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看人生(1 / 3)

第四篇 看人生

——35歲前要有審視人生的智慧眼光

人的一生,不過匆匆幾十載,猶如白駒過隙。在這短暫的時光裏,有人過得幸福美滿,也有人悲苦一生。何也?不是人生際遇不同,也不是金錢物質在作怪,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是否擁有審視人生的智慧眼光。

眼光16 看透成敗,跨過失敗才能擁抱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問題是,有多少人在遭遇失敗後還能夠記起這句話?失敗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丟掉成功的勇氣。當你擁有了看透失敗的眼光後,才能跨過失敗,擁抱成功。

要想贏,先要輸得起

每個人都無需去乞求陽光明媚,暖風習習,要知道,前方的道路上總會有狂風大作、亂石橫飛的時候,這是誰都無法避免的。

如果你被哪塊石頭砸到了頭,不應沮喪,也不應消沉,你要具有迎接厄運的氣度和胸懷,在打擊和挫折麵前表現得像一個堅強的勇者。跌倒了,沒關係,拍拍身上的灰塵,爬起來繼續前行,以勇者的姿態去迎接命運的挑戰。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永遠的勝者,想要成功,就必須要經曆一次次失敗的錘煉。苦盡才能甜來,要想成為贏家,就先敢於做輸家,要想一直去贏,就要不怕輸,輸得起。

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因為在任期內成功地廢除了黑奴製度,他被人們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雖然成名以後的林肯風光無比,備受人們推崇,但其實他的成長之路也充滿了艱辛。林肯是英國移民的後裔,他的父母靠打獵和種田為生,家庭並不富裕,用林肯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童年就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然而,貧困的家庭並沒有讓林肯意誌消沉,他從小就擁有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這也是他得以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林肯隻接受過短時間的教育,文化程度不高,這也使得他在25歲以前始終都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1832年,林肯再一次失業了,盡管感到很傷心,但他卻並沒有失去生活的希望。在失業的這段時間裏,他除了四處去找工作外,還經常去圖書館讀書。他讀完了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也讀了《美國曆史》,還飽覽了很多曆史政治方麵的書籍。這段時間的學習,大大增長了林肯的見識,他也從那時起萌生了進入政壇的願望。

因為抨擊黑奴製,林肯在當地漸漸有了一些名氣,他在好友的鼓動下去參加了州長議員的競選。由於資曆尚淺,林肯第一次競選並沒有取得成功。競選失敗後,他又嚐試去創辦企業,以此來謀求長遠的發展,可是一年之後企業破產了,林肯也賠了一大筆錢。此後近20年間,林肯還一直為了償還這筆債務而四處奔走。

連續幾次失敗並沒有讓林肯感到氣餒,後來他再接再厲,終於成功當選為州議員。可是不久之後他在競選州議會議長、美國會議員的道路上又遭遇失敗。麵對人生中的種種不順,林肯始終都沒有放棄努力,他很快以飽滿的熱情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之中。1846年,林肯成功當選為國會議員。接下來,林肯競選參議員、美國副總統提名反複遭遇打擊。然而在不懈地努力下,他終於在1860年成為了美國的總統。

一生中遭遇多次重大的挫折,卻依然能夠問鼎美國總統的寶座,這就是積極樂觀的亞伯拉罕·林肯。換作是別人,如果在人生道路上經曆如此坎坷,或許早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但林肯不一樣,他想做贏家,卻也輸得起,這讓他能夠在遭遇失敗之後很快振作起來,並且最終走向成功。

人生的旅途中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自然也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隻想一直去做贏家,卻絲毫都輸不起,這樣的人是永遠都無法成功的。一旦他們遭遇了嚴重的挫折,就會一蹶不振,有可能從此自暴自棄。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好當輸家的準備。

某國有一位女乒乓球運動員,她在國內的成績相當不錯,屢戰屢勝,罕有對手。後來,她被國家隊選中,代表國家正式參加世界錦標賽。

臨賽前的一天晚上,她承受不住比賽重大的壓力,用刀將自己的手腕割破,對外謊稱被人行刺,然後就逃之夭夭了。後來,這件事被人查明,成為了國際上的一大醜聞,其所在的代表隊也為此蒙羞。經過商討後,國家隊宣布將她除名。

但在隨後國內的比賽中,她又找到了以往的狀態,依舊是所向披靡。國家隊愛惜她是個人才,於是再度召她入隊。在一次意義重大的國際比賽中,她遭遇了一位水平不高的德國選手,以前兩人交手她保持著全勝的戰績。

比賽開始後,她先是連贏兩局,氣勢大盛。但沒想到的是,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對手竟然頑強地扳平了比分,她取勝的信念開始一點點動搖,最後遺憾地輸給了對手。外國媒體對這場比賽做出了評論:她沒有輸在球技上,完全是輸給了想贏怕輸的心態上。

這位動動員隻想做贏家,卻一點都輸不起,盡管有著高超的技術,但始終都沒有打出太好的成績。她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連輸都輸不起,那麼也就別妄談去贏得什麼了。

查斯特·菲爾德說:“一個富足的個性,在生活中能夠坦然麵對輸贏得失。他們深信自己能夠實現任何夢想,即使在這一過程中遭遇失敗,也不會出現意誌的動搖。”富足的個性,想贏不怕輸的心態,是每一個想要成功的人都應該具備的。

生命就像一隻小舟,在行駛的過程中會接受風浪的洗禮,如果你在船上沒有準備好救生圈,沒有做好翻船的心理準備,那麼當小舟傾覆之時,你也會與它一同沉沒。

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失敗

看待問題不同的眼光,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人生體驗。記得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生活就像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當我們以一種悲觀的態度看待事物時,一切都會顯得黯然無光。而當我們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事物時,你會發現處處都是希望和驚喜。

一個孤零零的海島上,漁夫們在一塊巨大無比的圓花崗石上刻上了一行題詞。一位作家恰巧路過這裏,當他看到這行題詞後頓時感到很傷感。他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紀念所有已經死在大海上以及將要死在大海上的人們。

後來,又有一位作家來到了這裏,他看到這句話的反應與第一位作家截然不同,他認為這是一行非常雄壯的題詞。作家是這樣理解題詞的:紀念那些已經征服大海和即將征服大海的人們。

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人的眼前展示,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意思,這件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客觀事物會隨著我們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狀態。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也由此體現:同樣的一件事,在悲觀者眼中是絕望而黑暗的,在樂觀者眼中卻是積極而充滿希望的。

失敗不是最可怕的事情,不敢麵對失敗才真正可怕。有的人一次次經曆失敗,卻一次次又爬了起來,因為他們根本不把失敗當做自己的負擔,而有些人,往往跌倒一次就賴在地上不起來,他們是沒有能力嗎?不是,一切都隻是因為他們審視問題時缺乏積極的眼光。

不同的眼光,所看到的世界也各不相同。兩個囚犯一起從獄中眺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滿目泥土,一個看到的是萬點星光。看到泥土的人自然是消極之人,他對生活已經了無希望,而看到星空的那個人,則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希冀。

人生在世,難免會遭遇挫折,當挫折來臨時,你以何種眼光去看待,將決定你今後人生的走向。如果你悲觀、沮喪、怨天尤人,那麼你永遠都走不出失敗的怪圈。如果你正視自己,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失敗,並且坐下來好好分析一下失敗的原因,那麼相信你終將會獲得成功。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前半生一直受挫,曾經在監獄裏度過了20多年,長期從事繁重的苦役。他親手創立的南非“民族之矛”武裝力量不被政府承認,長期處於地下非法狀態,多有流血和屈辱。

但是,這些挫折都沒有擊倒曼德拉。無論遭遇多大的困境,他都會以積極的眼光去看待,從中發現好的一麵。正是這種天性中的樂觀,讓曼德拉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滿頭銀發後以黑人人種的身份登上了南非總統的寶座。

當你失敗時,先別急著去悲觀,換一種積極的眼光再去看看,你會發現其實失敗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充其量不過是前進路上一顆紮腳的小石子而已。

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從失敗中開始成長的,正是因為有了無數次失敗作鋪墊,他們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去提高自己。對於他們來說,失敗是一筆寶貴的經驗,更是一次重要的激勵,讓他們對成功充滿更多的渴望。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曾經失敗不斷的封建帝王,而他也正是在一次次失敗後重新站起來,才最終走向徹底勝利的。在長達數年的楚漢戰爭中,漢高祖劉邦罕有勝績,到了後來,就連他的對手項羽都開始忍受不了他的不斷失敗了。

有一次,項羽把劉邦的父親五花大綁帶到了陣前,聲稱要把劉公剁成肉泥煮著吃了,以此來威脅劉邦,讓他早日繳械投降。劉邦在城頭看著項羽百般羞辱自己,竟然無動於衷。他心平氣和地對項羽說,我和你曾結拜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要殺我們的父親煮著吃了,請分一杯羹給我。

項羽被劉邦的話噎住了,隻好放棄了這個歪招。而對劉邦來說,這次事件為他帶來了莫大的屈辱。從那以後,他臥薪嚐膽,更加努力地打拚,一心撲在政務上,終於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在垓下之戰中戰勝了項羽,開創了西漢幾百年的江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事情是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這些不如意的事情,常常會讓本來快樂的你變得寢食難安,嚴重影響你的情緒和健康。所以,當遭遇挫折的時候,你要學會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失敗,不要總是去想那些消極的方麵。

生活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我們總去想著那些不開心的事情,又怎麼能夠擁有一份愉悅的心情呢?隻有忘卻那些不如意的事,多想想積極的方麵,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享受到快樂。而當一個人擁有了快樂心情後,失敗在他眼裏就不再是什麼大事,成功也就會變得觸手可得。

沮喪和泄氣意味著真正的失敗

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人的幸與不幸,多半是自作自受。這句話道出了一個事實:隻有我們自己才能迫使自己陷入沮喪和泄氣的苦境,一旦你無條件地投降而成為沮喪的犧牲品,那麼就會背棄自我真正的生活,丟掉自我的價值感,成為一個隻有人形的空殼兒。

沮喪和泄氣之所以被認為是最大的不幸,因為它背離了真實生活的方向,是我們內心對生活產生的錯覺。當你擁有了這種錯覺,就會生活在黑暗之中,看不到希望的陽光。

沮喪和泄氣是一種嚴重的迫害,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傷害。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仿佛失了魂一樣,變得極度沮喪和泄氣。但事實上,這種沮喪和泄氣除了能讓你更加痛苦之外,什麼實質問題都解決不了。

一位德高望重的印度大師身邊有一個弟子,平時稍稍遇到一點挫折就長籲短歎,動不動就沮喪和泄氣。一次,大師派這個弟子去買鹽巴。買回來後,大師讓他把鹽放進水中,然後喝了它。

“味道怎麼樣?”大師問。

“很苦!”弟子喝完之後直咧嘴。

大師又讓這個年輕人把剩下的鹽倒進附近的湖水裏,然後說:“再去嚐嚐湖水。”

弟子走過去捧了一把水嚐了嚐。大師問道:“什麼味道?”

弟子答:“很新鮮。”

大師又問:“這次你嚐到鹹味了嗎?”

“沒有。”

這時,大師語重心長地對弟子說:“失敗帶來的痛苦就好比是這苦澀的鹽,既不多,也不少,一共就是這麼多。我們所體驗到的痛苦,隻取決於我們將它放在什麼樣的容器裏。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不順,身體不健康、工作不順心、婚姻不和睦,等等,所有這些事都會讓人煩心不已。遇到這些事的人,難免會抱怨自己的運氣不好,活得沒有別人幸福。有些人因為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在遇到挫折後就開始懷疑自己,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由此陷入了無盡的失落之中。

很多時候,真正困擾我們的往往不是失敗帶來的痛苦本身,而是我們對痛苦的認識。當你不斷回想自己所遭受的痛苦而顧影自憐時,就等於是把鹽放到杯子裏,生活變得越來越苦澀。而當你開闊胸懷,樂觀地看待一切時,就等於是把鹽放在湖泊之中,痛苦會在其中慢慢地消融。

當失敗來臨時,一味地逃避、懊惱沒有任何用處,挺起胸膛坦然接受失敗才是最正確的方式。無論麵對何種情況,那些成功者都能夠擁有勇氣和堅持下去的動力,正是這些可貴的品質讓他們得以在困難麵前泰然處之,堅定不移。

馬爾科姆·福布斯,《福布斯》雜誌的主編,當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的時候連校刊編輯都當不上。

理查德·L馬尼博士,神經放射學專家,別看他現在有這麼大的成就,但他在醫學院一年級時神經解剖學不及格……

《心靈雞湯》在暢銷全世界前,曾經連遭33家出版社的拒絕,紐約主要的出版商幾乎都是眾口一詞:“這書確實好得很,但沒有人願意讀這麼短的故事。”事實是,現在《心靈雞湯》係列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售出了1700萬冊,並被翻譯成20種文字。

瑞弗·約翰遜,十項全能的冠軍,出生時有一隻腳先天畸形。

超級球星邁克爾·喬丹中學的時候被所在籃球隊除名,來到NBA後,前幾個賽季他一個冠軍都沒拿到。

賽拉·霍茲沃斯,10歲時雙目失明,但後來她卻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登山運動員。1981年她登上了瑞納雪峰……

看看這些成功人士的經曆,他們曾經曆過多少失敗,多少不幸,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堅持了下來,並沒有因為遭遇挫折而變得沮喪和泄氣。正是這份堅持,這份勇氣,讓他們成為了各自領域的成功人物。

失敗並不可怕,失敗後認為自己不能再成功才真的可怕。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充滿希望,那麼什麼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止他,而如果你從內心就失去了勇氣、動力,那麼又怎麼會有力量再站起來呢?

大多數成功者共有的優秀品質就是,在失敗麵前不輕言放棄,也不沮喪和泄氣,他們永遠都相信自己的能力。正是這種高度的自信,幫助他們戰勝了失敗,走出了失敗的陰影,迎來了各自人生中的成功。

35歲之前,遇到點挫折並沒有什麼,但如果你不具備看透成敗的眼光,讓自己掉進沮喪和泄氣的漩渦裏,那麼你的人生就將充滿坎坷。

眼光17 看透得失,在舍與得之間找到平衡點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生中得與失常有,麵對得失要有一種坦然豁達的態度。如果不能看透得失,找到舍與得之間的平衡點,那麼難免就會被得失所困擾。這種困擾,其實隻是自尋煩惱。

別讓得失心纏住你的雙腿

萬事有得必有失,得與失就像是小船的兩支槳,馬車的兩個輪子,交錯變換往往隻在一瞬間。

失去了花朵的芳香,卻能得到香甜可口的蜂蜜;失去了春天的蔥綠,卻能夠得到秋天金子般的收獲;失去了青春歲月,卻能讓我們變得愈加成熟……失去,既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得到。

一位成功人士對得失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他說,得與失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方麵,也就是說得與失同時存在於一件事。在你認為得到的時候,肯定在某方麵失去了什麼東西,而你認為失去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隻是你一味地去關注失去的,而對此沒有察覺罷了。比如,夫妻離婚了,看上去是一出悲劇,但彼此都得到了另覓良緣的機會;失去了一份工作,也就得到了去別處重新開拓的機會;失意時錢賺的比較少,卻能借此機會培養自己理財的能力。

得與失,也許你看不見,但卻一直都在同時默默進行著。所以,你無需去嫉妒別人擁有什麼,也不必在乎自己失去了什麼。你有的別人不一定有,別人有的你也不一定有。

一個夏日的早晨,企業家去海邊散步,當他來到海邊時,看到一個漁夫正在那裏悠閑地曬太陽,於是就問道:“你為什麼不去打魚呢?”

漁夫回答:“前幾天的收獲不錯,這幾天可以休息一下了。”

“多打些魚可以買漁船啊!”

“我孤身一個人,能養活自己足夠了,犯不著去勞累奔波。”

富翁黯然地低下了頭,沉默好久才說道:“老兄,我可真羨慕你,可以過這麼悠閑的生活。不像我,一年到頭都要忙碌,很少有空閑的時候。”

漁夫聽完一笑,問道:“你現在住著漂亮寬敞的大房子,妻子賢惠美麗,膝下兒女成雙,吃喝不愁,也不用為刮風下雨而擔心,這些都是我沒有的,你有什麼可羨慕我的呢?”

富翁啞然。

富翁犧牲了時間精力換來了高質量的物質生活,而漁夫則犧牲財富得到了悠閑的生活。兩個人誰更幸福一點呢?其實他們兩個人都是各有所失,各有所得,不見得誰比誰更幸福一點。

一個人的得失心不應該過重,否則就會影響自己的成長。過去的那些事就讓它過去,不必去斤斤計較,念念不忘。人生沒有真正的失敗,所以也很少有後悔,唯一應該後悔的就是浪費了光陰和精力去計較個人的得失。

30年前,有一個年輕人想要離開故鄉,去外麵的天地闖蕩一番。根據鄉裏的規矩,他在動身前去拜訪了本族的族長,希望老人能給自己一些指點。

年輕人找到族長時,族長正在專心練字,當他了解了年輕人此行的來由,便揮筆在紙上寫了3個大字:不要怕。然後語重心長地對年輕人說:“其實人這一生的秘訣隻有6個字,今天我先告訴你3個,我想這3個字已經足夠你半生受用了。”

30年後,當初離家的那個年輕人已人到中年,他在外麵做出了一些成績,但也遇到些困惑和煩惱。為了擺脫這些煩惱,他決定回到家鄉去找族長請教剩下的那3個字。很快,他便回到了家鄉,找到了族長的家。不幸的是,族長已經去世,不過族長的家人卻拿出了一封信給這個人,說這是留給他的東西。

這個人拆開了信封,裏麵又是赫然3個大字:不要悔。

不要怕,不要悔,這是對人生深刻的體會。因為人生沒有真正的失敗,所以你不需要去害怕什麼;因為有得到就會有失去,所以你也沒有必要為過去的那些事情太過後悔。後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毒藥,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失去與得到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麵,它們都真實客觀地存在著。你的眼中不能隻裝著一方麵,而因此忽略了另外一方麵。得與失有一個平衡點,你不要總因為失去而痛苦,你也會有成功和收獲的時候。得與失需要你去認真感受和體會,如果你常常感到失落,那是因為你的心胸有些狹窄,如果你總能保持快樂的心情,那是因為你的心態平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我們都隻是世間匆匆的過客,得到一點兒,失去一點兒,又有什麼大不了呢?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不要總是讓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你就能獲得一份好心情。不曾得到的東西未必就是好的,同樣,已經得到的東西,也未必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這是多麼輕鬆自在的生活之道啊!倘使你總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眠時不肯睡眠,千般計較”,這樣放不下,放不開,快樂又怎會來到你身邊呢?

必要的舍棄是為了更好的得到

放棄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沒有決絕的放棄,也就沒有更好的得到。很多時候,與其苦苦進行掙紮,不如勇敢地選擇放棄。在適當的時候舍棄一些東西,換來的可能是更完美的結局。

歌德說得好:“生命的全部奧秘就在於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成功者大多善於放棄,這種放棄並不是拋棄,隻是為了更好的得到。

俗話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一舍一得,不舍不得。主動舍棄是智者的行為,也是生活的藝術。能夠主動放棄的人,是一個會生活的人,更是一個理智的人。

有一次,12名登山者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不幸死於暴風雪,然而當時有一個叫克洛普的登山者卻僥幸活了下來。原因很簡單,他在距離峰頂僅300英尺的時候轉身下山了。

對於克洛普來說,登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他當時在不帶氧氣瓶的情況下能成功登頂,將成功地刷新攀登珠峰的紀錄。這個想法固然很有誘惑力,但同樣蘊藏著巨大的風險。花費45分鍾的時間到達峰頂,將會遠遠超過安全的時限,導致自己無法在夜幕降臨前返回山下。

經過再三斟酌後,克洛普還是以穩妥起見,放棄了攀登峰頂的機會。克洛普應該慶幸自己這個正確的選擇,因為當時有12名登山者和他做出了相反的選擇,結果他們雖然登上了峰頂,卻再也沒有回來。

幾周的休養生息後,克洛普再度對珠峰發起挑戰,這次他終於登上了珠峰,更重要的是,他安然無恙地返回了故鄉。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想,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吧。殊不知,這一下的堅持有可能是成功,但更有可能因為固執地堅持而喪失更多寶貴的東西,甚至有可能是生命。成功固然很重要,但絕非要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適可而止也不意味著認輸。

每個人都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勉強自己去做,那麼成功的希望極其渺茫。學會放棄,不僅是一種人生境界,更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

懂得放棄是一種大智慧。“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隻有學會了放棄,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容、更加睿智。放棄不是優柔寡斷,也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種拾階而上的從容、閑庭信步的淡然。

“中國門王”韓兆善打造出了“盼盼”這一知名的防盜門商標,但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韓兆善並不是做防盜門起家的。

韓兆善的公司最初經營的是宮燈牌鐵皮卷櫃,而且當時賣得還相當火爆,到1990年已實現產值2800萬元,利稅240萬元,成為東北同行業中的第一大戶。然而,就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韓兆善卻突然決定放棄鐵皮卷櫃的生產,反而去做防盜門。

這一決定在公司中引來了很多非議,有人覺得卷櫃生意這麼好不該放棄,有人覺得防盜門是在走下坡路的行業,沒有什麼前途。還有人認為,生產防盜門沒什麼技術含量可言,而且也形成不了大的產業。對於這些質疑,韓兆善反問道:“光靠做檔案櫃能一勞永逸嗎?僅在沈陽就有10多家做檔案櫃的,這個行業的市場還有多少?而且,檔案櫃隻適合企業機關,而防盜門適用於千家萬戶,無疑是更廣闊的市場。”

經過兩年的市場調研和技術攻關,韓兆善的公司終於正式推出了八點鎖緊的防盜門。這個產品剛一問世,就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追捧。由於產品轉型成功,“盼盼”防盜門不僅搶占了國內的市場,而且產品還漸漸銷往海外。

現在回頭來看,如果當初韓兆善沒有放棄鐵皮卷櫃轉而主攻防盜門,那麼就沒有今天如此輝煌的成功。

善於放棄,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是飽經滄桑之後對人生的一種感悟,也是運籌帷幄滿懷自信的一種流露。世間的萬物其實都是在不斷地放棄中得到發展和變化——樹木為了生長要放棄多餘的枝葉,花朵為了結出果實要放棄迷人的美麗……

貪多嚼不爛,舍得放棄的人才是一個理智的人。放棄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選擇,放棄的目的是為了再次獲得,善於放棄的人才能稱得上是智者。

人生很多時候都要做出選擇,這種選擇就是在舍與得之間權衡利弊。有句俗語說得好:“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在得到的時候,你要去看看自己會因此而失去什麼,如果因小小的“得”會演變成巨大的“失”,那麼何不勇敢地去放棄呢?

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中的很多煩惱,往往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對於得失太在意,有時會毀掉我們平靜的生活,讓人不堪重負。

A和B兩個人在一條鄉間小路上散步。

一開始,他們都走得很慢,A走在B的前麵。路邊的風景宜人,兩人在散步的過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悅,感覺很是幸福。過了沒多久,B有些不樂意了,他認為A在前麵搶先看到了前方的風景,所以加快腳步超過了A。相應地,A也不想被B超過,所以同時也加快了步伐。

就這樣,兩個原本走得很慢的人越走越快,從最初的散步到大步流星,再到後來的奔跑。

兩個散步的人,原本是輕鬆快樂,無憂無慮的。可是,當他們開始為了爭奪多一點幸福而競爭時,這種幸福感就漸漸消退,直到蕩然無存。

看完了上麵這個小故事,相信你會有所感悟。人為什麼有諸般煩惱?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人們不懂得放棄,總是無來由地自尋煩惱。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很多人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拚命工作,時刻抱著競爭的心態。雖然這種競爭可能成就你的事業,讓你脫穎而出,但別忘了你肩上的壓力也會隨之加大,快樂會越來越少。

成功,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我們常常在說“追求”或“爭取”成功,仿佛成功就是檢驗我們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為了獲得成功,無數人爭得頭破血流,傷痕累累,隻有少數人才能笑到最後。但是,這種競爭真的是有意義的嗎?或者說為了成功付出這麼多代價值得嗎?

事實上,很多時候當你辛辛苦苦贏得一場勝利時,卻隱約察覺到有一種失落感,因為你所期待的隨成功而來的幸福並未出現。

競爭是人和社會的一個本質屬性,但它在帶給你好處的同時,也會讓你產生緊張、壓力和痛苦。在生活過程中品味幸福、感受幸福、收獲幸福,過一種努力、平和、快樂、幸福的生活,才是正確的生活追求。

禪者和旅行者一同上山,起初他們並肩而行,邊走邊談論這座山的典故。走了一會兒,旅行者開始覺得有些吃力,就問禪者:“你年紀比我大這麼多,為什麼走起路來那麼輕快,一點也不感到吃力呢?”禪者道:“放下包袱!”旅行者看見一路上泉水不斷,仔細斟酌一番後,最後決定把旅行包中的礦泉水扔掉,然後繼續上路。

又走了一程,旅行者依舊沒有趕上禪者,被落下了一大截。禪者回頭看了看,對他說道:“放下包袱!”雖然旅行者有點舍不得,但還是把背包中的食品和衣物都扔掉了。

然而,已經是兩手空空的旅行者仍然沒有跟上禪者的腳步。禪者又一次對他說:“放下包袱。”旅行者十分不解,問道:“我已經把包袱都放下了,你怎麼還叫我放下包袱呢?”禪者笑了笑說:“不錯,你身上的包袱已經全部放下了,但心裏的包袱卻依然沒有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