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看金錢(1 / 3)

第五篇 看金錢

——35歲前要有看透金錢的財富眼光

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也有人說,錢這個東西越多越好。每個人都對金錢有著自己的認識,但卻不是每個人的認識都正確。金錢,我們少不了它,也不能太看重它。不在乎錢的人生活會過得窘迫,太在乎錢又會讓自己迷失於欲望的海洋,這兩種都不是正確的金錢觀。35歲前,擁有看透金錢的財富眼光,才能在金錢麵前擺正自己的位置。

眼光22 丟掉你的錯誤金錢觀,才能致富

拜金主義不可取,但對金錢也不能抱有無所謂的態度。那些叫嚷著金錢如糞土的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在為自己的懶惰和不上進找借口。愛錢的人其實並不庸俗,相反,對金錢的正當渴望還能催人奮進,為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謹慎理財,跟“卡奴”生涯說再見

事實上,信用卡的透支功能主要不是為了超前消費,而是應急。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卡奴一族”要比“月光一族”更加危險。

“信用卡真是種好東西,它可以讓你這個月花下個月的錢,還不用付利息,這不就是無息貸款嗎?”相信這是很多人眼裏信用卡的用途。辦理手續簡單,消費起來更簡單。刷卡時感覺像不用花錢似的,花的時候隻圖爽快了,哪還來得及顧慮如何還款的問題?這讓很多理財意識淡薄的持卡年輕人無時無刻不麵臨著“債台高築”的局麵,每個月的工資大部分都拿來還給銀行,成了不折不扣的“卡奴”。

其實絕大多數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的消費習慣都是在大學時代養成的。近些年,信用卡滲入校園,大學生信貸消費日益盛行,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大學生相關的“財商”並沒有隨著信用卡的流行而增長,再加上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靠著家裏給的生活費過日子,不知道自食其力的艱難,因此見到能透支的信用卡自然是如獲至寶。“卡奴”一族由此漸漸形成了。

從銀行走出來的那一刻,孫楠楠感覺自己終於解脫了,不堪重負的半年“卡奴”生活使她身心俱疲!站在陽光下,她突然發現,原來天變得那麼藍,呼吸是那麼暢快。“剛才,我把最後一筆欠款還完後,就立刻把卡報停了,這半年真是折磨死我了!”孫楠楠輕快地說。現在,她就像一隻剛剛掙脫枷鎖的小鳥。

孫楠楠是黑龍江一所大學的大三學生,去年冬天的一個下午,她在下課回宿舍的路上見到某銀行正在推銷信用卡業務,“每月可以透支3000元”的宣傳打動了孫楠楠的心。以往,看到了喜歡的東西要攢夠錢才能買,可有時錢攢夠了東西又賣沒了。於是,她也想嚐試一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我每個月有1000塊錢的生活費,當初隻是想,如果真的透支了可以用生活費還上,沒想到……”孫楠楠歎息著說。

元旦臨近,各大商場搞起了打折促銷活動,孫楠楠花了半天時間前去“淘寶”,化妝品、衣服買了一堆,花光了生活費不說,還在卡裏透支了500多塊錢。她原本計劃“緊縮”下個月的生活費還上,不料同學過生日又要吃飯應酬,不但沒能用生活費還上欠款,還讓她又透支了1000塊錢。

一個月的還款期限迫在眉睫,她不敢跟父母說一個月花了2500塊錢,尤其還向銀行透支了1500塊錢。隻得瞞著家裏向同學借錢,用來還銀行的欠款。可同學也大多是“月光族”,孫楠楠借了好幾個同學的錢才湊夠1500塊錢。

好容易堵上銀行這個窟窿,她又要為欠同學的錢發愁了。“下個月不吃不喝也才1000塊錢,根本還不上欠的錢。”無奈,孫楠楠隻得再向銀行透支下個月的錢來還同學的錢。如此反複,搞得她整天神經兮兮的,上課也沒了勁頭,密友說她像是“霜打的茄子”。

“每個月的生活費都不夠花,經常要借錢還款,拆東牆補西牆,就這麼一直惡性循環下去,最後我隻能打工還債。”

為了堵上銀行的“窟窿”,孫楠楠在學校附近的影樓找了一份化妝師的工作。老板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體諒她每天還要上課,允許她沒課的時候來上班,每個月800塊錢加提成。孫楠楠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珍惜這份工作。“我對化妝還算有點興趣,而且如果客人多選片子我就會有提成。這樣,還清銀行的錢就有希望了。”剛接觸工作的孫楠楠滿懷信心。

從那以後,孫楠楠每天奔波於課堂和影樓之間,常常顧不上吃飯,就連約會逛街都“戒”了。“我得去上班。”好友找她逛街吃飯,總會從她嘴裏聽到這句無奈的話。

在影樓煎熬了3個月後,孫楠楠才“贖”出自己的自由身。她用打工賺來的錢終於還上了透支的錢。

這段經曆讓孫楠楠刻骨銘心。“其實掙錢並沒有我原來想的那麼簡單。起初,老板還可以通融你回去上課,可大三課多,總不上班老板也不樂意。總是旁敲側擊、含沙射影地刺激你,聽著心裏可難受了。那時我就對自己說:等掙夠了還銀行的錢,說什麼我也不幹了。”孫楠楠說,“還清了銀行的錢,也懂得了工作掙錢的不易。”

孫楠楠是幸運的,因為她在大學時代就深刻體會到了欠人家錢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她還在上大學,時間相對比較寬裕,因此才有能力靠著出去打工把欠下的錢補上。想想看,如果她不是一個學生,而是一個公司職員,她又哪裏有時間和精力去額外打工賺錢償還信用卡欠款呢?拖到最後,恐怕也就隻能厚著臉皮向家裏求助了。

事實上,信用卡的透支功能主要是為了應急。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卡奴一族”要比“月光一族”更加危險。“月光族”好歹還能維持一個收支平衡,並且隨時都可以抽身而出,開始理財。而“卡奴”們就真的是在給信用卡打工了,他們每個月拚了命才能把欠銀行的錢還上,可一旦遭遇一些類似“生病”之類的意外事件又該怎麼辦?能借錢的人早就借遍了,難道就隻好在家裏硬挺嗎?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卡奴”,你必須要從下一秒開始,下定決心,抽身而出。

下麵列舉使用信用卡的幾大原則:

1.選擇適合自己的信用額度

銀行根據不同的透支額度推出了一係列信用卡。但並非透支額度越高的卡就越好,你應當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信用卡,並且在做好每個月支出預算的基礎上,再酌情使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

2.通過使用信用卡學習理財技巧

信用卡一般都有一定的免息期,因此你可以算準這個時間,在免息期內還款。在使用信用卡的時候多掌握一些理財的基本常識,你也可以為日後積累財富打下一個理論基礎。

3.與“睡眠卡”說再見

現階段,各大銀行為搶占市場份額,紛紛推出各種主題信用卡。很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會因為其漂亮的卡麵設計而成套地辦理。但事實上,這些卡片激活之後往往用不了幾次就被束之高閣,成為“睡眠卡”。“睡眠卡”攢多了也是一筆不小的、而且完全不必要的開支,所以我們應該定期清理卡片包,發現長期不用的卡片及時到銀行網點注銷。

總而言之,既然我們已經步入社會,已經是成年人,已經自食其力了,我們就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知道,卡奴已落伍,“負翁”也可恥。樹立正確的理財消費觀,培養謹慎的理財消費習慣,用自己的能力體現自身價值,才是當代有為青年中最時尚的“新新人類”。

讓發家的欲望助你揚帆起航

適當的欲望,可以助一個人不斷地成長,實現心中的理想。一個人如果對任何事都沒有欲望,那麼他就無疑是一具行屍走肉,生活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如果一個人對金錢沒有任何欲望,他怎麼會獲得更多的財富?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很希望自己能夠富有起來,但自己又找不到獲得財富的辦法,於是,他就去拜見蘇格拉底:“請問,我如何才能獲得財富呢?”

對於年輕人的這個問題,明智的蘇格拉底並沒有直接告訴年輕人答案,因為他知道,說出來的,不如讓他親自去經曆,然後去領悟。於是,蘇格拉底把年輕人帶到了附近的一條小河邊,直接將年輕人的頭按進了水裏。任憑那個年輕人怎麼掙紮,蘇格拉底就是不放手,最後,年輕人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掙脫了蘇格拉底強硬的手。

“先生,你……你這是幹什麼?要置我於死地嗎?我們……我們可是無冤無仇啊!”年輕人氣喘籲籲地說。

蘇格拉底笑了笑:“年輕人,能告訴我你剛才最需要什麼,最渴望得到什麼嗎?”

“我……我最渴望接觸空氣,讓我呼吸。”年輕人若有所思地說。

“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是你求生的欲望讓你拚命地掙紮,最後脫離苦難。就像財富一樣,如果你也有這樣強烈的欲望想得到財富,相信你一定可以達到你的目的,獲得財富。”還沒有等年輕人完全平靜下來,蘇格拉底就鄭重其事地說。

蘇格拉底用最明智的做法告訴那個年輕人,要想擁有財富,就必須有對財富的欲望,不斷地尋求獲得財富的方式與方法。其實,蘇格拉底所指的欲望就是一種誌在必得的信心,那些有眼光的人,他們如果渴望得到什麼東西,就會時時刻刻都告訴自己一句話:“我要,我一定要,我一定能成功。”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之所以對財富來說是一個絕緣體,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長遠的眼光,沒有追求財富的強烈欲望。起初他們對金錢是可有可無的態度,最後感覺自己要得到財富簡直是癡人說夢、天方夜譚,很多人對財富的憧憬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追求財富,我們就應該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生活,審視金錢。你可以想象當你獲得財富後的愉悅:你可以買你想要擁有的東西,你可以幫助很多需要幫助的人,你可以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等等。由此一來,你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欲望,讓你將眼光放長遠,預見未來,並實現夢想。

眼光23 培養花錢的藝術

花錢誰都會,但大手大腳地花錢叫浪費,節衣縮食地花錢叫小家子氣,真正能夠把錢花好的人並不多。如何花好手裏的錢,讓自己的生活水平得以保持,又不至於鋪張浪費,這著實稱得上是一門藝術。35歲前,培養自己花錢的藝術,才能讓今後的生活越過越好。

多動心思,理智消費

“會賺錢是一種能力,會花錢是一種藝術”,這是當今社會流行的一種說法。人的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賺錢的多少決定著你的物質生活是否富裕,而如何花錢則意味著你的精神生活是否精彩。那些聰明的人,有眼光的人,會花錢的人講求的是一種理智消費,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他們的心中始終抱著“有錢,但並不代表你必須奢侈”的心態,遵循著“隻買對的,不買貴的”的原則。

生活在這個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我們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發揮每一分錢的價值,如何進行理智的消費。其實,這個問題並非那麼難解決,隻要你有理智的頭腦,有長遠的眼光,相信你就可以很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金錢。你不僅能夠從花錢的藝術中體會到生命的真諦,還可以從賺錢的過程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張儀馬上就要結婚了,家具那是必備的,但是真正讓張儀的老公不理解的是,張儀一再堅持買電器的時候買節能型的。

張儀的老公在市場上看了很多遍,他發現這種節能型的電器要比一般的電器的價格高出好多。就拿電燈來說吧,一個普通的60瓦的燈泡大約隻需5元錢,而一個8瓦的節能燈的價格就高達27元錢。盡管不樂意,但是礙於結婚,張儀的丈夫隻好一狠心,照張儀說的那樣將電器全部買成節能型的。

張儀的老公一直感覺多花的那些錢挺虧的,但婚後他才發現,節能型的燈泡按照每天使用6小時來計算的話,每年居然可以節省將近80度電,再加上其他電器使用時節省的電,這真為他們的新家節省了很大一部分開支。此後他總是對張儀說:“老婆,你太英明了,雖然咱們當時花了一大筆資金,但現在都可以省回來。”對於張儀來說更是如此,自己的舉動不僅讓她明白了作為一個女人應該怎樣持家,而且還讓她深刻地體會了花錢的藝術和賺錢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能夠賺錢並不代表他有品位,會生活,懂得享受生活,隻有一個會賺錢又會花錢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有眼光、懂生活、知情趣的人。就像張儀一樣,她可以通過節能電器來為家裏節省開支,這就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當然,在作出這個選擇的時候,她也是動了心思的。

所以,我們隻有懂得怎樣去動心思讓每一分錢體現自身的價值,在不放棄享受與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花最少的錢,讓自己達到同樣的目的,我們才能夠更好地體會到生活的美好,才能算得上是一個有遠見有頭腦的人。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這樣的人,每當商場或是超市做什麼活動或者買東西贈送禮物的時候,他們就會自掏腰包毫不猶豫地將產品買回去,但回到家才發現這樣的商品自己以及愛人、孩子都不需要,最後也隻能將其閑置起來。這樣的消費方式是一種很不理性的消費,最終也隻能使自己白花錢,買的東西還用不上。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動腦,理性消費。

琪琪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同事們都稱其為“月光女神”,因為不管每個月發多少工資,她都會花得精光。每次去逛街的時候,她隻要看到自己喜歡的就買,從不考慮自己需不需要,她衣櫃裏的衣服很多都是隻穿了一次,甚至還有新的。幾年後,她看到很多同學都開始用自己攢下的錢創業了,她的心裏才開始發慌,看看自己卡裏的餘額,幾乎一無所有。

於是,她開始反省這幾年來自己的工資去向,最後她終於意識到自己總是購買一些不需要的東西,這才導致了今天的結果。

接下來,琪琪就決定改掉以前大手大腳的習慣,給自己詳細地製訂了每個月的支出計劃。從那以後,每次看到自己特別喜歡的衣服時,她總是會考慮自己月計劃中有沒有這項支出,即使有,自己買回去是否能穿;每當看到高檔的化妝品時,她也會想自己家裏還有呢,買回去也是放著。琪琪終於學會控製自己,理性消費了。

就這樣,3年又過去了,琪琪銀行卡上的數字也越來越可觀。之後不久,她就辭去了自己的工作,開起了一家火鍋店,自己當起了小老板。

有不少人都像琪琪一樣,很多時候隻為了滿足眼下的需求就盲目消費,而從來沒有為自己的長遠考慮過。這種消費方式讓他們浪費了太多的財富,直到真正需要錢的時候他們才叫苦不迭。

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長遠的眼光,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在消費之前先考慮一下,錢花得值還是不值,我們要懂得控製自己的欲望,做到理性消費,成為自己以及家庭的理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