞裏的。小仕頂愛跟著他去走街、看巷、翻垃圾堆。他每撿到好玩的東西,就會送給小仕。奶奶對這個人倒放心。當很晚時候,他會把小胖子送回去,有時候,幹脆告訴他,留在奶奶那,待撿到有趣的東西就送來。奶奶擔心的是,小家夥愛跟著打麻雀的人跑,他幫他們提麻雀,希冀能得到一個隻受了點小傷的作獎勵。不過,這樣的機會不多,畢竟打麻雀的人也怕極了小孩子糾纏,不是推辭了,就是現成有符合要求的小鳥,打發了。小仕沒什麼愛心,把小鳥包紮了,用一根繩兒係了腳。玩膩了,小麻雀也被折騰地快死掉了,於是讓奶奶把它煮了、或燉了,一頓絕頂美食。事實上,小胖子吃過很多麻雀,這家夥經常害咳嗽感冒的,有一回還得了百日咳,咳出血來,連土方的牛苦膽也吃過,據說麻雀利肺,家裏更是到街上買來燉了做滋補的。於是在小仕幼小的心靈裏頭,小麻雀是用來玩、還有吃的,那味道實在不錯,直到小學,學了篇麻雀媽媽為了救小麻雀與獵狗搏鬥的文章,才感到些許罪過,可是那是好多年之後的事情了。奶奶最怕的是(1)小家夥萬一碰上壞人,走丟了;(2)胡同邊上太多水。從前就淹死過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她的母親因此瘋掉了,抑鬱死,心有餘悸。

小胡同的日子,比家裏爽快,偶爾回村莊的家,爸爸媽媽總要抓住時間讓他學數手指頭的。這種壓抑感是小胡同裏沒有的。鄉村風情是雅致的,但在小胡同裏,還是多幾分自由與隨意。而且是個大門眾,熱鬧。小洋樓裏常常會有一些聚會,小胖子的孩子會,奶奶的誦經聚會,老人們親戚多,因此還有客人會。這麼多聚會,談不上哪個更有趣。而且,聚會的日子,奶奶不用害怕小仕不見,這家夥最愛熱鬧的。

小洋樓裏一樓大廳,內靠牆,香案,平日裏就放著觀音像,特別的日子,會點香祭拜,白煙一圈圈地往上飄,燒剩的香灰會卷起來,到了一定程度就落下來,掉在插香的小罐子裏。菩薩是女人樣子應該很愛幹淨的,不知道有沒被那煙氣熏著。到了奶奶的誦經會,大廳裏會有兩張八仙桌並在一起,在最裏邊的一側會有支架掛起一幅觀音圖畫,把日常的那個塑像擺到前方,再前頭些,就會點香、燒蠟燭。杜婆婆、四隻眼婆婆、北京婆婆、還有鄰裏的好幾位女老人都會過來,分坐兩旁,把著念珠,嘮叨著誰都不是很懂其中意思的經文。孩子們關切的是菩薩麵前的那幾盤供果。等到半上午、或者半下午,是瓜分它們的時候。每天的供果都該是新的,這保證了,在那麼幾天,孩子們都不想偷跑出去瞎轉了,等著開吃的時間到來。在阿珂上幼兒園的日子,孩子們會自主的為她留一些,由小仕讓奶奶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