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書人書話 23.霍金的分量
霍金,這個有點殘疾的英國老頭,在遙遠的東方,成為耀眼的明星,一如那些舞台上的歌手,在聚光燈下,他的英姿,他的智者風度,他的那個不苟言笑,卻令人著迷的神態,對黃皮膚的學人智者,青年老年們,一飽眼福,猶如進行了一次聖潔的學術洗禮。有人說,2002年悶熱的中國之夏,有了霍金,這個年份就不一般。
然而,霍金,一個平淡的老者,一個身體殘疾的洋人,他對時間和宇宙的解構,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認識我們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以及生物自然形成的曆史。前些年,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一本《時間簡史》,風靡一時,人們爭說霍金,不僅因為這位英國教授把人們自愛因斯坦以來對時間的認知,開啟了全新的視野,對這個有著物理學意義的命題,關涉到人人都知曉卻又不明就裏的命題,有了霍金式的理解,還在於,他是一個殘疾人,坐在輪椅上,行動不便,卻對這個深奧的理論問題,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究和論述,尤其是他把深奧的哲學命題,作了形象生動的描繪,讓科學走近普通人的生活,讓生活的科學充滿詩意。無怪乎,這個霍金先生,讓全世界的出版者十分地看好,據說,他的《時間簡史》,全球銷量達550萬冊,創造了當今科學類圖書的奇跡。這次,他也是為自己的圖書而來;這本新書《果殼的宇宙》有了中文版,他被黃頭發黑眼睛的人們擁戴崇奉。難得的是,他飄洋過海,不遠萬裏而來,同讀者見麵,答問。雖然有主辦者的商業行為,但他不同於國人出版新書後搞一個作秀式的簽名銷售,他是為科學而來,為文化而來,也為我們在浮躁的世界仍保持著虔誠閱讀的可愛的讀者而來。
一個已有十多年的癱瘓史,一個靠輪椅上過生活的人,一個年屆六十的人完成了被稱之為上世紀的經典性的科學著作。這些對我們來說,不可思議,他卻做到了。我們對他的任何評價都不過分——科學家的霍金,勞動模範式的霍金,誌向和毅力都勝過我們的霍金。
霍金的生平非常富有傳奇性。他曾就讀於劍橋和牛津,現在是劍橋大學的盧卡遜數學教授。這個職務曾為牛頓獲取。他因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達二十年之久。病魔的折磨,並沒有使他退卻,而他向著科學的的尖端發起了衝鋒。他的中國學生、《時間簡史》的中譯者描述他第一次見到霍金時的情景,令我們難忘:
“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隻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著電開關。我盡量保持禮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隻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語言交談,這種語言隻有在陪他的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兩麵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