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幼年時候(1)-八鳳洋村
韓小仕,小時侯是個胖孩子,出生在農村。村子叫鳳洋村——據說從前是片海,一日從東邊飛來八隻鳳凰各拔下一根羽毛丟到海水裏,水退去了出現了一片陸地,接著陸續有人搬過來住,千百年過去,成了胖小子眼裏的村莊的樣子。
小仕當時的家在村莊的最東邊,是東西向的一溜老房子,阿爺的爸爸傳下來的。老房子裏有好幾個房間,他家在東邊的3間,一間是臥室,東牆置門隔著一條走廊是廚房,廚房後開扇小門,搭了個豬圈棚子。臥室的南邊是一個稍大些的廳,放著些農具,還有掃把。廳的南沿是小伯家的廚房。與臥室和大廳共牆的是小伯家的房間,再往西是堂前,堂前靠後是奶奶和爺爺的房間,南邊牆角有扇木門,通向一隅的小廚房。奶奶家的房間往西,還有好幾個房間,是分給二伯家的。在整個房間鏈前頭有一個長條的前堂口,大牆圍著,各家近廚房的位置都放著幾隻大水杠,自來水未裝之前是靠喝裏邊盛的天水的,後來則用來放魚。圍牆正對著堂前的地方建了一個石頭大門。門外一條石子路蜿蜒向東北直到機耕路,兩邊水杉挺立。路的東側有一片水泥地,曬穀子用的,打稻機時常擺在邊上日曬雨淋。另一個方向,還是兩個豬圈房,同時也是放農具的,分別歸兩位伯伯所有。兩個房舍共著一堵牆的。挨著它們西邊,與自己家族的老房子隔著一道水溝,再一條石板泥路,是王婆婆家的老屋。
整個院落藏在農田的環抱,房牆邊散布著很多方正的清板石頭,特別是水杉樹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些石頭是從福建運來的,小仕的曾祖解放前開作坊用的,用來做冥紙的。
伯伯家的靠東的豬圈邊種著一棵梨樹。枝幹粗壯,樹皮斑駁,春暖花開季節,枝葉綠密,白花芳香。小仕和他的堂兄弟們都還小,最喜歡坐到大梨樹下的清板石頭上。等夏天,風一大,沙皮綠的果子被吹到地上來,小家夥快樂地撿來吃。有梨樹做伴的日子也有數年。不過,孩子們一直沒思考過梨為什麼隻會落到地上來的問題,後來知道,那是牛頓幹的事情。
小仕家的臥室背後有塊水泥地麵,稻穀豐收的季節經常散著穀香的,但不單是用來曬穀子,有時候也曬油菜籽。臥室的南向木窗子外擺著個大水缸,盛天水的。水泥地南邊緣,一株玉荷花和一塊大清石頭夾出一條鋪滿小草的泥路通向一個橢圓狀的池塘。在院落北邊接洽水杉護衛的石子路的機耕路北側有一個更大更扁的池塘。家裏人管這2個池塘叫私河——自家的河的意思。解放前院落周邊的好大一圈田地都是爺爺家的,後來附近的幾片田地依舊承包給了小仕的家族。那兩個河就一直為韓家服務著。
小仕家的廚房比臥室向南躍位些,開朝西的門,向著挨著臥室的水泥操場,遠去是一個大草垛、幾畦菜地,直到爺爺的廚房。那個廚房也是突兀出來的,開了朝東的門。傍著牆角,則散放著青板大石塊,表麵很光滑。家纏mian在一抹農家風光裏,淳樸、清淡。
現在的小孩想吃零食了會拉著媽媽去小店,他們對小吃店的方位辨得很準的。那時侯的孩子盼著走親戚的客人來,帶來好吃的。平日裏解嘴饞的零食就是大米飯,韓小仕的第一個綽號“小飯桶”就與此有關。小胖子常端著飯碗在屋後的操場玩耍。在秋天豐收季節,他會在操場角落擺個小凳子,把飯碗放上麵。然後,倚著凳子坐地上看天上的雲彩。操場上時常會曬些油菜花杆子,他時常會折油菜果子。那果子長條,頭尖尖的,把兩邊的硬殼剝去,黑油油、小小顆粒的油菜籽就跌落了,捅破中間的薄膜,把尾杆彎過來探進果子細長圓錐狀的頭裏,製作成了一把小剪刀。另外些時候,他會拿爸爸用下的香煙盒紙頭折小鶴,雖然做得極醜,逗自己開心已經足夠。或許這時候,近了傍晚,太陽要西邊下山,把天抹成了金黃色,一行大雁往南邊飛去。小胖子和那金色的田地都是它們帶去南方的記憶。小胖子,沒有想過讓2隻大雁各咬住木棍的一頭,自己懸在棍上,到更南方瞧瞧風景去。他流連的是小凳子上的飯,想到了就去吞幾口,終於吃出個小飯桶的名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