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讓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 / 3)

第一章 讓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健康成長,長大以後能夠成才。可是,當你望子成龍的時候,可曾想到讓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呢?我們應當從科學教育孩子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

細節1責任感的培養首先要從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

下午放學後,李南做完作業了,在院子裏用兩隻凳子掛著皮筋在跳。該吃晚飯了,她取下皮筋去吃飯,而兩隻凳子還在原地放著。媽媽坐在飯桌前,對她說:“你還有一件事沒做好。到院子裏看看去!”

李南出去一下回來說:“哪有事呀?”媽媽說:“凳子原來就在那兒嗎?天黑時絆倒人怎麼辦?”李南一聽,羞愧地將凳子放回原處。

晚上,小寧要睡覺了,他往床上一躺,大聲地喊:“媽媽,快幫我蓋被子,再幫我整理好書包!”

爸爸來到床前,對小寧說:“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該自己做。”

“為什麼呢?”小寧問。

“爸爸講個故事給你聽。從前,森林裏有隻小猴,什麼事情都得依靠父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時間一長,它的嘴巴越來越大,手腳卻越來越小,還不聽使喚。後來,小猴的父母老了,它的兄弟姐妹都能獨立生活了,可小猴什麼本領都沒有。”爸爸說到這裏停住了。

“結果呢?”小寧問。

“你還是自己去想吧,晚安!”爸爸起身出去了。

小寧自己蓋好被子,好久睡不著,自言自語地說:“我不要變成大嘴巴,我不要長成一雙小小的手,我要……”

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是建立整個責任感的基礎。在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滲透責任感的教育,學生就能做到從自我做起,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負責,如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自己整理書包和學習用品,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對於老師和家長交給的任務自己記住並認真完成,答應別人的事盡自己所能地去完成,等等。盡管這些事情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學生能有意識地加以注意這些事,會發展和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

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教育不能僅靠說教,要通過每個細節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因此要特別注重讓孩子參加實踐,讓孩子在做中學,在做中提高責任意識。家長可以有意識地把各種勞動任務分配給孩子,讓孩子有事可做,做事有責任感,從而養成責任行為習慣。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要做好,要對事情負責。

比如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抽屜、書櫃。書包做到表麵清潔內無雜物;抽屜左邊放文具,右邊放書本;書櫃裏的書擺放整齊,從小到大依次擺放,有條理性。同時要求孩子在家寫完作業後自己整理文具、書桌、書包;早上起床自己疊被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總之,責任感的培養首先要從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將責任感落實到責任行為習慣上。

從孩子背起書包上學那天起,就從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一名小學生了,對於孩子本身,也就有了一個當學生的責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群美國中小學生利用假期到中國生活了幾天,他們吃住在中國人家裏。戴瑞是最小的一個,剛剛11歲,她給中國學生印象最深的是那個與她年齡不大相稱的大背包。一天,遊天壇公園時,同行的一名中國學生想助人為樂,便走過去對戴瑞說:“我幫你背包吧!”不料戴瑞睜大雙眼,疑惑不解但又彬彬有禮地說:“謝謝你!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拿呀!”其實戴瑞的父母和兄長就在她身邊,而且他們各自背的包要輕得多。一位中國記者問戴瑞:“外出都是自己拿東西嗎?”她微微一笑點點頭。這天,她背著足足有五公斤重的包,但仍玩得很開心。

而中國女孩在這方麵就欠缺一些,李甜甜上小學四年級了,也是11歲。

冬天的早晨,雪下得很大。李甜甜坐在路邊草坪的護欄上,伸著腿,叉著腰,指著馬路上正在為她叫的士的爸爸喊著:“爸爸,你能不能快一點!你要是還叫不著車,我遲到了怎麼辦!”隻見她那可憐的爸爸,一隻手抱著女兒的書包,一隻手不停地揮動,滿頭大汗,不停地跑前跑後……

上學究竟是誰的事?遲到了應該由誰負責?

自己的事情能不能自己做,怎麼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呢?

讓孩子知道:

如果你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你會明白,上學是自己的事,爸爸媽媽沒有義務替你包辦一切。每天早晨鬧鍾一響,你就應該馬上起床,再困也要起來,準時去上學。遇到刮風或雨雪天氣,你就應該提早起床,早一點出家門,坐不上車,走也要走到學校,絕不能遲到。這一切,你不能依賴爸爸媽媽,把責任推給爸爸媽媽,因為你應該知道“我是學生,上學是我的責任”。

如果你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自己的事一定會自己做,不讓大人代勞。你自己的書包、書籍、玩具等物品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自己的被褥自己收拾。你應該常常對要幫忙的媽媽說:“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來!”

如果你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一定會在家中設立自己的勞動崗位,如洗碗、掃地、拖地板、取牛奶……即使父母為了讓你多一點時間學習,對你說:“你去念書吧,家裏的活兒不用你幹。”你也應該堅持說:“我是家裏的一員,幹家務也有我的一份責任。”

父母必讀

※ 對應當由孩子自己做的事,家長必須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要求和範圍。

※ 要求孩子用完東西放回原處,玩完玩具要收拾好;答應別人的事要努力做到,不能說話不算數。

※ 凡是孩子自己做的事,要讓他負責任地做完,不能讓別人來替他收尾;做錯了事情不要逃避責任,要勇於承擔責任和彌補過失。

※ 家長要注意的是:隻有通過實踐、體驗,才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意識;事事由家長包辦代替,替孩子承擔責任,隻能承擔一時,無法為孩子負一輩子的責任。

細節2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要從小事做起

傑克8歲,利用課餘時間打工已經一年多了,這天,他打電話給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

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傑克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

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傑克又說:“我會幫您把草地與道邊四周的草割齊。”

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傑克便掛了電話,這時傑克的爸爸問他說:“你不就是在陳太太那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電話?”

傑克說:“爸爸你說過,這是我的工作,我的責任是讓我的雇主滿意,我打這個電話,是想知道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爸爸衝他豎起大拇指:“好樣的,傑克,爸爸因你而驕傲。”

7歲的源源端坐在電視機旁,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剛買來的麵包就放在他手邊,媽媽站在旁邊等待源源吃飯。“媽媽,這麼燙的牛奶怎麼喝?”源源顯然以一種責怪的口氣在說。媽媽趕忙端起牛奶使勁吹讓牛奶降溫。“媽媽,我的鞋帶鬆開了!”孩子又叫喊,於是,媽媽馬上放下手上的牛奶杯,蹲下來給孩子係鞋帶……

源源難道真的不會喝奶、沒有係鞋帶的能力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真不能解決嗎?顯而易見,源源剛剛發展起來的責任感被媽媽的保護傘——溺愛——阻擋住了。以上情景在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屢見不鮮。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還小,樹大自然直,長大了自然就行了。因為是獨生子女,父母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他們身上,對孩子嬌生慣養,百依百順,舍不得放手,事無巨細都替孩子安排得妥妥當當。對孩子能夠做的事情,能夠處理的問題,父母也大包大攬,予以代勞。正是在家長的這種全包之下,孩子自身無任何責任而言,久而久之,其責任意識就逐漸被抹殺或退化了。豈不知,孩子的責任感是應該從小培養的。很難想象缺乏責任感的孩子長大後能體諒父母,關心他人。

一個獵人打獵時撿了幾隻剛出生不久的小獅子,就把它們帶回家中精心喂養。這幾隻小獅子慢慢長大了,它們生活無憂無慮,有吃有喝,自在幸福。當然,它們都被關在籠子裏,獵人給它們設計的籠子也是溫暖而舒適的。沒想到,一不小心,一隻小獅子從籠子裏跑了出去,獵人到處尋找也沒有找到;而其他幾隻繼續受著獵人的保護。

一天,那個獵人外出打獵後再也沒有回來,習慣了被喂養和保護的小獅子們最後被活活餓死了。而那隻當年跑出去的小獅子呢?它已經變成了一隻真正的雄獅。它獨自在野外時,餓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傷,它學會了用舌頭舔傷口,遇到敵人,它知道怎樣保護自己。正是這種獨立的、不依靠別人的習慣,使它在大自然的環境裏順利地活了下來。

因此,為了孩子的未來,讓他們從小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是父母的首要任務,也是孩子真正成長為一個大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已經上二年級的建建很聰明,但媽媽最頭痛的是他不愛讀書,而且沒有什麼責任感。

這天,建建同往常一樣回到家。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媽媽突然想起一個念頭來——何不讓孩子當我的老師呢,說不定還能培養建建的責任感。

吃完飯後,做完了家務,媽媽檢查建建的作業。媽媽發現他的拚音錯了不少,就讓他去當一下爸爸的老師,讓他一遍一遍地教爸爸讀。以前建建對讀拚音十分反感,可現在教爸爸讀拚音,他一直不厭其煩地讀,到要睡覺的時候才想起來:“媽媽,我忘看電視了!”

媽媽一看兒子的認真勁兒,不由偷著樂,決定再讓建建當自己的老師,培養他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於是媽媽對建建說:“兒子,你這麼聰明,教媽媽英語好不好?”

建建說:“不行,我又懂得不多!”

媽媽鼓勵他說:“行的,兒子。在學校,老師教你什麼,你回家就教媽媽什麼,媽媽保證能學會。兒子老師,不相信你的媽媽啊?”建建一聽,快樂地答應了。

就這樣,每天媽媽都跟建建讀半個小時的英語,建建越教越認真,因為要回家教媽媽,所以在學校裏上課也變得十分認真了。一學期下來,建建終於養成了一回家就讀書的好習慣,而且每門功課成績都為優秀……

責任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需的。

現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總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為孩子留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甚至還會有意無意地扼殺孩子的責任感。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不是說孩子隻應對大事負責,而小事就無關大體。事實上,不能做小事的人也成就不了大事業。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孩子責任感的養成有個漸進的過程,應從小開始培養,從小事做起。父母不能有等孩子長大再說的思想,如果失去了從小培養的機會,孩子長大了也不可能突然具有對人對事的責任感。

父母必讀

※ 教育孩子,應該從整理玩具、收拾書籍、吃飯、穿衣、係鞋帶、睡覺、看電視等日常瑣碎的小事入手,每件事隻要孩子能夠自己做,就必須讓孩子親自去做。

※ 不要認為孩子做事慢、做得不好而不讓他做,否則他永遠也不會做好。

※ 碰到孩子不想做事的情況,父母不要強製或武斷地認為就是孩子想偷懶,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衝突體驗,不同時期對自我的認定也會有差異。做父母的應善於觀察、理解孩子的需要,要通過對話解決爭端,讓孩子有一個積極的心態,樂於去做事。這樣做事才能取得應有的成效,也才能幫助孩子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從而磨煉孩子的意誌。

※ 父母應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基礎上,通過協商,引導孩子分步驟解決不同需要的問題,可以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也可以根據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或者根據孩子的能力大小,逐步地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而且可以提高孩子辦事的能力。

細節3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要注意方式方法

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的炎炎想擁有一雙溜冰鞋,於是在晚飯時對爸爸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一直想培養炎炎在家裏負起點責任的爸爸暗喜機會來了:他提出炎炎必須為全家人擦皮鞋一個月,才可以買。炎炎爽快地答應了。從這天開始,每天晚飯後炎炎就坐在房門口,賣力地擦拭爸爸、媽媽和自己的鞋子。看著炎炎如此乖巧,第三個星期的周末爸爸就提前兌現了諾言,和炎炎一起買回了他早就向往的溜冰鞋。結果兩天後,炎炎說什麼也不願繼續他的“工作”了。

小雄總是亂丟圖書和玩具,為這事不知挨過媽媽的多少數落。這天,7歲的小雄再也無法忍受媽媽的嘮叨,開始反擊:“我丟的東西我自己整理,隻求您別再嘮叨了。”小雄花了一個下午整理他的房間,成效斐然。然而,當他重新要找故事書、找拚圖時,卻大動肝火:什麼都找不著。看著兒子整理能力如此低下,媽媽歎了口氣:所有的圖書混放在書櫃裏,大大小小的拚圖和積木一起倒進了玩具筐,當然不好找了。唉,還是我來吧……幾天後,小雄亂丟東西的毛病又發作了,因為他知道背後有個“整理義工”嘛。

父母希望從做家務小事起步,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勞動觀念;而且孩子也饒有興致地去做,隻是結果並不理想。是孩子天生三分鍾熱度,難以養成自我服務和服務家人的習慣,不能將責任進行到底嗎?

不是。將孩子的責任意識半途扼殺的,其實是父母,是父母越俎代庖的“積極性”!是父母沒有將設立的原則推行到底。

做家務對孩子來說往往不過是一種新遊戲,所以要很新鮮有趣才行。很多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會非常興奮地幫忙整理玩具,幫媽媽擺餐桌、掃地、倒垃圾,但一旦他們發現這些家務在重複,很無聊,他們就會躲得遠遠的,對你的要求充耳不聞,完全不考慮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義務。

其實,除了家務事不像孩子的遊戲那樣有趣之外,造成孩子們排斥做家務的原因往往來自父母本身。比如,強製的責任。這樣會讓孩子變得逆反。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做一些事情,最好用誇獎、認同、支持和鼓勵等情緒來代替“責任”這類有壓力的詞,如果我們總是使用家長權威,孩子可能在長期的強製下會變得抵製甚至逆反。

我們在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的時候,總免不了擔心孩子會幫倒忙。這種擔心無意識地通過我們的語氣和態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來,讓孩子覺得他們的幫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比如,孩子動作慢一點,我們就會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尤其是當我們著急的時候,總是說:“算了,讓我來吧,這個你做不了!”甚至我們在幫孩子整理他們亂七八糟的玩具時,也會在他們麵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在孩子們的眼中,似乎沒有多少長期幫忙做家務的理由,因為成年人做得更快,而且更好。擺餐桌、洗碗、打掃,還有倒垃圾,所有這些活兒成年人都會輕而易舉地完成,好像讓孩子幫忙隻是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似的。而孩子們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夠非常清楚地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幫助是否真的被需要。如果他們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喪失了對這件事的興趣。

從小事上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適合孩子做的家務

您一定要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如果你打算用收拾房間來訓練孩子的責任感,那你很可能會碰壁。原因是如今孩子都有太多的玩具,而通常都沒有很合適的玩具箱。晚上他們會很疲勞,但是又不想上床睡覺。這種情況下你最好不要勉強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你可以這樣說:“你先在廚房裏幫我忙,晚一點我再幫你一起收拾玩具。”

2.讓孩子盡早地了解並且參與你們的日常生活模式

要讓孩子盡早地了解並且參與你們的日常生活模式,哪怕剛開始他們根本理解不了你在做什麼。你要告訴他,你有什麼樣的計劃,有哪些家務要做,你以什麼樣的順序來安排家務。隨後你可以分配工作。就連購物的時候你都可以問孩子,“你來看一看牛奶買得夠不夠?”“麵包買了嗎?”等問題。

3.不要老是將物質報償作為樹立責任感的動力

上文炎炎的例子就是一個典型,哪怕你規定擦鞋一個月或100次後才可以得到溜冰鞋,這一動力在一個月或100次之後,也會自動消失。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自我服務或服務家人,是為了得到某種“好處”。要淡化有形的物質獎賞,代之以精神的愛撫和勉勵,如孩子每天下樓取報紙,他就應該得到大力誇讚,得到一個吻或一個擁抱。父母應在親友麵前對他的盡責表示讚賞,以使他的好行為有一個長久的動力保持下去。

4.給孩子責任範疇內的事情定一個最後時限

7歲的範荔,責任是每天晚飯前將垃圾拎到樓下去,爸爸講得很明確,“倒完垃圾才開飯”。一天,範荔沉迷於動畫片中,無論如何不肯下樓倒垃圾,結果,所有的人都餓著肚子等到晚上7點多。範荔哭著下樓扔了垃圾,回來後爸爸還要求她就耽誤大家吃飯而道歉。看起來嚴酷了點,可從此範荔對她的任務盡職盡責,甚至下樓跳繩時也會主動地把垃圾拎下去。

孩子第一次嚐試做事,總有不完善的地方,父母可以幫助他“完善”他的計劃和方案,但絕對不要親自動手。像小雄的媽媽,可以幫孩子掌握圖書分類排放、拚圖按編號收藏的技巧,同時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王國”要靠自己管理,用過的東西立即歸位,不是減輕媽媽的負擔,而是減輕自己的負擔。如此,小雄亂丟亂放的毛病才可能得到根治。

5.講明後果,並讓其承擔“後果”

一旦確定某個責任是孩子的“自留地”,父母就一定不要進去除草澆水。

父母必讀

※ 你要學會給孩子一些誇獎。不要總是挑毛病、找缺點,說哪兒做得不夠,要對孩子所完成的事情表現出你的欣喜。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對他說:“真不錯,這一周你已經是第三次自己刷牙,並且把牙刷得這麼幹淨了!”如果孩子幫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摟到懷裏說:“這些天你幫我倒垃圾,媽媽很高興。”

※ 聰明的孩子一旦發現他表現得無能就可以逃避做家務、整理房間,他就會有意地表現得無能,以此來逃避責任。不要苛求孩子把家務做得技巧嫻熟。

※ 孩子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餐桌擺得井井有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孩子能慢慢學會怎麼樣來布置餐桌,能夠在自己勞動後繞著桌子走來走去,體會勞動的快樂。

細節4

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手,讓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鏡頭1: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不起來,要別人把他抱起來,他哭著趴在原處,嘴裏喊著:“媽媽抱、媽媽抱。”媽媽急忙跑過去抱起孩子,孩子才止住哭聲。

鏡頭2:媽媽送孩子上學,孩子哭鬧不止,問其原因是媽媽忘了給他帶小手絹,急著上班的媽媽不得不返回家給他拿手絹。媽媽為什麼不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自己想著呢?

鏡頭3:早晨孩子磨磨蹭蹭不穿衣服,父母急急忙忙給他穿上;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在孩子玩的時候忙裏偷閑喂他一口,並且還需要好言相勸,孩子才張開金口。

身為父母,在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完成一件事情時,父母不給予幫助,這是父母不盡職。然而,當孩子有獨立完成這件事的能力時,做父母的就應要求孩子獨立完成這件事。作為一個人,他沒有摔倒了能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和毅力,怎樣去生存?如果一個人離開了父母的嗬護,他會生活得很糟,那他怎樣去競爭?

如果總是把孩子當成老母雞翅膀保護下的小雞,那麼等孩子長大了,他們非但不能成為勇敢的人,反而會成為一個懦弱的人。現在的家長應該盡早地讓孩子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責任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有了一致性還要有一貫性,良好的習慣需要長期保持……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隻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長同心,隻有這樣,培養兒童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媽媽,我要吃雞蛋,你給我剝一個雞蛋!”洋洋衝著媽媽喊。

“洋洋,媽媽和你比賽,一人剝一個雞蛋,看誰剝得又快又幹淨好嗎?”媽媽並沒有馬上給洋洋剝雞蛋,而是引導洋洋自己的事自己做。

洋洋一聽,趕緊拿了一個雞蛋,很認真地剝了起來。

媽媽刻意輸給了他,勝利的喜悅使得洋洋的笑容格外燦爛。孩子的成長很忌諱家長的照顧過於無微不至,什麼都替孩子想了,什麼都替孩子做好了,那孩子做什麼呢?

請家長別把孩子的手握得那麼緊,因為時間長了會影響它的靈活性。

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糾正他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應該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監督和檢查。特別是要明確地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目的就是要克服孩子的依賴性,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就是讓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去處理自己應做的事。

媽媽要求家人洗澡後把換下的衣服放進洗衣機,可8歲的王剛經常忘記,於是媽媽讓他用本子記下洗澡後該做什麼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從此以後,王剛再也沒有忘記把髒衣服放進洗衣機,他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可見,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隻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

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在尊重和滿足孩子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他們自理自立。讓孩子懂得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會的學著做。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為了使今天的孩子將來能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當迫切和必要的。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幼兒的智力發展應當同時體現在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用腦的思考上,動手、動口與動腦三者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內在聯係。為了孩子未來能夠更好地學習、工作、生活,為了孩子能夠成為祖國的棟梁,為了孩子有個更美好的明天,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手吧,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必讀

※ 通過多種正麵教育活動,使孩子通過學習、模仿,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強自理的意識和能力。

※ 對孩子的各種自理行為,不管結果如何,家長都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

※ 教育孩子講方法,比如:早晨家長急著上班,孩子卻要自己穿衣服,麵對孩子自己動手穿得很不整齊的衣服,如果媽媽氣衝衝地對孩子喊:“我早說你不會,你偏要自己來!看,穿成什麼樣子了?隻會添亂!”孩子由這之後再不願嚐試自己做事情了。同樣的情況,如果媽媽欣喜地讚賞孩子:“喲,今天你自己穿衣服了,真能幹!如果這個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這個孩子受到鼓勵,不僅衣服越穿越整齊,而且獨立做事的興趣和信心也越來越強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強。

※ 在生活活動中訓練孩子的自理行為。如入廁、盥洗等日常小事無處不體現著孩子生活自理的水平,家長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機,指導、監督孩子的自理行為,使其形成習慣。如入廁後自覺整理好衣褲的習慣,餐前便後自覺正確洗手的習慣等。

細節5

尊重孩子“自己來”的願望

蘭蘭拿著杯子走過來,一不小心把水潑在沙發上。媽媽馬上把孩子拉開,一邊收拾殘局一邊心疼地說:“你還小,不能自己倒水,以後要喝水,叫媽媽給你倒!”

晚餐結束後,媽媽收拾桌子,蘭蘭主動幫媽媽端盤子、收筷子。媽媽忙說:“快放下,你會打碎它的,等你長大以後再幫忙,出去玩吧!”

個人事務的自理能力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它能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為孩子將來獨立生活、成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但是,在重智育的今天,個人事務的自理能力常常被忽略。

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差,是因為孩子們的懶惰不願動手做事嗎?其實不然,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動手。“做”是他們鍛煉的機會。孩子一會走就有幫助媽媽們的願望,兩歲的孩子就會幫大人拿東西、跑跑腿,3歲的孩子自立願望非常強烈,什麼事情都想去幹。但是他們還太小,能力有限,常常會把事辦糟。這時,家長就應鼓勵他們試一試,不要一味責怪或製止他們的行動。

爸爸媽媽們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呢?下麵這些建議可以供你們參考:

自己處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號,也不是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天天堅持。因此,爸爸媽媽除了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快樂,願意堅持以外,更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不是幫爸爸媽媽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間,不妨說:“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而盡量少說:“真棒,能幫媽媽做家務了。”如果孩子撒嬌,不願意自己做的時候,父母要堅持到底,讓他明白他長大了,以前爸爸媽媽幫他做的事情現在該他自己做了。

家務活是家庭中的事務,是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適當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他在家庭中的身份,使他在做家務活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意識。不過,分配給孩子的家務活應當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比如,分配給2~3歲的孩子收拾玩具,幫助傳遞一些小物品的活;分配給4歲的孩子擺放碗筷,幫大人拎包的活;分配給5歲的孩子自己取食物吃,做一些簡單的衛生清理工作的活;分配給6~8歲的孩子存取衣物、接待小客人的活等。能力是在勞動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孩子隻有更多地參與到個人事務的處理過程中,才能發展他們的個人事務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