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多歲的人生理想決定30歲後的事業高度(2 / 3)

老人笑了笑說:“我給你演示一下,你就明白了。”說著,老人丟下一隻槳,用刻著“工作”那隻槳劃動小船,小船在水中轉了一圈。然後,老人又撿起“理想”,丟下“工作”,繼續劃船,小船調了一個方向,仍舊在水中轉了一個圈。

老人同時拿起“理想”和“工作”兩隻槳,一邊劃動小船,一邊問年輕人:“這下你該知道了吧?”年輕人想了想,說道:“劃船就如同人生,用‘理想’和‘工作’兩隻槳來劃,你就能劃到彼岸;如果丟掉其中的任何一隻,你就隻能永遠在原地打轉轉了。”

事實上,這個年輕人悟出的這番話,恰恰是很多年輕人所沒有理解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剛剛邁出校園的莘莘學子。由於社會競爭激勵,使很多年輕人勉為其難地選擇了一份工作,把當年心中那份孜孜不倦的理想,統統拋到了九霄雲外。再後來,在社會中混得久了,家庭、愛情、婚姻、事業等一係列的重擔壓在肩頭,也就更加無暇去尋覓當年的理想了。

沒了理想,這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你將碌碌無為。因為沒有理想,我們就如同沒有方向的船一樣,最終隻會迷失在茫茫的大海中。

所以,不要小看理想。理想是年輕人最寶貴的財富,它在現狀與成功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這所橋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可以把你的心跟成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讓你可以順著這條聯係之路走下去。

有一位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做過這樣一份跟蹤調查報告:

教授任意選定一個班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並向全體學生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對未來有具體的理想和規劃嗎?”有的學生很幹脆,馬上說出自己將來想做什麼;有的學生很茫然,因為他們平時就很少想自己將來會幹什麼;有的學生則很猶豫,他們似乎有理想,但又說不出來是什麼。

經過統計,隻有10%的學生確認自己有明確的理想。對此教授未作出評論,而是接著提出了一個要求:“既然有具體的誌向,那麼能否將它寫在紙上呢?”那些明確表示自己有理想的學生很快將他們的誌向寫了下來。然而,據教授的統計,其中隻有4%的學生的理想是真正具體、可操作的。

20年之後,教授讓幾位研究人員追訪了當年接受調查的所有學生,看看他們如今的人生發展狀況和生活水平。為此,他們幾乎跑遍了全世界。不過他們仍然覺得這樣做很值得,因為追訪的結果顯示,當年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寫在紙上的那些人,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生活的水平上都遠遠超出了那些沒有寫下理想的人。另外,還有一份附加的統計顯示,理想最明確的4%的人,他們所掌握的財富,竟然超過了其他96%的人的總和!

這份調查報告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在同等條件下,不管選擇何種人生之路,有理想與沒有理想的結果是大不一樣的。一個人一旦立誌思考人生,並開始嚐試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他對事物的看法就會有驚人的改變。隻有胸懷“鴻鵠之誌”,才能有巨大的動力、堅韌的意誌,個人的天才與稟賦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當年,漢高祖劉邦在見到秦始皇出遊的車駕時,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慨。而這聲感慨,最終鞭策著劉邦興義軍,滅秦朝、敗項羽,成就了大漢王朝綿延400餘年的輝煌基業。成為一個秦始皇那樣的人,這是劉邦的理想。劉邦之後所做的一切也就因此而有了方向感,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理想而服務的。而他的人生也因此而不再跑偏,一路向著成功疾馳而去。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曾說:“我們因理想而變得偉大。”

古羅馬哲學家小塞涅卡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他就不知道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如果你不希望在30歲的時候有所遺憾,那麼就要在20多歲的時候胸懷理想,誌存高遠。在確立理想後,還要鍥而不舍地堅持下去。這樣,你就會擁有一份開朗的心情,一份必勝的信心,一份坦蕩的胸懷。哪怕一星隕落,暗淡罩不住整個星空的燦爛;哪怕一花凋零,荒蕪擋不了整個春天的景色。隻有這樣的人生,才有行走的動力,才有明確的方向!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很多人都有夢想,也為夢想付出過許多,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即使有的人付出再多也會跟夢想無緣。殘酷的現實,會讓許多人在追尋夢的時候碰得頭破血流。

盡管現實如此,我們不僅要有自己的夢想,還要為夢想奮鬥。其實現實的殘酷隻是說明讓我們夢想破碎的原因很多,但夢想與現實之間一定有著必然的聯係。隻要我們在20多歲的時候找到它們之間的紐帶,我們就能在30多歲的時候獲得成功。

當然,在向夢想衝刺的時候,我們首先就是要接受現實這個環境。以現有的條件為出發點,從眼下這一刻邁步,這才是對夢想最大的忠誠。

張娟從小就對部隊魂牽夢縈,夢想著以後能成為一名共和國的女軍人。

在她還未成年的時候,張娟隻能通過書籍、電視和網絡上的軍旅論壇了解到部隊和當代軍人的一些信息。在她的腦海裏,軍人是威武、堅毅、奉獻的印模,加上正處於少女青春期,內心裏全是對英雄的崇拜,讓這個從小生長在北京的女孩有了一個特殊的情結——要上高原哨所,和那裏的戰士們在一起。

因為這個軍旅情結,讓張娟在高中做了很多現在回想起來非常極端的事。一個女孩,穿的是軍人的迷彩服,聽的是軍旅進行曲和軍營民謠,還搜集了大量的軍品、雜誌。在選擇文理科時,她為了日後能考取軍校,毅然和自己深愛的文科“告別”。後來,她因為始終不擅長理科而高考失利,被一所極普通的大學新聞係錄取。

大學期間,張娟仍然執著於她的軍旅夢,訂閱了《軍事記者》和《軍旅文學》雜誌,準備畢業後再去部隊。

4年時間轉瞬即逝。眼看著就要畢業,張娟對很多就業機會都選擇了放棄,非要和“軍”字沾邊兒。經過百般周折,張娟終於去了一家軍事雜誌社下屬的小單位。進入了這個“綠色的圈”,對部隊和軍人的了解機會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現實工作中的接觸,張娟漸漸發現實際中的部隊環境和當代軍人並不像自己“編織”的那樣,他們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也並非那個高大的“聖人”。她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原來自己從未曾真正認識這個被奉為“神聖”的夢想。

於是,她開始理性地分析自己到底是愛那身軍裝還是愛那裏的人?自己是否適合從事那樣一份職業?在那樣的環境中,自身價值是否能得到最大體現?

這一係列不斷的追問讓張娟終於明白,自己隻是編織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在重新審視和定位後,現在的張娟雖依然有著軍旅情結,但她知道那是一種尊敬,而非像以前那樣極端而盲目地追捧。她準備踏實認真地幹好眼下的工作,不一定非要在高原哨所,即使就是在這樣最普通的小崗位上,也照樣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很多年輕人的夢想遲遲不能實現,是不是和張娟一樣,隻是給自己編織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呢?人們常常說,有夢想才有目標,有目標才有動力。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脫離了現實的“夢想”,卻是萬萬行不通的。

當今這個時代,許多虛浮的幻境和殘酷的現實,令很多年輕人感到無所適從。一方麵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話般傳奇偶見媒體,一方麵現實的壓力又如洪水般滾滾襲來。理想與現實的嚴重脫節,讓很多人喘不過氣來,甚至迷茫得不知所措。

要想夢想照進現實,首先就要接受現實。隻有尊重現實,並借著現實的階梯向上攀爬,才能更靠近夢想一步。如果每個人都像故事中的年輕人一樣,那麼永遠都不可能實現夢想。

當然,在接受現實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比如一件商品總是賣不出去,說明這件商品不符合顧客的要求;一個人沒有好的人緣,說明這個人肯定有著不討人喜歡的缺點;一個優秀的你無法成功,是因為你暫時還沒有找到成功的方法,而不是這個社會拒絕成功。

夢想不是遙不可及,多姿多彩的世界需要自信與理智。有的人夢想天上掉餡餅,有的人夢想爸爸是比爾·蓋茨,那自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在我們20多歲的時候要想實現夢想,就必須付出努力。當然更要懂得在千回百轉、迷路重重麵前如何戰勝自我,擺脫心魔的阻礙,修正前行的方向,一次次整裝待發。也許成功就像是“躲貓貓”,在你即將麵臨崩潰時,希望又露出了笑臉,每次挫敗,都是向著夢想靠近了一步。

賺錢不應當成為你20歲時的目標

想要追求最純粹的理想,我們首先就要做到一點——避開賺錢的念頭。這樣,我們才算邁開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要是我們隻把工資的多少當做人生目的,又怎麼能看到工資背後的成長機會呢?一旦走到那一步,你就將無暇留意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感受不到自身的進步,從而無法勝任更有價值的工作。

所以,在20多歲的時候,不要單純地隻是為了錢而工作,不然你就會被金錢給蒙蔽了雙眼,永遠也不會懂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有一個巡警愁眉苦臉地站在路旁,正好有個熱心學者從他身邊路過,就問他:“你這是怎麼了?有什麼事情讓你煩惱嗎?”

巡警回答道:“我一天到晚地巡邏,每天卻隻能賺到可憐的15美元,我覺得做這樣的工作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

就在這時,一個清潔工拿著掃帚嘴裏還哼著歌走了過來。學者覺得他很快樂,就問他:“你每天清潔大街能賺多少錢?”

清潔工回答:“5美元。”

學者又繼續問:“為什麼你賺得這麼少,卻這麼快樂?”

清潔工驚訝地說:“為什麼不快樂呢?雖然我沒什麼本事,幹不了什麼大事,但我可以用這5美元養活我的家人,我已經很知足了。”

警察鄙視地說:“隻有垃圾才愛幹垃圾的工作。”

學者嚴肅地說:“你錯了,警察先生,他在做自己認為有價值並且還能得到快樂的工作。但是你呢?雖然你賺的比他多,但你卻每天被工作奴役著,看不到自己的方向。我相信,雖然他現在什麼都不是,但5年之後,他一定比你賺得多。”

賺錢是沒有止境的,事實上在工作中,絕大多數人最關心的都是自己能獲得多少報酬。就像故事中的這個巡警一樣,他每天就是抱怨自己付出了過多的勞動,卻得到了過少的報酬。長期處於這樣的工作狀態,他又怎麼可能有更好的發展,從而賺到更多的錢呢?

這個巡警的心理狀態,其實正是現在大多數年輕人的心理狀態,他們往往隻看到眼前的薪水,卻沒看到錢背後的機會。他們從未想過,即使自己像那個巡警一樣整天嚷著要換個賺錢多的工作,但那些可以賺大錢的崗位,卻並不需要巡警這樣的人。

西蒙·波伏娃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不可過分追逐金錢,金錢本身給你帶來不了什麼;追逐金錢,會給人一種為了活著而活著的感覺。為活著而活著是一種原始的生活,是文明的現代人所不能容忍的。”這就是對所有年輕人最大的警告!

被譽為“鋼鐵大王”的安德魯·卡內基在33歲時,就使自己建立的鋼鐵公司躍升為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那一年,他在自己的備忘錄中寫道:“人生必須有目標,而賺錢是最壞的目標。沒有一種偶像崇拜比崇拜財富更壞的了。”

20多歲的年輕人,如果分不清孰輕孰重,最好看看你身邊30多歲的人:為什麼他們曾在一個教室裏讀書,有的人可以輕鬆地創業,說結婚就結婚,想去哪兒旅遊就去哪兒旅遊?而有的人,每走一步都異常艱辛,直到現在還為蠅頭小利而奮鬥……這一切,都是由20多歲時的狀態決定的!在20多歲的時候,想賺錢沒有錯,隻是在這個最有價值的年齡段,我們不應該把賺錢當成唯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