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讓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 / 3)

人類在自我生命的深處,必須感覺到他與這個世界存在某種聯係,他才找到了“意義”的纖繩。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負責時,他就感到自己的生命與該事物聯係到一起了,因此產生意義感。當他感覺自己在某事物中起了作用,他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因此就找到了價值感。

我們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致使孩子沒有機會獨立做本該由他們負責的事,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不但認為我們為他做事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還會用命令的語調指使我們,這種對冷暖饑飽、人身安全等身體上的過度保護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隻有讓他們獨立了,他們才能懂得關心、體貼和尊重別人。

父母是孩子終身教育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缺乏責任感,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其抱怨,不如采取措施,教會孩子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負責。

如果父母做了孩子的監督者,那麼他對所有的行為都不負責督促和檢查。如果家長要想讓孩子自立,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主動學習、力爭上遊的人,那麼必須把他的責任心建立起來。責任心和主動性是連體的,一個人如果被賦予責任,有了重要感、價值感,就有了主動性。

當一個人感覺他的行為對其他人有影響的時候,他就有了重要感,有了價值感。當一個孩子被賦予責任時,就感覺自己絕對重要,有了重要的感覺就有了自律,自律就意味著主動。這是對自己的責任。在人群中,負責任的人多意味著領導別人。根據一項統計顯示,人類曆史上成為領袖人物的人中,是家中長子的占81%。一旦孩子對自己負起責任,家長的任務就太簡單了!

人的一生是與人的責任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從幼兒時期起,在家裏按父母要求去做,在幼兒園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小學生上學學習,回家幫助家長做家務……就是培養一個人責任感的開始。責任感的訓練起點,首先是在人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上。小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承擔起了一種社會責任。學習是社會、國家與民族賦予他的一種曆史責任,而承擔起這一責任,就要從良好習慣的養成做起。從小培養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終,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對人對己負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責任感的範圍日益擴大,責任感的含義也就更加深刻。

今天正在讀書的一代人,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等有利條件。特別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更加優越。這些都使青少年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加重,而責任感卻大大降低,這種狀況應該引起每個家長的高度警惕。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們認為,今天生活條件好了,用不著孩子參與家庭生活,他們隻要學習好,不惹麻煩就足夠了。於是給孩子創造優良的學習生活條件,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願望,以期孩子能夠專心學習。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在家長過分保護下長大的孩子,缺乏責任感,冷漠,在學習上表現得被動與厭倦。要想將孩子培養成人才,那麼從現在起當務之急就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他們將自己的生命與家庭、社會聯係起來,看到自己好好學習,將來有所作為,對家庭、對社會的影響與作用,從而產生價值感,進而激發學習的動力與熱情。

父母必讀

※ 責任產生、發展的過程正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重要過程,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獨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個人隻有擺脫依賴才能意識到責任,隻有獨立才能主動承擔責任。

※ 當孩子獨立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時,他們都表現得非常興奮,會非常認真。在反複體驗成就感的過程中,自信的種子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逐漸生根發芽,並逐漸形成牢固的個人品質。

※ 孩子在獨立完成某事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客觀地認識事物,同時客觀地認識自己。逐漸意識到什麼事是他們能夠把握的,什麼事是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

※ 家長的過分保護,隻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理能力;有機會,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收獲。

細節10鼓勵孩子立即動手,絕不給孩子滋生惰性的機會

劉莎從幼兒園大班升到了小學,還和以前在幼兒園裏一樣慢慢吞吞的,經常不做作業,而且特別不喜歡動手。

爸爸媽媽沒少嗬斥她,可一點用也沒有。爸爸媽媽改變方式,給她講道理。講的時候劉莎直點頭,一副就此改過的樣子,可是仍然沒什麼改進。

新學期開始了。爸爸決定換個方法,他畫了個表格,把劉莎平時的生活小事全列在上麵:吃飯穿衣的速度,上學的表現,回家做作業等,表現好的像幼兒園裏老師評定一樣畫上五顆星,不好的就隻給四顆、三顆、兩顆,甚至一顆。讓她自己給自己一個評定,看看自己的表現,每星期評定一次。有時她的速度慢下來,一想到今天能得幾顆星,便加快了速度。做完作業她會很開心地去畫自己所得的星星。

這樣,劉莎的惰性在爸爸的幫助下徹底改正了,學期末,劉莎還被評為“三好學生”。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美國作家傑克·霍吉說:“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原來,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他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衝向前方。

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穀,習慣就是人生的方向盤。

暑假到了,對於在課堂上奮戰了一個學期的學生來說,“終於輕鬆了”無疑是發自心底的呼聲。但是,放暑假,是不是該徹徹底底地拋開一切,隻顧休息玩樂呢?這種想法顯然不足取。

人們恐怕都有這樣的經曆:清晨鬧鍾將你從睡夢中驚醒,你一邊想著自己所訂的計劃,一邊享受著躺在被窩裏的舒適,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卻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兒。於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5分鍾,甚至10分鍾……孩子的自製力相對大人更差些,暑假了,類似的鏡頭恐怕會更多地再現。

到了暑假,一般家庭的父母都是白天上班,大段的時間隻有孩子一人在家;家中即使有老人,管理的力度也顯然遠不如父母。當孩子的惰性占據了上風之時,一切就處於失控狀態了。

什麼是惰性?惰性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拖遝。把今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遙遙無期,直到被逼無奈、拖不下去時才來趕工。這種行為極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拖延,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辯解為什麼事情無法完成,而對事情應該完成的理由卻想得少之又少。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動時,或要作出抉擇時,總會為自己找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總想讓自己輕鬆些、舒服些。有些孩子深陷於“激戰”的泥潭中,被“主動”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要從無憂無慮地遊戲到有責任心地學習,從鬆散的幼兒園生活到緊張的小學生活,從家長的監督到孩子自己學會自我管理,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轉折,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個考驗。

要想戰勝惰性,首先要讓惰性沒有乘虛而入的可能。諸如早上起床這樣的事是沒必要作任何考慮的。家長應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孩子拖延;在知道孩子要做一件事的同時,鼓勵孩子立即動手,絕不給孩子滋生惰性的機會。對付惰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本不讓惰性出現。孩子的自製力差,不能意識到惰性的嚴重性,也不能完全控製自己,這就需要家長的幫助了。

父母必讀

※ 讓孩子戰勝惰性,應製定一個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燈睡覺的作息表,在作息表裏明確寫上自己的日程安排。

※ 以每天為單位太大了,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時間計劃,至少應該細化到小時,明確一天當中能夠利用多少個小時,還要知道一個小時的效率是多少。把這些複雜的事情變成一些小的、互不相關的、可以按部就班來完成的事情,這樣更容易把事情辦成。

※ 父母可以利用暑假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自由,並要求他對自己的時間負責。有必要的話,應用心設計訓練孩子自製力的計劃,幫助他控製自己的惰性和欲望。

※ 父母不僅要要求孩子,而且自己也要參與,至少在孩子麵前應該表現得富有自製力,固守承諾,充滿責任心。

細節11讓孩子養成自主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孩子不願意上學怎麼辦?”“孩子不用功讀書怎麼辦?”不少家長整天為這些問題而憂心忡忡。其實,孩子大多願意通過學習去了解新東西,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的確會變得討厭念書、討厭學習。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很多,而由於家庭因素影響所致的卻占了大多數。

孩子厭學的問題一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有的是因學習困難而厭學,有的卻是以前學習很優秀的孩子,由於某個導火索,說什麼也不去學校了。那麼,孩子厭惡學習都有哪些原因呢?

最多見的原因是學習壓力太大,孩子承受不了,選擇逃避。有些孩子以前學習成績很好,但因為某次考試失誤,心理上不能承受挫折,以後便開始厭學。這些孩子往往是從小一帆風順,在家裏、學校一直受到家人和老師的喜愛和嗬護,沒有經曆過任何挫折,所以,一遇到困難就受不了了。

另外就是孩子的學習目的不明確,不知道為什麼學習,將來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由於許多家庭給孩子提供了過於富足的物質條件,孩子在家裏從不做家務,從不擔心經濟上的困難,孩子當然沒有要通過學習而改變現狀的願望——現在家裏的錢好像都花不完,為什麼要學習?而那些家庭生活條件艱苦的孩子,反而學習目的很明確。

有些孩子則是由於生病或某種原因在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受到了家長周到的照顧,再去學校的時候學業有些跟不上,又不願意付出艱苦的努力,更願意在家什麼事也不做。家長一方麵給孩子提供安樂窩,一方麵在精神上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而學習生活又是那麼單調乏味,孩子當然不會選擇學習了。

孩子和家長的衝突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家長的鼓勵、欣賞和引導會讓一個普通的孩子變得優秀,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心。但如果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采取挑剔、諷刺、嘲笑的態度,對孩子的行為不信任,過分要求孩子不平等地尊重家長,孩子就會用不學習來對抗。所以,傳統的教育方法要根據孩子心理的變化而改變。

孩子不願意上學,家長先不要著急,首先要分析原因,調整教育方法,多多理解孩子,多與孩子溝通。

王偉家麵積不大,爸爸就在他的床邊放置了一張小桌子,在桌子的左上角安裝了一盞燈。每天晚上,全家人吃過晚飯,就會各自幹自己的事情:爸爸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讀報;媽媽輕輕地做家務;王偉也就會自動走到他自己的書桌前做功課。

適當的時機,爸爸媽媽會走到王偉麵前,對他說:“我知道你一定會把功課做好的。你真乖,不用爸媽擔心。”在父母默默的鼓勵和支持下,王偉養成了自主學習的態度。

當孩子討厭上學念書時,家長應先檢討一下自身,是不是特別容易生氣,而且喜歡體罰孩子?在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也從不稱讚他呢?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總是要求他考試得第一名或者滿分,因此把孩子平時的時間排得滿滿的,給孩子許多補充練習,讓孩子叫苦連天。孩子的學校作業已經不少了,還要做家長布置的作業。

除此以外,像父母不和、家庭生活不協調、雙親外出工作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使他無心念書。

因此,作為家長,必須注意孩子身心成長的特點,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以下為家長提供一些幫助孩子喜歡學習的基本方法:

遇到孩子不喜歡學習,家長不宜操之過急,家長應了解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孩子共同設計一個可行的學習目標,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同時,家長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家長的心情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情緒,因此,在幫助孩子學習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這種情緒會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能力不及的時候,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否則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感。

家長應給孩子恰當的關懷和鼓勵,應為孩子提供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環境,並適時地關愛、鼓勵孩子,讓孩子養成自主自覺的學習態度。

父母必讀

※ 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家長必須了解,孩子心情愉快時會比較喜歡學習,學得更好更起勁。

※ 用遊戲性的語言對孩子提出要求。許多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不注意方式,以為隻要孩子明白大人的意思就行了。其實,家長對孩子用遊戲性或音樂性的語言說話,是很有鼓勵作用的。

※ 幫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家長要指出孩子的優點,讓他知道自己的潛能,對自己充滿自信心。

※ 用努力而不是用分數去評價孩子。家長不應過分重視孩子的功課、成績,而要看孩子的整體表現。如果孩子盡了力,也得不到好成績,家長應表示理解,不要讓他有過分的壓力。

細節12放棄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

王烈的媽媽擔心地對朋友說:“我兒子11歲了,這個學期轉了兩個學校。第一個學校他隻去了半天,就不去了。他覺得讀書沒意思,怎麼說他就是不去。第二個學校他也不好好上,晚上常在外過夜,不知他在哪兒。我和他爸爸把他鎖在家,但我們不注意時,他就偷偷溜了。他提出要到哪個學校去讀書,我們都給他聯係;但是讀書的時間都不長,去兩天就不去了。這孩子這麼沒有責任心,我現在不知怎麼辦才好。”

許多父母把無限的愛都傾注到了孩子身上,對孩子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孩子的衣服從來就沒有自己洗過,吃完飯就把飯碗推到一邊,玩過的玩具隨手就扔,被子要讓媽媽代疊,洗腳要讓媽媽打好溫水,寫作業要讓媽媽給念題目,上學時書包也要讓媽媽給背……孩子們就這樣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尊處優的生活,本來是應該他們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長代勞了,應該自己負的責任全都由家長承擔了,難怪孩子們隻懂得索取而不懂得付出,普遍缺乏責任感了!

因此,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首先就要求家長放棄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讓孩子去為自己多承擔一些責任,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間要自己打掃,穿髒了的襪子自己去洗幹淨,起床後要自己整理床鋪,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顧自己,家庭作業要自己獨立完成,自己說過的話不能食言,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必須有始有終。

提高孩子對責任的認識。他們之所以沒有責任感,首先是對責任認識不足。我們有必要把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如學習、做家務的目的告訴他們,使其認識到活動的意義。如生存、自我實現、報效祖國等,以端正態度。同時,要逐步培養並不斷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我們可以經常和他們交談、討論一些典型的範例、故事,使他們懂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不但享受著別人創造的精神與物質財富,而且他們還肩負著為社會創造精神和物質財富的責任。一個不盡社會責任的人,是一個對人類無益的人。要聯係實際,向他們講哪些是他們對家庭、學校、社會應盡的責任,怎樣才能履行這些責任。

我們很多父母因為愛孩子,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目的不在於減輕家務負擔,而是從小讓孩子知道,他屬於這個家庭,自己對其他人負有責任,他不能無償地接受別人的勞動。孩子應該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像打掃房間衛生、洗衣服、洗碗及澆花等。否則他沒有參與感,沒有屬於這個集體的意願。“好好學習,不用幹活”是絕對錯誤的想法。

小傑的爺爺發現已經上二年級的孫子平時對什麼都不上心,沒有一點責任感,心裏暗暗著急。一天,他在街上看見有人在賣寵物狗,頓時有了主意。於是掏錢買了兩隻剛出生不久的小狗帶回了家。小狗十分可愛,小傑一眼就喜歡上了。於是,爺爺和小傑約定了比賽規則,每人負責養一隻。爺爺想借養寵物培養小傑的責任感。

爺孫倆開始了比賽,看誰養的小狗最健康最活潑。

為此,爺爺還特意召開了家庭會議,不僅在會上教給了孫子養小狗的要點,還向所有家庭成員提出要求,不準其他人在暗中為小孫子提供幫助。

小傑為了要贏爺爺,也非常用心,在給小狗喂食、洗澡、清理糞便的過程中,漸漸由原來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非常有責任感的好孩子。尤其是剛開始為小狗洗澡時,小傑經常被不停掙紮的小狗弄得滿身是水,但是小傑為了在比賽中取勝,顯示出了從未有過的耐心。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現在小傑給小狗洗澡時,小狗已經變得很溫順了。

這一點令爺爺特別欣慰。

不過,爺爺雖然明著不幫小傑,也要求家人不準幫助,但是他在暗中卻給小傑幫了不少忙,因為他知道如果小傑養的小狗不如爺爺養的健康活潑,恐怕會打消小傑的積極性。

通過養寵物狗,小傑已經成了一個責任感很強的孩子了。

父母必讀

※ 作為家庭中的一名成員,孩子既應該享受權利,也應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崗位,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父母可通過鼓勵、期望、獎懲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職責,培養責任心。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的責任感難以確立,將來走上社會也難以向社會責任感過渡。

※ 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應該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讓孩子在家庭崗位上感受責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塊手帕都應給予表揚鼓勵,失責時應給予批評和懲罰。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狹小世界,強化對他人和周圍環境的責任感。

※ 責任感的培養要通過孩子自身的實踐體驗,家長越俎代庖是無濟於事的。有的家長代孩子整理書包,幫助孩子檢查作業,這是責任感的“錯位”和“越位”。讓孩子自己承擔失責的後果,孩子才能懂得上學讀書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對家庭和社會的一種責任。

※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家長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如何,對孩子來說是一麵鏡子,父母的責任感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責任感。一個對家庭、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細節13替孩子做一切事,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今天是多多6歲的生日,媽媽準備為女兒做一些她愛吃的菜,忙得不亦樂乎:這份菜要出鍋,那份菜還沒準備好。這時,站在一旁的多多順手拿起一根黃瓜扔到水池裏。

“媽媽,媽媽,我幫你洗黃瓜了!”多多興奮地說,並且把手伸到水裏去撈那根黃瓜。媽媽見狀,急忙把多多推到一旁,責怪說:“哎喲,小寶貝,水太涼了,你可不能洗。再說了,你那麼小,還不會洗呢。好了,你就在一旁站著玩,看著媽媽做就行了,聽話啊。”多多撅著嘴,一聲不吭地站在那裏……

美國哈佛大學曆時40餘年研究,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這個問題的研究起始於當時要弄清青少年犯罪的問題。研究人員在波士頓市舊市區內研究456名青年的生活。當他們到了中年,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智力、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是隻參與過簡單的家務勞動的人,都比那些小時候從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愉快。

參加這項研究的精神病學家韋朗特認為:解釋這些並不困難,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獲得了才幹,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研究表明,孩子們童年時的活動與成年後的情況有著驚人的關係。

劉柳和美國丈夫帶著孩子回國,準備在父母身邊發展。讓劉柳沒想到的是,丈夫和媽媽之間為了教育孩子,卻發生了意見。

劉柳有兩個孩子,一個7歲,是男孩,另一個是5歲的女孩。外婆很疼愛他們,他們想要買什麼外婆就給他們買什麼,想要玩什麼外婆就陪他們一起玩。

然而,劉柳的洋丈夫卻不領情,他認為孩子不能這麼寵著,不能讓他們單純地認為人的生活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隻有工作、付出才能得到。

媽媽認為女婿說的有道理,不過,她按照中國傳統的思想,覺得完全不需要讓這麼小的孩子就了解什麼生活,長大了,他們自然就懂了。

洋女婿給孩子們設定起了家務計劃:本周家務如下,請兩個孩子進行認領:每天早上掃地、拖地板;每天晚餐為大家擺碗筷;隔兩天澆花;每天喂魚;每天收拾玩具……

在這份家務計劃裏,還包括為外祖父拿眼鏡,幫外祖母擇菜、洗菜,甚至還有為爸爸擦皮鞋和為媽媽的大衣作除塵清理,其中還有付費勞動。

劉柳的媽媽一看,心疼得不行:“怎麼能這樣對待孩子呢,他們還這麼小。我們隨手就做了,孩子們做不了。”

洋女婿不樂意了:“他們也是家庭裏的一分子,他們應該分擔家務,這是他們的責任。”

劉柳的媽媽認為孩子沒有能力做這些家務活,還是不同意,但劉柳站在丈夫這邊,家務計劃還是呈現在了兩個孩子麵前。沒想到,兩個孩子竟然對這個計劃挺感興趣,大的孩子不但認領了掃地、拖地板、喂魚的家務勞動,還搶著認領了兩樣可以掙到錢的勞動。小的孩子不太明白經濟效益這回事,收拾玩具、擺碗筷就成了她的家務勞動。

看著兩個孩子每天做這麼多事情,劉柳的媽媽就事先幫孩子們幹完他們的家務,讓他們無事可做。剛開始的時候,兩個孩子還一個勁兒地反對,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見輕鬆下來,不用做這麼多事,也就慢慢地接受了這個現實。

這樣的日子本來相安無事了,不過有一天,劉柳的媽媽正在幫外孫拖地板時,女婿回來了。看到嶽母正在幹孩子分的家務,女婿趕緊給妻子打電話,劉柳也馬上從單位請假趕了回來。這就讓劉柳的媽媽不明白了,隻是做些家務活,為什麼女兒女婿如臨大敵一般。

劉柳說:“他們既然認領了家務工作,就應該負起責任,如果您替他們,就等於讓他們養成凡事推脫、不負責任的習慣。”

劉柳的媽媽不同意,還是認為他們長大後就什麼都會懂得了。

女婿見這樣爭下去解決不了問題,便拉走了劉柳,後來兩人決定,如果劉柳的媽媽再這樣幹擾他們教育孩子,他們就將回美國。

從那以後,劉柳的媽媽很生洋女婿的氣,很長時間裏都不願理他。到後來,劉柳的媽媽發現,孩子們做起事來還真是有板有眼,看來,女兒女婿的這套家務計劃還是挺有道理的。

孩子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所以告訴孩子他們在家庭中應該負起的責任是很重要的。孩子們需要知道這個家庭裏的有些事是他們可以做的,參與做家務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體驗自己是家庭中一員的感覺。

美國有一個專業的表格,表格裏寫明了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務勞動。

2~3歲: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澆花,刷牙,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更好地使用馬桶,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飯後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裏,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幹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裏。

4~5歲:自己使用廁所,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到信箱裏取回信件,幫忙擦桌子,自己鋪床,準備餐桌,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幹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櫃,把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裏,自己會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自己使用廁所,洗手,刷牙,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到信箱裏取回信件,幫忙擦桌子,鋪床,換床單,準備餐桌,飯後把髒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幹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櫃(會正確整齊地疊不同的衣服),把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裏,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種第二天上學要用的東西),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並放回原處)。

6~7歲:自己使用廁所,洗手,刷牙,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到信箱裏取回信件,幫忙擦桌子,鋪床,換床單,準備餐桌,飯後把髒餐具放回廚房,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東西,收拾房間。

7~12歲:照顧寵物,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幹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在美國,各家定時把垃圾箱放到街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換燈泡,換吸塵器裏的垃圾袋,擦室內門及低處窗戶的玻璃(裏外兩麵),清理冰箱,清理爐台和烤箱,做飯,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服,晾衣服,疊衣服以及放回衣櫃),修整草坪。

據美國權威人士研究,那些童年勞動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後交遊廣闊的可能性比童年勞動少的人高出10倍,獲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易失業的可能性要小15倍。那些童年時很少勞動的人,犯罪被捕的可能性較高,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比經常勞動的孩子大10倍。專家們普遍認為,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父母必讀

※ 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在家庭中給孩子布置一些適當的任務,如:澆花、打掃衛生、洗洗自己的襪子等,看看孩子能不能獨立完成。

※ 當孩子認真完成了家長交付的事,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