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929年 第八章 給張少帥的信
美亞化工廠在閘北的西北麵,屬當時上海的郊區,應該說是城鄉結合部。不過這兒的所謂城區,也還不如另一時空的鄉村,所以對財迷而言,這廠就是在農村。
廠邊上就有一條大河,這一帶還有不少小河。在財迷的印象中,另一時空這兒是沒有這麼多條河的。廠裏有四個車間,分別生產酸和堿之類的普通化工產品,共一百八十多職工。財迷看來,生產規模很小,但在當時已經算是上海最大的化工廠之一了。
四月二十日,財迷到廠時,經理不在。在廠裏的是管事叫張慶發,一個四十左右的寧波人。他說已經收到了公司的電話,並熱情地介紹廠裏的情況。講的話與其說是上海話,還不如說是寧波話。財迷幹脆用寧波話與他講,說自己跟師傅走了不少地方,對寧波話很熟,一下拉近了二人的距離。
他讓財迷填了張員工表。財迷填入姓、名、在填到“字”一欄時,習慣地想寫“輝”字,好在寫了個“光”字後,就醒悟了,一時之間,就加了“之”字。下麵還有個“號”,財迷就沒填。張慶發看了表,問他有沒有號。財迷開玩笑說,朋友叫他外號是財迷。誰知這一下玩笑,就讓以後好多人這樣叫他了。
廠裏原有個黃查理工程師,還是個“海龜”,是學化學專業的。英語是很溜,但化工工程技術水平在財迷看來低得很。後來財迷知道這是這個時空的科技水平低的關係,很多大學生學的知識還不如二十一世紀的高中生水平。
黃查理還不太願與工人講話,把工人看低一等。開始對財迷也是看不太起的樣子,但在與財迷“討論”了幾次化工技術方麵問題後,對財迷的化工技術還是很佩服的。以後查理再也不與“密斯特徐”(他這麼叫財迷)談技術問題了,隻是用英語聊天。財迷在大學通過了英語四級,但當時同學中很多人是討厭四、六級考試的。在這種氣氛下,財迷考了一次英語六級,差幾分沒過,也就沒再考了。現在財迷就很感謝這四、六級考試了,否則可能就找不到這份工,而且應付查理黃的話就困難了。這時上海的“上層人”中,喜歡來幾句外語的人,絕不是隻有黃查理一個。
黃查理以前總說他忙不過來,所以財迷來了,就分管二個車間的技術工作。
看到這化工廠落後的生產管理,真是嚇了財迷一跳。設備的維修沒有一個計劃,而是哪兒壞了修哪兒。甚至有的地方已經開始漏了,如果漏得不利害,還不是趕緊修,而是拿個盆在下麵接一下了事,也不怕出事故。
廠裏還沒有設專門的維修工,工人都是操作工也是維修工。沒有橡膠手套之類的勞保防護用品,工人一點安全都不講。
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維修方式,使設備維修周期很短。一會兒一個閥門壞了,停產修閥門;過幾天,邊上的法蘭漏了,停產修法蘭。維修往往要把罐子中的半成品放掉,加上設備、管道、閘門都是耐蝕性能較差的鑄鐵、銅等製成。所以,這樣的管理下,產量低、浪費大。平均連續生產的時間隻有一星期,有時隻二、三天就要停工維修一次,真的是“三天打魚二天曬網”。
財迷到工人中,找了幾個技術好的師傅,打聽一下這進口古董設備各零件的大概維修周期,然後就定了維修計劃。一旦停產,就把維修周期差不多的零部件都修了,不管它有沒有壞。這樣,生產持續時間長了,產量就高了。維修時財迷特別注意工人的人身安全,再三強調安全操作。工人們覺得從來沒人這麼重視他們的安全的,而財迷覺得這些工人的操作實在是太不注意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