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戰勝自己的一年(1 / 1)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戰勝自己的一年

從踏進高中校門的那一刻起,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洗心革麵,重新做人。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是因為我很清楚自己那一身毛病,不同的是,我開始有了一顆進取之心。

記得第一課,語文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話,中心思想隻有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戰勝了自己就是勝利。之後的三年,我將這句話作為座右銘。

高一這一年,願望和行為還是有很多衝突。不同的是,我可以強力地控製住自己,雖然那滋味不好受,但還是堅持過來了。比如當厭煩的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就在心裏不斷告訴自己:如果還控製不住自己,大學的美夢就泡湯了,你想這樣嗎?既然不想,就沒有退縮的理由!

我有寫日記的習慣,充分地在上麵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每天都反省自己做得怎麼樣,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明確提出第二天的改進目標。這似乎有一雙眼睛在監督自己,如果這一天渾渾噩噩地過去,晚上就不好給自己的日記“交代”。當然,如果我做得好,也決不吝惜溢美之辭——反正隻有我自己知道。

說來不好意思,到高中我才知道有學習方法這一說。現在高中的日記不在手邊,細節我記得不多,隻是記得當時每天晚自習,用一張紙把當天所有的任務羅列下來,然後按重要程度排序,如果有時間,就安排預習和複習,畢竟我的基礎不是太好。每完成一個任務,就劃去,那時候好有成就感。

漸漸地每個學科也都摸索出一些辦法。語文靠理解和平時的積累,我第一次發現自己還有那麼點文學天賦,我記得語文曾經得過全年級第一,作文也曾經得過最高分。雖然我很不喜歡語文老師,但他好像還蠻欣賞我。我把數學基礎追上來以後,就想了個自己的辦法。我課前從來不預習,等老師進了教室,一般會花兩三分鍾總結一下前一天的內容,這時候我迅速地預習新課,等老師開始講,我已經預習了一個例題。我的進度總比老師快兩三分鍾,所以他一提問,我總是張口就來。那感覺仿佛我在前麵跑,老師在後麵追,好勝的我,總是不想讓老師追上,所以思維高度集中,學得也紮實。課後基本不複習,但成績一直很不錯。讀大學以後,一個男同學告訴我,他當時很好奇我怎麼會那麼“聰明”,還偷偷地到我的座位上尋找原因,結果隻找到了一本抄寫名人名言的筆記本,沒發現什麼秘訣。在曆史政治的課程中,我發現了自己“驚人”的記憶力,期末考試前,我花了兩三天的課餘時間,看了一遍曆史書,居然能將整本曆史書複述下來——包括描述性文字。

雖然很努力地學習,但因為之前基礎不紮實,加上從來沒當過好學生。所以心中還是很忐忑,期末考試的成績出來,嚇我一跳:第四名!

我有點不敢相信,特意去老師辦公室看了成績表。原來這是真的。我對自己的印象和期望從那一刻發生改觀。

高一,是我快馬加鞭的一年。這一年我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

一、第一次體驗到學習的充實和樂趣。小學和初中,我都被拖遝的作業和糟糕的成績所纏繞。到了高一,才發現學習居然這麼有趣。

二、懂得培育自己的內在動力。我終於明白,小學和初中隻是有良好的願望,但我沒有足夠的動力驅動自己。到了高一,我發現了這動力的神奇,也發現了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其實至關重要。我通過內心的想象和日記,來培育和強化這種力量,對自己的控製感也在增強。

三、學無定法。之前,老師總是特別強調預習和複習,我學數學沒有預習和複習,居然學得更好。我由此總結出,老師說的,都是常規的方法,其實,學習有法,但學無定法。每個人都可以因人而異地創造自己的方法。後來,我就不再拘泥於別人怎麼說,總是試圖探索自己的方法。

四、理解了潛力的無限可能。我居然能把整本書背下來?這個問題讓我吃驚良久。那我初中的曆史和政治怎麼學得那麼糟糕呢?看來不是記憶力的問題。高中以前,我心裏很悲觀地想,我大概不會在學業上有什麼出息了。高一這一年,我看到了自己的潛力,我堅信,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不會差,我願意挑戰任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