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書人書話 23.霍金的分量(2 / 2)

就是這個失聲而翻看書頁都很困難的人,卻用他那個殘弱之體向科學的聖殿邁進。他所能做的是脫開了人類的極限,是以一種超常的意誌和精神,完成了人類對自身的超越。

我是在電視上看到鮮花簇擁下那張安詳的臉,側向一邊,而不露聲色,對於東方人表現出的熱情和盛情,霍金已習慣。據說,他已是二度來中國,第一次是在1985年。他是一個學術的天才,一個智者中的精怪,一個學界的大腕。因為身體的殘疾所致,對人們給予的崇拜,他也許習以為常,也許一貫低調。所以,我們看到的是那雙平淡的眼神,那張不苟言笑的臉。對於禮儀為先的國人也許不太習慣,鮮花和掌聲,不是大師所熱衷的,不是科學家的本意。對於霍金,這樣科學大腕,我們還能要求他什麼。他在夫人和助手的扶助下,在舞台上聚光燈強光燈和鎂光燈作用下,矜持地接受人們的歡呼和致意,但他那個總是側向右麵的頭顱,讓人透過熱鬧的人氣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其實,我在翻看霍老先生的這幾本書時,並看了一些同行或非專業人士寫的文章,老實說,除了有些圖表和一些人文的論述有些興趣外,大多是如看天書般的茫然。當然,也想努力地從中看出老夫子對宇宙的新解,也想看看這個所謂“黑洞”等等時髦的科學問題,在數學家的眼中是如何求解的。也許是太愚頑,我也沒有能支持看完,也就不甚了了。

但這並不影響對他的崇敬,並不說明霍金的曲高和寡,更不能說明霍氏理論的缺失。霍金並不是做科普,霍金價值不是在於普及性。但卻又是通過這極大的普及性而贏得了聲譽。他在我們普通人眼中,是一個殘疾人在做大學問,是可以超過人類自身的極限去完成匪夷所思的事業。這就是霍金。

我曾想,大家對他的尊敬、崇拜,關注他的生活起居,了解他的病情,但是,那顆智慧的大腦,那是一個什麼樣的頭顱,有沒有人去作過研究,哪怕是計量和測算。據說,人的大腦是重量有個衡定的標準,但也有例外,偉人的頭顱都比常人要重,那麼現在的霍金呢?

是的,他的那贏弱的殘疾的身軀如何支撐了那顆碩大而沉實的頭顱,是精神,是智慧,是一種超常的智力和上帝的恩賜,抑或是我們所沒有發現的東西?

就身體的重量而言,霍金是輕量級的,那瘦弱殘缺的身子,那病殘的軀體;然而,他大腦他頭顱的重量,卻是在人類智慧的製高點上,因此,我們才有了這個偉大的數學家。

一個人的分量是不可以用平常的方法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