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那車裏的貴人(1 / 2)

丁老二擺擺手,不自覺的挺起胸脯笑道,“娘,你忘了你兒子是做啥的了?咱們隻是建個小茶鋪,也不是什麼好院子。山上的破爛木頭砍一些,我再跟師傅師兄們說一聲,過來幫幾日工,咱家供吃供住,有個七八日就建起來了。至於鍋碗瓢盆,也用不了幾個錢。全算下來,有七八兩銀子就夠了。”

呂氏一聽這話才放了心,不再反對。於是全家人都看向老丁頭兒,等著他這個一家之主拍板兒。

老丁頭兒沉默了半晌,最後點頭說道,“既然要開就趕緊張羅起來吧,最近去南邊置辦年貨的商隊都回來了,路上人多呢。”

“太好了,我明日就去尋人砍木頭。”丁老二笑著立時應道。

丁薇也抱了老娘的胳膊央求道,“娘,我和嫂子進城去選鍋碗瓢盆兒,好不好?”

“成,但你先幫著你二哥把地方選出來,還得跟裏正打個招呼呢。”

“你娘說的對,選好了地方就備些禮,我去裏正家走一趟。”丁老頭兒囑咐了一聲就背著手出去了,馬上天黑要歇息,四處轉一圈兒是他多少年的老習慣了。

如此大事抵定,丁家眾人就都忙碌了起來。第二日,丁薇穿了大襖在官道邊兒走了一上午,回來時候凍得臉蛋通紅,但卻是選了塊好地方。那處正好離得村口四五裏,小河灣流過多年,河水從上遊帶下來的泥土衝擊成了一塊平坦之處,比之河床高了許多,正好夠蓋一棟寬敞的木屋。而屋後緊鄰河水,到時候取水給客人飲馬或者洗刷用物都極方便。

當晚,老丁頭兒就帶著二兒子提著一條肉和一壇子酒去了村東的裏正家。

老山坳裏都是百十年前南方大旱災時候逃難來的災民紮下的根兒,諸姓摻雜,平日相處久了,彼此通婚,相處倒也算是和睦。

裏正家裏的婆娘也姓丁,從南邊流落下來後無依無靠,就嫁給當時殘了一條腿從兵營退下來的吳大勝。吳大勝腦子活絡,手裏又有些撫恤銀子,老裏正去世後就活動了一下,把裏正的位子接了過來。如今兩口子生的兩個兒子都已成婚,日子過得很是紅火。

裏正婆娘因為同老丁頭兒年歲差不多,又同姓,待老丁頭倒真像兄長一般。一見他們父子進門,趕緊讓到屋裏倒茶說話。

吳大勝也不是個刻薄的,聽得老丁頭兒父子一說明來意,就痛快把酒和豬肉留下了。那塊地方不大,也種不得莊稼,平日白放著長草,他怎會不行個方便,做給順水人情?

裏正婆娘更是笑著說,等開業那日要去鋪子捧場嚐個新鮮。早就聽村裏人說丁薇做吃食有一手,就她還沒嚐過呢。

丁老二兒是個機靈的,立刻就道,明日就讓妹子蒸鍋包子送來。裏正婆娘也沒推辭,至此,丁家開鋪子這事兒就算在村裏過了明路。

老山坳的人家從來都是土疙瘩裏刨食兒吃,多少年來還真沒有誰家開鋪子做生意的。丁家要開茶鋪子的消息一傳出,立刻成了各家炕頭上的熱門話題。當然有羨慕的,也有說酸話兒,不一而足。

丁家人卻是不把這些事放在心上,全家總動員忙碌開了。因為丁老二的幾個師傅和師兄要來幫忙兒,劉氏和李氏帶著孩子住到了薇兒的炕上,倒出廂房給客人暫住。

丁老大和丁老二帶著趕來幫忙的相熟村人上山砍木頭,丁薇就把家裏的蘿卜白菜變著花樣兒的折騰,實際上也沒放多少肉片,但吃得眾人都是讚不絕口,直說丁家有丁薇在,這開鋪子賺錢就是手拿把掐一般容易。

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丁老二平時也是個懂人情世故的,他的師傅和師兄弟幫起忙來也不惜乎力氣。木頭從山上運下來,不過七八日功夫就把鋪子建了起來。

一溜三間木房,兩間打通做了大堂,一間做灶間。屋後還攔了一塊地方做雜物倉房,待得按照薇兒的提議用青磚砌上爐子和火牆,屋子裏沒一會兒就變得溫暖如春了。新打的木桌,因為趕工都沒有上漆,隻刷了一層桐油。沒想到擺放好之後,倒顯出一種別樣的幹淨柔和。

丁薇帶著兩個嫂子進城找了家大雜貨鋪,一番討價還價之後買了五十套青花碗盤,十幾個陶盆,還有諸多壇壇罐罐。雖然比預算多花了一兩銀子,但擺酒謝客那日,白胖的肉包子擺在素雅的碗盤裏,再加上那些油潤噴香的鹵味,一端上桌子招待鄉鄰和幾位師傅,立刻得了大家的誇讚,怎麼看都比家裏黑乎乎的陶碗幹淨貴氣許多。

呂氏這幾日,帶孩子做飯,累得瘦了一大圈兒,但她依舊堅持踩著大雪去鄰村找了遠近聞名的神算宋瞎子卜了一卦,選了臘月初一這日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