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 尾聲
辭舊迎新的鍾聲響了。世界告別了20世紀,人類跨入了嶄新的21世紀。
2000年的除夕之夜,是古老的中華民族舉家團聚的幸福時候,然而梁肅戎卻站在自家的陽台,望著火樹銀花企盼著兩岸和平統一祖國同胞大團聚的日子。
這一夜,他輾轉難眠。
新世紀的曙光照亮了祖國的每一處角落,照在陪伴粱肅戎憂國憂民的案幾上。梁肅戎輾轉難眠,他手裏捧著“中國和平統一的論稿”,久久地沉思。
中國五千多年的曆史,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春秋列國爭權,南北朝鼎立,五代十國並存,朝朝代代,戰亂不斷,釀出多少分裂的悲劇啊!僅中國自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成立,其間為時三十八年,是為“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時期。從1949年迄今五十年,是為在台時間。大陸時期分合異常,年數少而變化多,時分時合。台海兩岸的分裂,年數多而變化少,分而未合。今後變化如何,困難逆料,但過去的經驗,仍有可資借鏡之處。
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時期分裂情況,就有四種類:
(1)國兩國或多國(2)一國兩府或多府(3)國多國與一國多府之並存(4)國兩軍或多軍上述分裂現象,非現代如此,曆代亦複有之。發生的原因,不外兩方麵,一是外力的入侵,一是內戰的造成。
外力入侵造成的分裂,則因侵略者勢力的消長而隨之消長,滿州國以及汪偽政權的消失,則因日本之戰敗。外蒙由分裂而至承認其獨立,則因蘇俄侵略勢力的擴張與中國無力抵抗之故。至因內戰造成分裂的結束,不外兩種方式,一是武力統合,一是和平統和。
(1)武力統合武力統合的成功,雖能立竿見影取得效果,但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害及其留下的創傷,是難以彌補的。此外尚有兩大惡果,一是以暴易暴,一是召致外侮。兩者且有互為因果之關係。
(2)和平統合此為人類追求之夢。機會雖難,但也不乏其例。辛亥南北議和與統一,首創民國以來和平統一之先例,惜為袁世凱的武力所毀。
1927年的寧漢合並和1931年的寧粵合一,都是經由和平判談而達成和平統合。前者為平息內訌,後者更為共禦外侮。1937年的國共合作,也是基於共禦外侮,從而取得對日抗戰的勝利。惜以戰後和談失敗,繼以大規模內戰,國民黨敗退台灣,形成兩岸五十年來的分裂局麵。
從曆史、版圖、地理上講,台灣就是中國一省沒錯,但從台灣的政治現實來看,台灣肯定不是省的形態。如何對台灣百姓有個說法,是未來和平統一的關鍵。叫北京認可“中華民國”,可能性為零。說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台灣也不會接受。怎麼辦?
曾有人向粱肅戎談設想,說2000年開始兩岸坐下談十年,如果十年都談不出個名堂也不要繼續浪費時間了,就準備打仗。雙方要談和平,談統一,也要談動武開打,時間表要公開出來,大家都準備一下,就是2010年,談不成,就開戰。懷孕五個月打胎還可以,再晚了,打都打不了,台灣肯定獨立。趁著老人們都還活著,把沒打完的內戰打完了,不管犧牲有多大,隻要中國能統一,在中國的曆史概念上,就是豐功偉績,流芳百世。2010年如果不打,到時台灣的新生代絕對認為大陸人是外圍人,外圍人又來侵略台灣哪!不管是誰,隻要能統一中國,就是偉人,隻要中國一統一,就不會有凱子外交,金錢外交,中國人再也不會在世界麵前,天天中國人鬥中國人自己,到處丟人現眼。
梁肅戎以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一個團體,總會有終結的時候,而民族是永存的,中國是永存的,執政者不能為眼前的暫短的政治利益而給子孫留下後患,戰爭解決統一會給民族留下仇恨。
自從1987年4月,梁肅戎約海內外有識之士發起成立“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並擔任會長,幾年來,他奔走於大陸、美國、加拿大、香港、日本等地,宣傳他的和平統一思想。
有人說,李登輝搞“台獨”是假“台獨”,因為他一旦付諸行動,中共便會以武力平滅之,而實現統一;梁肅戎反“台獨”實際是搞真“台獨”,因為他此舉不會招致中共武力,會實行“一國兩製”,這樣一來,台灣不就實際地獨立了。
人言雖可畏,但粱肅戎的拳拳之心,天地可鑒。他真心地企盼著祖國的和平統一。他從立法院退下來的日子,發表演講,遊說列國,舉辦研討會,出版期刊,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奔走呼號,五大洲留下了他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