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幼年時候(2)-胡同(1 / 2)

正文 第二章 幼年時候(2)-胡同

老房子的印象是韓小仕5歲前的記憶。那時候他很少住在村莊的家裏,3歲時隨奶奶爺爺去了位於新河街道的一條胡同。那是棟2層的小洋樓,不是爺爺家的產業,是他們替遷居到香港的親侄女照看的房子。新河街道對小村莊來講是城裏。小胡同伸出來是大街,很多小商販的,記得有一家舊式的早餐店,清早賣淡包、油條、大餅、豆漿什麼的,整個房子是木頭結構的,裏邊的桌子都是八仙桌,桌邊是長凳子,盡管一切漆跡班駁了,但很幹淨。再遠些地方有家理發店,理發師傅是清一色的老頭子,小仕謂之爺爺理發店。胡同伸進去是民居,到頭有一棵小桃樹,長在河邊,胡同是東西向的,那河傍著胡同南邊和西邊。它不是池塘,據說開閘了,水能奔到大海裏去。

小洋房在小胡同的後半段,位於南側。後頭有圍牆,洞開一小門,傾斜的小台階緩緩沒入河水中。奶奶怕小孩子玩水,常常把那門關閉著。小洋房的西邊並不緊挨別人家的房子,而是離開數米,中間有一棵參天梨樹,比家那邊的還大。地麵上有石板,但不全鋪沒了泥土。近河邊長蘆葦和野花,夏天,常有紅色的蜻蜓在周圍飛來飛去。到了晚上,還有很多螢火蟲,閃閃發光。那裏自然少不了小仕和夥伴們的身影。河水帶去大海的除了孩子們快樂的倒影、肯定還有爽朗的笑聲的。小洋樓的西邊上是杜婆婆的家,寢居房間靠著胡同路,貼著河的是幽深的院子鎖著好多棵大梨樹,都是上了年紀的,和板泥地的那個差不多大。

小洋樓的東邊,沒共著房牆,卻共著一堵圍牆,是陳竹匠家。至於北側,隔了條胡同石板路的是周木匠家。石板路盡頭,轉右,是四隻眼婆婆的家。小胖子剛來時候,不習慣這地方。白天還好,一到晚上就哭喊著要媽媽了,害得奶奶很晚不能入睡。但是媽媽也無奈,家裏好多田地,清早要去耕作的。後來奶奶想了個辦法,說,這胡同裏,也就是四隻眼婆婆家的東廂的那個沒人住的破舊屋子,住著好幾隻魚頭鯉。它們專抓晚上不安份睡覺的小孩子當飯吃。她把夜間石板路上的動靜描繪成魚頭鯉在走動。小胖子亮亮的嗓門立刻靜下來,深怕被妖怪抓走,被吃掉。白天時候,小胖子在小夥伴的護駕下去考察過,那屋子窗子被糊住了,磚頭縫隙裏看進去,光線暗淡,滿是灰塵,陰森森的,還真是魚頭鯉呆的地方。小胖子更加相信奶奶的話了。

除了魚頭鯉,韓小仕在小胡同到沒有怕的東西。漸漸地,他喜歡上這地方了。他在家裏操場上看著雲彩思想的時候或許還惦記著小胡同裏的夥伴。但是五歲,在爺爺回老屋子住了以後,這種惦記和思念再沒有重溫的機會,倒是記憶裏一直坦蕩著那份純真。

竹匠家有五個兒子,是小胖子的叔叔集團。大叔叔結婚了,孩子和小仕一般年歲。可是腿腳有毛病,走路要靠著牆壁,挪著步的。孩提時代,正是蹦蹦跳跳的年月,和跳不得、動不得的孩子一塊玩肯定是煞了風景,於是小夥伴們很少跟他一起玩鬧的,僅有的幾次看到他,他都挨著牆壁很吃力地走動著。愛心跑哪去了,可那時候孩子們還不知道愛心是什麼。二叔叔在街上做早點生意。清早,他經常送些油條、大餅來,這可比大米飯美味多了。最小的叔叔十五六歲,常去釣魚、藥蝦的,後來在夏天做起了冰棍生意,一個漆綠色的木頭箱子,好多棒冰用小被子包起來放到裏邊。把箱子固定在大號的自行車後座。賣棒冰嘍,買棒冰嘍,喊聲隨著車影遠去了,每次歸來他都會留一根冰棍給小胖子。等小仕在鳳洋小學讀書了,小叔叔還來學校裏賣過一回,他依舊留了冰棍給小仕,小仕已經不是一個小胖子了。後來就再沒有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