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多歲的人生理想決定30歲後的事業高度
你想要在30歲之後達到一個怎樣的人生高度?是搏擊商海精彩紛呈,還是笑傲職場成就卓越?沒人能告訴你問題的答案,除了你的理想。請記住,心在哪裏,路就在哪裏。有了理想,便有了做人的氣魄和膽略以及成功的決心和毅力;有了理想,你的人生就會有方向,你未來的事業也會有保障。
有夢想的人生才有希望
現在某些年輕人非常現實,現實得可怕。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告知社會是多麼殘酷,競爭是多麼激烈,大學有多麼難考,大學畢業之後工作又是多麼難找。結果,很多年輕人就這樣被扼殺了夢想。因為在他們看來,所謂夢想就是荒誕的想法和不可能實現的幻想罷了,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又不能當錢花,又不能當飯吃,根本就是百無一用。
但實際上,夢想是一個人成功的動力。正所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的夢想有多遠,你在成功之路上才有可能走多遠,有了夢想,你的人生才有希望。夢想引領我們走向卓越,成功者都是從小就在自己的幼小心靈裏埋下了夢想的種子。30歲以前有夢想,30歲以後就會有成功的可能,這是20多歲的你一定要懂得的道理。
1995年9月,馬雲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美國接觸到了當時才剛剛興起的互聯網。當時在美國,互聯網正方興未艾,接觸過互聯網的中國人更是寥寥無幾,他看到了網絡改變世界的巨大能量,從美國帶回了創業夢想。
回國後,馬雲決定辭職創辦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網站——中國黃頁。在辭職前的一個晚上,馬雲邀請24個朋友一起來“共議大事”,朋友們的反應出奇地一致,23個人說不行,隻有一個人說可以試試。但馬雲沒有聽進朋友們的“逆耳忠言”,反而堅定了自己的行動決心。
為了夢想,馬雲義無反顧,一頭紮進了互聯網這個“汪洋大海”,於是一個新版的阿裏巴巴故事從此開了頭。那時,沒有多少人懂互聯網,打開一個網頁也需要漫長的時間,馬雲到處推銷他的“中國黃頁”,甚至常常被人當做騙子趕出來。
1999年2月21日,阿裏巴巴第一次員工大會在馬雲位於湖畔花園的家中召開。馬雲為自己的夢想所激動,他用美好的夢想激勵大家,在未來的三五年內,阿裏巴巴一旦成為上市公司,他們每一個人所付出的所有代價都會得到回報。當時有人質疑馬雲阿裏巴巴的前景,馬雲說:“現在還隻剛剛起步的阿裏巴巴將來市值將達到50億美元。”許多人都笑了,認為是幻想,幾乎無人相信。
2002年年底,互聯網冬天剛過,馬雲提出,阿裏巴巴2003年將實現贏利1億元,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但事實上,阿裏巴巴實現了這個目標。在2003年年終會議上,馬雲又開始夢想,他提出,2004年實現每天利潤1130萬元,2005年實現每天繳稅100萬元。
馬雲的每一個夢想都會招致諸多人的懷疑和反對,但馬雲就像一個神奇的造夢者,每一個當初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後來都一一變成了現實。後來,當馬雲提出打造能活102年的企業、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10年內把“阿裏巴巴”打造成為世界三大互聯網公司之一和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淘寶網”交易總額超過沃爾瑪等夢想時,已很少有人再感到吃驚或者懷疑了。
與其說馬雲是一個企業家,不如說他是一個“造夢人”。馬雲用活生生的事實證明了一個道理:隻要我們擁有夢想、激情和不斷努力,就有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與那些有著光鮮背景的互聯網神話製造者不一樣,馬雲太普通了。他沒有多少錢,創辦公司的時候甚至隻能把家當辦公室,但他最大的特點是喜歡夢想、富有激情,經常沉浸在構築童話的夢想中,並為自己的夢想激動不已、激情四射。他也善於把自己的夢想傳遞給他的團隊,通過不斷奮鬥把夢想一步一步地變成現實。
人要有夢想,因為夢想是成功的最大動力。夢想的最高層次,是與人的價值觀、人生信仰、事業目標相融合的。追求夢想,就是追求夢想所包含的全部價值的過程。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就是用他那篇《我有一個夢想》的偉大演講震撼了美國和全世界,終於為美國黑人喊出了自由和平;海倫·凱勒的一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表達了一個盲人希望用自己的雙眼看一看這個美好世界的夢想,使得多少人從此無比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絲白雲和一縷陽光。
所以說,夢想給人帶來希望,夢想給人帶來勇氣,夢想給人帶來力量。因為夢想一定和未來相連,有未來在心中的人,不管現實生活多麼艱難和痛苦,都會積聚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向未來進發。
夢想是人生“永遠脫不掉的紅舞鞋”。因為有夢,我們會去挑戰極限,會在絕境中逢生,在極限裏超越,最終登上成功的巔峰。正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不指望機會降臨在自己身上的人,其實是承認自己無能。機會隻會降臨在有夢想的人身上,實現夢想的渴望越迫切,成功的概率就越高。沒有什麼比‘有夢想’更接近成功了。有夢想能克服任何困難,甚至可以改變與生俱來的性格。”
在20多歲的時候,我們要保持夢想,從夢想中吸取最原始的動力。因為有夢想,我們才有勇氣承受失敗,而堅持下去我們才能抓住機遇,在30多歲的時候美夢成真,度過無怨無悔而又精彩絕倫的一生。
浮躁會讓你找不著北
現在社會,“浮躁”這個詞越來越流行。大家浮躁地活著,忙著做自認為重要的事,結果卻忘了自己的“忙碌”到底是為什麼。尤其是年輕人,為了事業,為了愛情,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少了耐心,多了浮躁;少了冷靜,多了盲目;少了腳踏實地,多了急於求成。這份浮躁,最終讓他們失去了最初的自己。
浮躁,可以讓一個人喪失凝神聚魂的定力,缺乏拚殺搏擊的勇猛。倘若20多歲的人被浮躁控製,30歲的時候就很難取得成就;反之,20多歲的人摒棄浮躁,就會有一股向夢想衝刺的力量,30歲的時候離成功就近了許多。
有一個胸懷壯誌的青年人,在美國興起石油開采熱的那段時間,跟著千百萬“淘金者”的腳步來到了采油區。
起初,他所做的工作是整個公司最簡單、枯燥的。具體來說就是——傳送帶把一個個石油罐送到旋轉台,等到焊接劑滴下並沿著蓋子旋轉一周後,再把油罐下線入庫。青年人從早到晚的任務就是監控這道機械的工序,一天幾百個石油罐,日日如此。
半個月後,青年人忍無可忍,他找到主管請求調換工作。
主管聽後冷冷地說:“你要麼好好幹,要麼另謀出路。”
年輕人漲紅了臉,回去後冷靜下來仔細一想:既然換不到更好的工作,那就把這個不好的工作做好再說。於是,青年人安下心來,即使每天重複百遍,他也一絲不苟。
一天,他注意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在機器上百次重複的動作中,罐子旋轉一次,一定會滴落39滴焊接劑,但總會有那麼一兩滴沒有起到作用。於是他想,如果能將焊接劑減少一兩滴,這將會節省不少。經過仔細研究後,青年人研製出了“37滴型焊接機”。但是這種機器在運作時會有漏油的現象,於是他很快又研製出了“38滴型焊接機”。
這樣,公司每焊一個石油罐蓋,便會節省一滴焊接劑。雖然每個蓋子節省的隻是一滴,但給公司帶來每年5億美元新利潤的,正是這千百萬個“一滴”。
這個年輕人,就是日後掌控美國石油業的石油大亨——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可想而知,倘若洛克菲勒被浮躁影響,他就不會發現有一兩滴油被浪費,最後也不可能研製出“38滴型焊接機”。一顆浮躁的心,必定心慌意亂、煩躁不安,哪還有謀事之心、立業之誌呢?
不能踏踏實實地做人,兢兢業業地工作,卻想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從象牙塔裏走出的大學生,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應該得到重用,就應該得到高薪。
然而,現實卻並不是事事都如意的。大公司進不去,進去了嫌管理沒人性;小公司不願進,進去了嫌這嫌那,反正到處都是礙眼的地方。再加上沒有得到想象中的重視,就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於是開始躁動、進而失望,感歎大材小用,從此無心工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那些取得了較大成就的人,並不是一開始便居於高位,也不是有一步登天的本領,而是他們懂得控製住浮躁的情緒,通過踏踏實實的行動,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誘惑而迷失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張濤從北京一所高校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出版社工作。剛開始的時候,他的職位是秘書,主要的任務就是做些芝麻大的小事。
張濤心裏很明白,自己是新人,沒有工作經驗,多吃點苦理所當然。所以,他在工作之餘常常勤快地打掃辦公室,給主編端茶倒水,也給其他編輯做些額外的工作。可是大半年過去了,社裏還沒有讓他做編輯的意思。
麵對這種情況,張濤開始懷疑這份工作的意義了。他想,自己是從名牌大學出來的,難道就隻能做這些亂七八糟、毫無意義的瑣事?他開始在私下裏跟朋友抱怨,打算等合同期滿後馬上走人。
此後,他在工作中明顯浮躁了很多,表現得非常不認真,主編吩咐他做的事情,他也隻是敷衍了事。
一次,張濤遇到同學小趙。小趙也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可如今人家已是一名策劃編輯,主編對他很是器重。
當張濤又開始抱怨時,小趙對他說:“剛開始我跟你一樣,做的是秘書工作,其實也是一名打雜工,但我從不抱怨,相信努力工作一定可以做出一番成績。我覺得你目前最主要的是把這份工作做好,總有一天你會受到重用的。”
小趙的話,讓張濤記在了心裏。他開始試著去停止抱怨。每當想要發牢騷時,他就會通過各種方法,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漸漸地,張濤感到浮躁的心態已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則是工作的喜悅。他這才意識到,其實渺小的工作,一樣可以學到東西!
心態的轉變,讓張濤有了明顯的進步。結果沒過多久,主編就讓他做了編輯工作。
成功者,大多是從最底層的工作開始做起的,他們有的擺過小攤,有的推銷過產品,還有的進過工廠車間。但是,他們的一大共性就是——不管做什麼,都能耐心地將本職工作做好,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成績。
二十多歲的我們,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要想不斷提高修養、豐富自身內涵、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就必須做到心無旁騖,冷靜思考,點滴積累。隻有摒棄心浮氣躁,才能在紮實奮鬥中固守住自己的定力。一旦沉不住氣、穩不住神,那麼就將永遠無法體味長遠人生的深厚真諦!
讓理想給自己指一條明路
我們的生活是由理想塑造成的,我們今日所獲得的成就和位置,都是理想成真的結果。就如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座樓宇、每一部汽車、每一家商店……這些,不都是曾經某個人的理想體現嗎?
理想是人生的指針,它如黑夜中的一盞燈,指引著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倘若沒有理想,那麼一切的人生規劃都無從談起。就算一生奔波,在成功者眼裏,也隻不過像是一隻四處亂撞的沒頭蒼蠅罷了。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在30多歲的時候不同凡響,那麼在20多歲的時候就必須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有位老漢,從事了一輩子的擺渡工作。無論是酷暑寒冬,還是刮風下雨,老漢周而複始,一趟趟往返於小島和大陸之間。不過,老漢的小船跟別人的有點不一樣,他的一隻槳上刻著“工作”兩個字,在另一隻槳上刻著“理想”兩個字。
一天,一個年輕細心的乘客發現了槳上的字,就好奇地向老人詢問其中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