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幫助孩子衝破閱讀阻礙,讓孩子的閱讀之路一路暢通(3 / 3)

在讀書時,像此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如能運用得當,對讀書效果並非全然有害,因為,人的知覺活動是有選擇性的,讀書也隻是一連串的知覺選擇活動。讀書時如能做到該選的選入,不該選的排除,對讀書效果自然有益無害。但孩子們往往不能做到這點。據調查,在孩子的不良讀書習慣中,注意力不能集中是缺乏讀書效率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讀書時如何保持孩子的注意力,自然是必須突破的障礙之一。

在解決如何集中注意力之前,宜先了解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引人注意的條件是什麼?

第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是什麼?

在很多刺激構成的環境中,某種(些)刺激之所以特別引起注意,主要由於兩個條件:一是刺激本身的特征,二是個人的動機與心理趨向作用。就第一個條件看,誰都知道,在感官所及的環境中最為特殊的刺激,最易引起注意,特殊的刺激使人感覺好奇,引人注意。人在清醒時,周圍存在著很多刺激,可是人的感官能力有限,他不能眼觀四處,耳聽八方。心理學家早有實驗證明,人一心不能二用,在同一時間內不能兼做兩件並行的事。曾有學者設計兩耳分聽的實驗;戴上分別與兩個錄音機相連的兩個耳機,同時傳送兩個故事。結果發現,一個人不能同時兩耳分聽,或是忽而左耳忽而右耳地轉來轉去,左右轉換的主要原因,正是決定於刺激的特征(故事內容的高潮)。看電視也會有同樣經驗,不能同時對兩台的節目注意。隻能甲台看一眼,乙台看一眼,轉台看的原因也是由於刺激的特征所引起的。

根據一心不能二用或同一時間內隻能注意一件事的原理,我們就可了解,讀書時如不能排除書本之外的其他刺激,讀書的效果是不可能提高的。而且,書本之外的刺激也不限於個人周圍的事物,個人內在的刺激幹擾,更能影響對書本的注意。像饑、渴、病痛以及意念聯想等,都是影響個人注意的內在刺激。

再就心向作用而言,在個人已有心理準備的狀況下,易於對環境中的刺激特別注意。在賽跑時,運動員對起跑槍聲特別敏感,就是明顯的心向作用,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心向作用的讀書效果實驗。將能力相似的一群學生,以隨機的方式分為A、B兩組,在同樣的時間內閱讀同樣一篇文章。實驗開始時主試告訴A組學生說,在閱讀之後將舉行一次測驗,而且要大家注意,兩周之後再舉行第二次測驗。主試對B組說法稍異,開始閱讀前隻告訴他們讀完將舉行測驗。等到第一次測驗完畢之後,再告訴他們,過兩周之後再做第二次測驗。如此設計的目的是使A組學生為第二次測驗多加一層心向作用。實驗結果顯示:讀完第一次測驗的成績,兩組不相上下,但兩周後第二次測驗的結果,A組成績遠勝於B組。心理學家解釋,這是由於A組先有心理準備,閱讀時加深了注意,因而影響到兩周後的記憶。像這樣的心向作用影響讀書效果的實驗,希望對那些讀書但求應付近期考試的同學們,能由此領悟到一點啟示。

讀書時,為什麼注意力不能集中呢?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分成以下兩個問題來問:

第一,讀書時,為什麼不能排除對其他刺激的注意而專心注意於麵前的書本呢?

第二,即使個人能夠勉強自己,做到心無旁顧專注於書本,但為什麼仍然缺乏效果?

第一個原因:書本的刺激,不但是平淡無奇,甚至由於臨書恐懼的經驗,而使孩子望之生厭。所以,一個孩子如沒有強烈的動機和濃厚的興趣,的確是很難排除其他引人注意的刺激而集中於書本的,單就孩子放學回家之後在家做功課來說,家庭環境中幾乎所有的刺激都比讀書活動更具吸引力。諸如電視、唱片、報紙、雜誌、食物、飲料,再加上別人的談話、電話的鈴聲以及自己生活中未完的瑣事等,隨便選一樣去做,都比讀書有意思。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每晚自修時間一到,很難讓自己坐到書桌麵前,即使工作開始,書本攤在麵前,總還是受其他刺激吸引,東蹭西磨,剪一下指甲,照一下鏡子,喝一點飲料,吃一口東西,半小時過去了,還不能集中精力看書。一般來說,除了消遣性的書外,學校、家長要求孩子讀的書都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往往都與考試和成績有關,因而此類書本,在性質上本具排斥性,容易使人逃避。

第二個原因:一方麵孩子表麵排除了外在刺激的幹擾,確實做到對書本以外的刺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他可能仍有內在刺激發生幹預。此種內在刺激使人分心,但個人未必全然了解。另一方麵,孩子隻是麵對書本強加注意,並未能對書本內容發生心智的交流作用,隻是順著文字逐字逐句閱讀,缺乏理解和思考的認知活動。像這樣的讀書方法,表麵上看是集中注意了,實際上是在做自我催眠練習;不但讀書無效果,反而越讀越使心智活力減低,最後自然昏昏欲睡了。

注意力渙散是讀書效果的大敵。集中注意既然是讀書的必要條件,但怎樣才能養成專心讀書的習慣呢?對這個問題,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隻要有決心排除外界幹擾,就不難做到。具體措施可以這樣做:改變讀書環境,使自己不與外擾刺激接觸;讀書時,除書本文具必需物之外,旁邊不放其他分心的東西;如在家中讀書,務必使孩子的房間保持簡潔,桌麵少擺陳設,使眼睛除書本之外注意不到其他東西。

單一時間內隻做一件事,第一件事做完再做第二件,如此可免牽東掛西不能專心。如有好幾件事等著去做,可以由簡到難,最後再做點簡單的。這樣可以維持較高的熱情,不致因時間因素影響工作效率。

多重感官並用。讀書時除口誦有礙閱讀速度不宜采用之外,眼、心、手三到是應該並重的,隻用眼、心二到容易使人疲勞,加上手到更有助於心智思考。手到之法有二,一是要點畫線,二是隨時筆記,兩者均須將作者意見重組,因而需要主動思考,避免隻作被動接受。

另外的辦法是讀書之前先有目的,按預定目的在書中查尋所需資料,有疑問自然隨時在書中求答案,自然容易保持注意。

細節49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糾正不善質疑的壞習慣

在一個封閉、偏遠的小鎮隻能聽到兩個電台:第一個電台專門廣播名人消息或是流行歌曲排行榜,它的收聽率相當高;第二個電台則是氣象專業電台,它的聽眾隻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台發出緊急警告:一場威力驚人的龍卷風將在午夜襲擊本鎮,電台呼籲鎮民立刻疏散他處。

這一小群聽眾立刻組織起來,有的去找鎮長,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打電話給第一電台,請求播出龍卷風消息,好保護小鎮居民的身家性命。

可是鎮長說:“本鎮從未有過龍卷風,龍卷風的消息是第二電台誤報或者是捏造,為的是提高收聽率。”敲鑼打鼓的人則被視為瘋子。而第一電台則以現場正在采訪名人為由,不能插播這一“生死存亡”的消息。

小鎮最終被夷為平地,後來者也沒有人知道這裏曾經是一個小鎮。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要以敏感的心對待這個世界,更要用心對待每一天,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看成理所當然。善於質疑,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讀書中,都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品質。

孩子讀書,一定會產生許多問題,有完全不懂的問題,有吃得不透的問題,還有教師或其他同學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覺的問題,有的比較淺顯,有的比較深刻。有問題才會產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學中常常忽視孩子的這種學習潛能,教師不能發揮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有意或無意地在壓抑孩子好問的天性,致使孩子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

要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糾正不善質疑的壞習慣,首先要使孩子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孩子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孩子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孩子,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孩子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隻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我們還可以將陶行知老前輩的小詩贈給孩子,以鼓勵孩子主動質疑:“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隻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

1.創造質疑環境,培養質疑精神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孩子“憤”、“悱”之際,正是家長引導質疑的最佳時機。在讀書時,孩子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涉及內容、中心思想方麵的,也有字詞句方麵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同,問題的難易程度也不同。這時大多數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同時希望問題得到解決。因此,在這一環節中,家長主要應該激發孩子的質疑意識,鼓勵他大膽質疑。同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從而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帶著問題去讀書,解決問題。

營造積極的氛圍對孩子也很重要。家長要遵循民主教學的原則,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不要在自己孩子的同學中劃分好、中、差;積極創造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學習氣氛,消除他們的緊張感和顧慮,使他們勇於提出問題。家長還應遵循延遲判斷原則,對孩子提出的各種意見、觀點,不要當即做出判斷,要不斷鼓勵他們產生新的想法,大膽地向同學質疑,向老師質疑,向教材質疑,在質疑中求疑,在求疑中發展思維。

2.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質疑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質疑必須解疑。孩子在開始學習質疑時,提的問題比較簡單、淺顯。在保護孩子積極性的同時,要幫助孩子進行分類,看看哪些問題能夠通過認真思考、查閱資料或請教別人就能解決。

這樣的話,當孩子帶著問題去自讀課文時,他們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產生一些針對性強的具體問題。如在學習《灰雀》時,當孩子讀到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部分,會提出:“小男孩為什麼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為什麼小男孩堅定地說:‘一定會飛回來的’。”這正是引導深入理解小男孩思想感情變化的最好時機。當讀到列寧向灰雀打招呼時,孩子會產生“列寧明知道灰雀到哪兒去了”的疑問,這時,引導孩子探求此問題的答案,也就讀懂了列寧喜愛孩子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過程中質疑,能引導孩子對課文重點內容進行主動探究,克服那種教師問孩子答的陳舊教學模式。家長和教師不可包辦代替,要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人人都可以提問,人人都可當老師,互問互答,形成良好的質疑解疑的氛圍,使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孩子主動參與中得到解決。

細節50革除有礙孩子讀書的不良習慣

我國有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自然兩字對於人來說就是指天性。西方也有句俗話說: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可是它的力量比天性大10倍。

對讀書而言,凡是有助於讀書效果的,就叫做好習慣,凡是有礙於讀書效果的,就叫做不良習慣。壞習慣一旦養成之後,個人即使自己知道那不是良好的習慣,可是也不容易隨意控製自己不做這種反應。例如,有些孩子讀書時念出聲音,他雖自知不是好習慣,自己也知道出聲念書會影響閱讀速度,可是很難自製。像這種習慣可能是小時候大人要他朗讀養成的,長大後隻能將聲音壓低,但不能完全革除,甚至有些人對不必閱讀背誦的功課,也是嘴裏念念有詞,影響讀書的效果。

曾有一個實驗,調查了178位學生,要他們以不記名方式,自由列舉有礙讀書效果的不良習慣。由調查統計的數字看,大多數學生,把自己的讀書不良習慣歸屬於以下幾種:姿勢不良、胡思亂想、邊吃邊讀、音樂電視、外因分心等。事實上,這些習慣可歸並為3大類:

第一類壞習慣:讀書時姿勢不良。

第二類壞習慣:邊吃東西邊讀書。

第三類壞習慣:注意力不能集中。

在孩子讀書習慣的調查分析中,姿勢不良雖高居不良習慣的首位,但此習慣受環境支配的可能性較大,革除比較容易,隻要使讀書場所沒有躺臥的可能,躺臥的習慣就不難革除。

那為什麼許多孩子一讀書就想吃東西呢?根據孩子們的說法,可歸納為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吃點東西可以減輕讀書的苦感。多年來,讀書都是為了升學考試。升學考試有嚴重的失敗威脅,故而讀書的氣氛多半是既苦且懼的,“嘴裏有點東西”就會感覺輕鬆一點,因而使焦慮的痛苦減低。久而久之,自己似乎體會到,吃點東西就是支持自己、安慰自己。第二種解釋是,這個習慣是由家庭中父母給養成的。父母看到孩子在讀書很欣慰,或者父母擔心子女讀書不努力,就準備好的東西給孩子吃,以此鼓勵孩子,結果成了習慣,讀書與吃東西聯在一起。

既然讀書的一些壞習慣對孩子的讀書效果有很大的負麵影響,那麼,怎樣革除不良習慣呢?

按心理學的原理,改變既有習慣,主要有以下4種方法。

1.懲戒法

懲戒法是教育上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種強迫性的製止法,隻要習慣性的反應出現,即施以懲罰,懲罰可由別人實施,也可由自己執行,如軍訓時站姿不好的人被教官罰站軍姿,後者如古人所說的頭懸梁錐刺股,都是懲戒法的例子。懲戒法並非革除不良習慣的好方法。因為懲戒時常伴隨產生痛苦情緒,即使對舊習慣暫時發生製止作用,也可能因痛苦的情緒反應與懲罰時使用的刺激之間產生聯結學習,形成新的不良習慣。

2.耗盡法

這是訓練動物常用的方法,是一種頗不仁慈的方法。例如馴服野馬即用此法。野馬多有野性,有人騎上去即跳躍奔騰不受指使。如善騎者躍上馬背,任其跳躍,絕不放棄,甚至鞭策有加,使它不得休息。最後野性發完,體力耗盡,終會俯首帖耳任人指揮。但外製的辦法,對改變習慣不易產生持久效果,且行之不當難免產生不良副作用,破壞感情,甚至形成不正常的情緒反應。

3.代替法

這是以良好習慣代替不良習慣的方法,也是最適當的一種方法。此法係根據前述同一時間一心不能二用的原理,企圖在引發舊習慣的刺激情境下,先設法引起另一種新反應(好習慣),使舊的習慣反應受到壓抑沒有機會出現。多次練習之後,舊習慣因沒有機會練習而逐漸淡化,新習慣慢慢因練習增多而加強,最後終使新習慣取代了舊習慣。這辦法正像看電視一樣。每次隻能選看一台節目,要想消除固定於甲台的舊習慣,隻有改選乙台節目來代替。

欲使代替法行之有效,須符合兩個原則:一是在原刺激情況下不容有舊習慣出現的機會;二是使新習慣與原刺激之間的聯結得到強化作用。例如,個人有讀書聽音樂的習慣:一心既不能作二用,音樂的旋律一定對書本的注意產生幹擾。采用代替法時,就可先不讓任何音響設備在讀書現場出現,使自己在不可能聽到音樂的情況下隻好專注心思於書本。這時候自己不妨許下一點心願,要求自己讀書效果達到某種程度,就允許自己欣賞一點音樂。如此將愛好的東西作為獎勵自己改變習慣的報酬,對新習慣的建立也就無形中予以強化了。

4.改變環境法

這是最簡易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此法對姿勢不良、邊讀邊吃、兼顧雜務等讀書不良習慣的革除有效。躺臥的方式讀書,是因為有可躺可臥的地方,邊吃邊讀的習慣,是因為有東西可吃,兼顧雜務是因為雜務就在身邊。因此,改變環境,把原因消除,習慣性的反應自然不會出現。凡是自覺定力不夠的孩子,最好不要在寢室、臥房、沙發上等地方讀書。讀書的最好環境還是圖書館。在圖書館裏讀書,除了可以避免上述不良習慣之外,還可以得到兩種心理上的副產品:一是因大家讀書的氣氛,使你覺得不能不讀書。因為在你周圍的人都在讀書,不讀書顯得己不如人,別人上進,而自己卻在浪費時間。二是由於書形成的氣氛,使你覺得不能不讀書,因為處身在成千上萬本書籍中間,你會感到自己的學問渺小,讀過的書太少,好書當前不去讀它,顯然辜負那些好書。

不過,改變讀書習慣,是一種知易行難的事。無論采用何種方法,要使其行之有效,還須注意遵守以下3個原則:

1.每次隻選一個習慣做重點改變

改變一個習慣成功之後,再改第二個。如此,實施起來較易成功,而且也可因成功增加自己的信心。

2.先從最容易改變者入手

對牢不可破的老習慣,改變起來常是虎頭蛇尾,難竟全功。與其勞而無功的半途而廢,不如暫時留置,先從易改者入手。等到有了經驗和信心,再來對付它不遲。

3.了解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革除不良習慣時,宜采微效漸進策略。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自然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把它革除淨盡。隻要覺得方法行之有效,就繼續進行。讀書應如滴水穿石,切忌一曝十寒的作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