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大結局(23)(1 / 2)

揭榜時文青果然又名列榜首,再奪會元,一時間朝野轟動,街頭巷尾便連那擺攤買菜的大娘都要說叨叨兩句姚家有個會讀書的天才兒郎,隻怕要三元連中。殿試時,皇帝欽點了文青為探花,狀元卻被一名名不見經傳的中年舉子占得,世人皆言探花郎的文章實比狀元公的出彩的多,皆因曆來探花都點那俊俏的,而作為武英王內弟,武英王妃不願弟弟風頭太盛,皇上這才委屈姚文青做了探花。

一時間姚氏五郎才名,俊名傳遍了燕國大街小巷,不知癡了多少閨中少女的芳心,許是風頭太盛,不久便有瘋言瘋語謠傳姚文青才氣不過爾爾,皆因其是武英王的內弟才能連連名列榜首,皇帝卻令人將姚文青鄉試,院試和殿試的文章抄錄後送往各郡傳頌,很快這謠言便壓了下去,此後姚門祖孫三傑的名頭卻又傳了開來。

讀書人都說姚家有科考的法寶,以至於錦瑟早先整理的祖父和父親的書稿傳了出去,竟然成為讀書人科舉人手必備的寶典,自此也再無人提及姚氏祖上不過區區銅臭商人,皆奉江州姚氏為詩書傳家的書香門第,這也帶動了姚氏族學,其後中舉者不知凡幾。

而對文青的去處錦瑟卻和完顏宗澤商議了一番,鑒於新帝年幼,完顏宗澤又輔政,便隻安排文青領了閑散的虛職。五年後,武英王征戰時所受箭傷複發,不良於行,請奏辭去輔政之權,帝再三推辭後終準奏。

是年,太皇太後廢帝後隻出金氏一族舊製,廣選天下佳麗為帝擇後。再年,帝大婚,太後還政於帝,同年冬病逝於慈安殿,臨終傳懿旨曰永平帝安葬多年,不忍再去驚擾先夫,又因心係孫兒,隻望不再於永平帝同陵同穴而葬,唯願葬於離明城不遠之辛安,以求就近看顧孫兒。帝悲慟,思慮十數日,終按太皇太後之願安葬於辛安。

可後世有野史卻記載,有人在呼赫草原瞧見過一雙牧馬的老夫妻,其婦頗類已故靜懿皇太後,隻多數人卻覺這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且不說薨逝入葬的太後怎會重新複活,隻太後之尊去牧馬放羊便是黃口小兒聽了也會徒惹一場笑話說是無稽之談。

武英王歸隱之後不久便攜王妃兒女離開了京城,不久帝頂著紛紛眾議毅然啟用武英王之內弟姚文青,並對其信任禮遇有佳,姚文青也不負聖望,和蕭蘊蕭伯約成為政和五十七年間最富盛名和清名的兩位輔政賢臣,並共同在明君的領導下締造了青史盛讚的政和盛世。

自然,這些都是後話,時光回到政和六年,夏日,旁晚。

夕陽灑金,漫天雲霞緋紅如染,暮靄下草原綠波無垠,高低起伏,蔓延著深深淺淺的綠茵,成千上萬的野花被清風吹拂了柔軟的腰肢,傾斜向天之盡頭,那盡頭一汪明淨溪水如玉帶蜿蜒,鋪灑了落日紅光,風起,波光粼粼,幾匹野馬於溪邊悠閑飲水,被吆喝聲和急踏的馬蹄聲驚嚇,濺過溪水碎散向遠處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