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1 / 3)

第二章 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學會自我管理,是對生存和發展持有的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就等於掌握了開啟通向世界大門的金鑰匙。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後天的培養和鍛煉,父母要從孩子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給孩子鍛煉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

細節14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豆豆一向沒有時間觀念,這不,上學路上,豆豆東瞧瞧,西逛逛,15分鍾的路,走了半小時。聽到學校的上課鈴聲驟然響起,他才慌慌張張地向學校大門奔去。

上課抄寫生字,豆豆的眼睛盯著本,就是不寫字,那支筆在他手裏轉來轉去,半天了他一個字都沒寫。

放學回到家寫作業,豆豆剛寫幾個字,又去冰箱取飲料,喝完飲料又想看電視,20分鍾過去了,作業本上還是那幾個字。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總統,他的成功就得益於從小養成的依據時間規律生活的良好習慣。小時候,羅斯福的母親為他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上午7點起床,8點早餐,跟家庭教師學習2~3個小時後休息,13點吃午飯,午飯後再學習到16點。

我們知道,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裏,一個人的精力狀況是不一樣的。美國伊利諾大學的一位醫學博士發現:人在上午10~11點注意力和記憶力最好,在下午15~16點創造力最旺盛。小羅斯福的學習恰恰被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這段時間裏。在母親的合理安排、嚴格要求下,羅斯福從小就養成了依據時間規律生活的習慣,這對他責任感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現在有相當多的父母認為:孩子這麼小,不必為他安排嚴格的作息時間。其實不然。沒有規律的生活,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而且可能養成孩子懶惰、拖遝的毛病。在幼兒園裏,一位母親走上前來,皺著眉頭對幼教老師說:“我的女兒做什麼事情都特別磨蹭,做遊戲、穿衣服、吃飯等活動都比同齡的孩子慢很多,效率特別差,怎麼跟她講道理她都聽不進去,隻有跟她嚷嚷的時候,她才能快一點點,但下一次還是那樣。”

正說著,她對一個正在旁邊玩的女孩子喊道:“寶貝兒,到媽媽這邊來。”女孩子聽見後便輕輕地挨到她們近前,她長得很文靜。母親說:“來,告訴老師,你叫什麼?”隻聽見孩子細小的聲音說:“曼曼。”母親接著說道:“我真懷疑是因為我給她起錯了名字。”

許多父母都有著與這位母親同樣的苦惱: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時間,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麵的事情,顯得極為磨蹭。

人應當有效率地生活,不虛度一生,因為時光不等人。時間既是金錢也是生命,荒廢時間無疑是對自己對他人的生命極不負責的表現。時間就是測量孩子責任感成長的刻度尺,通過對時間觀念的認識,可以培養出孩子對學習目的和人生目標的責任感。

讀一年級時,小強總是會忽略時間的早晚,上學經常遲到。

現在小強已是四年級的小學生,每天放學回來,他都是在吃飯前把作業做好,晚飯後7點左右下樓和朋友玩,7點半上樓洗漱上床看書,8點半熄燈休息,如果是周末,在樓下玩的時間就可以延長到8點。為了培養這樣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父母也曾經為他費了一些功夫。

最初製訂這個作息計劃時,家長疏忽了周末的因素,籠統地要求7點半上樓。第一周的幾天內,在父母的提醒下,小強都能較好地遵守。周五這晚,小強又下樓玩去了,到了7點半,他沒有上樓。媽媽並沒有喊他,想看他玩到什麼時間會想起回來。

8點半的時候,小強回家了,一副玩得很興奮的樣子。媽媽開門見山地問他:“幾點了?”他說:“媽媽,我知道晚了,可我想著是星期五,明天不上學,可以多玩一會兒吧。”

看來對這件事還沒有引起小強足夠的重視,媽媽並不是在意他多玩了一個小時,而是必須要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定好的製度和計劃一定要嚴格遵守。於是就對兒子說:“關鍵不在於你多玩多長時間,而是在於你沒有按照平時製定的作息時間來執行,我們規定是玩到7點半,並沒有把周末單列出來,而且7點半的時候你也沒有通知我,就玩到了8點半才回來,這是不對的。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按照作息計劃,準時回來,回來之後你有什麼想法可以跟我商量,我同意了之後你可以再下樓繼續玩,過後我們也可以把這個作息計劃再作補充和修改。雖然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從許多這樣簡單細小的事情中養成的,如果你在平時的生活中散漫拖遝,那就更不能保證在學習中會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一種行為習慣是貫穿於一個人的生活和學習各方麵的。”

小強是個責任感很強的孩子,立刻認同了媽媽的說法,並且母子倆馬上就把這個規定作了補充,周五、周六晚飯後在樓下玩的時間可以延長半個小時到8點。從那時到現在的幾年中,小強一直非常自覺自願地遵守這個作息時間,並且逐漸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時間觀念非常強,上學從來不遲到,作業在第一時間做好,做事情都是幹脆利落,不拖泥帶水。

父母必讀■

※ 不妨做一個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把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以保證他們能在精力最旺盛的時間裏學習,在緊張的學習之後得到輕鬆、愉快的休息。

※ 爸媽每天提示孩子睡覺的時間,早睡早起才不會遲到哦!

※ 教育孩子在睡覺前,把襪子放到鞋子旁,外衣放在褲子上,內衣放在最上麵。這樣,早晨起床,先穿內衣,再穿外衣,然後穿褲子、穿襪、穿鞋。這樣有次序地放鞋、襪、褲、衣,大大節省了時間,上學再也不遲到啦!

※ 孩子走在路上時,要馬上教育孩子走馬路內側,防止被逆行的人和路邊的車撞到。

※ 教育孩子寫作業時注意力集中,不溜號。

※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點一滴養成的,從日常不起眼的小事抓起,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於孩子品格的塑造。

細節 15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

早上7點,媽媽著急地叫道:“文文,快起床,媽媽要上班了,早餐放在桌子上,吃完了把杯子洗一下。走之前,把書包檢查一下,別又忘了帶東西,走時把門鎖好!文文,聽見沒有啊?”

文文懶洋洋地說:“哎呀,知道了!”他慢慢地爬起來,穿好衣服。一看表,快遲到了,哎,書包哪去了?東翻西找一通後終於找到書包了,文文拎起書包,開門就跑。

一進教室,上課鈴就響了,老師走了進來,這節是數學課。文文開始找書:“我的數學書哪去了?”他翻了半天,也沒找到,原來自己忘帶數學書了!

於茉茉現在是一所名校的在讀研究生,她責任心強,做事細心,得到導師很高的評價。於茉茉讀小學的時候也常忘這忘那的。上小學三年級時,一次她忘記帶語文作業本,趕緊打電話回家求爸爸幫她送過去。沒想到,爸爸在電話裏很幹脆地說:“沒帶作業本是你自己犯的錯誤,爸爸沒有時間給你送過去,你自己要承擔後果。”然後,電話就被“啪”地掛掉了。

爸爸那邊電話一掛,當時於茉茉的眼淚就流出來了,那一瞬讓她十幾年後仍然記憶深刻。

爸爸掛電話的動作是威嚴的。於茉茉被語文老師批評了一頓,並被罰抄寫兩遍課文。下午,於茉茉回到家裏,一開門,看見爸爸正坐在客廳裏看報紙,於茉茉明白了,爸爸並不是沒有時間給她送作業本。

這時,爸爸抬起頭來問她:“今天有沒有被老師處罰?”於茉茉點點頭。爸爸說話了:“爸爸教你一個方法,保證你往後絕對不會因為這種事被老師處罰。”爸爸這麼一講,於茉茉的眼睛就亮了:“什麼方法,爸爸,趕快告訴我。”爸爸說:“隻要你每天睡覺以前,寫好一個備忘本,把明天要上的課本放進來,放進一本,做個記號;要完成的作業也一樣。備忘本上都做上記號了,表示你的東西都放好了,這樣就不會被責罰了。”爸爸就用這種方法訓練了於茉茉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孩子的管理能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能力都是日積月累的,絕對不是瞬間能夠形成的。

如果你是公司的老總,看到一個名牌大學出來的高材生桌子上的東西亂七八糟,你大概不會重用他。

因為一個人連生活都管不好,是無法管好公司的。從一個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和處事方法。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有條不紊,他思考問題、麵對事務就能有條不紊;相反,如果一個人生活亂七八糟,他做事也好不到哪裏去。

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學會自我管理,建立好整個生活規範,這樣,孩子長大後做起事來才會讓人放心,對人也會非常恭謙,自然能贏得很多領導者對他的喜愛,自然能得到上司的提拔。

所以在孩子讀小學時,家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他做人做事的根基打牢。隻花三五年的時間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可以讓你的孩子一生受益。

孩子尚處於成長之中,他對一些事情表現出沒有責任感也是正常的,因為他許多時候的確不太清楚這樣會有對他什麼不好的影響,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品嚐一下辦事情不負責任的苦果。孩子如果一而再地受到自己造成的後果的懲罰,他自然就會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再馬馬虎虎、草率了事了。

父母必讀

※ 孩子忘了帶課本或作業本,當他打電話央求父母給他送去,家長不妨拒絕孩子的要求,盡管讓他去挨老師的批評好了,孩子嚐到了苦頭之後就會多長點記性。

※ 孩子平時喜歡亂拿亂放東西,提醒他多次也不起作用,當孩子急需找某件東西時,家長不要顧忌影響孩子的作業而幫他找,盡管讓他費時費力地去找好了,反正作業總歸是要完成的,他耽誤的時間越長他就隻能休息得越晚,給他留下的印象也就會越深刻。

※ 讓孩子長記性的同時,也要教孩子改正的技巧和方法,比如記事本、列條目等。

細節16不要讓孩子成為“小馬虎”

成康讀小學二年級了,平日成績挺好的,爸爸媽媽給他出的題他都能做出來,而且又快又好,常把爸爸媽媽樂得合不攏嘴。可每次考試,他都隻能考六七十分。

爸爸媽媽開始覺得挺奇怪的,後來檢查他的試卷,才發現好多題不是他做不出來,而是他太馬虎了,不是小數點點錯了位置,就是少寫了一個數字,更離譜的,竟然還漏掉題沒做。

爸爸媽媽為此費了不少心思,又是叮囑,又是引導,可一到了考試的時候,他馬虎粗心的毛病仍然照犯。每次考完試,他都信心滿滿地說考得挺好,題全都會做,可卷子一發下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不是這兒漏了一個數,就是那兒少做了一道題。拿落下忘做的題問他,他又都會。平時做作業有爸媽看著還好,就是考試時總是馬虎。

孩子馬虎、粗心的毛病,多半是因為家長不重視,認為這隻是小毛病,沒能在小時候給兒童養成細心認真的好習慣。

粗心的毛病容易給人帶來麻煩,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升學考試,還有可能給家裏的生活帶來不幸,給社會帶來災難。例如,在精密的航天設計、裝配過程中,如果因為馬虎而看錯了小數點兒,或者粗心大意裝錯了零件,由此而造成的損失和災難將是難以估計的。因此,“小馬虎”從表麵上看似乎不是什麼大毛病,但若不及時糾正,卻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引起馬虎的原因,多與家長和兒童兩方麵有關係。在家長方麵,如果在兒童幼年時期沒有對他們進行係統的訓練,或是常讓孩子一心二用,邊看電視邊寫作業,或是讓孩子在一個嘈雜混亂的環境裏學習,都有可能養成兒童粗心馬虎的毛病。在兒童方麵,表現為缺乏責任心,對考試不夠重視,稀裏糊塗粗心大意。所以,建議父母們細心觀察,先找出孩子馬虎粗心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要孩子克服馬虎的毛病,需要家長、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是才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他們還不能完全適應新的校園生活,對大量的課程和考試還都很陌生,還沒有養成應對考試的良好習慣,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多加引導。

有的家長,不管孩子是不是正在學習,都把電視機開著,或者自己打牌搓麻將,這些做法都會造成對兒童的幹擾,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去學習,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了一心二用的壞習慣。有的兒童放學回家以後,總是先打開電視,然後邊看邊寫作業,或者耳朵上戴著耳機,一邊搖頭晃腦地唱著歌兒,一邊做習題。試想,這樣怎麼能聚精會神呢?不馬虎才怪!

有的父母對自身要求不是很嚴格,這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好。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雜亂無章的家庭中,什麼東西都可以亂放,沒有穩定的作息習慣,就會使孩子養成粗心、馬虎、無序的生活習慣。

這樣的現象是沒有責任感的一種表現,責任感是任何人要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敷衍了事,草草出兵,草草收兵,必然做不好。有了責任感以後,才會謹慎從事,細致認真,不敢有半點兒馬虎。要培養兒童的責任感,光靠說教不行,要靠平日裏的習慣培養。

小虎這次語文考試得了96分,是全班第一名,聽著老師的誇獎,看著同學們羨慕的眼神,小虎別提心中多高興了,她心想,這下媽媽要好好獎勵我了,我要讓媽媽星期天陪我去動物園。

回到家裏,小虎就大聲叫在廚房裏做飯的媽媽:“媽媽,媽媽,我語文考試考了第一名。”

媽媽一聽,也高興了,走出廚房:“喲,小虎真聰明,媽媽要好好獎勵你!”

小虎得意地把手中的試卷遞給媽媽,指著老師批改的鮮豔的分數說:“老師說了,我考的不但是全班第一,還是全年級第一!”

媽媽把試卷接過來,先微笑著看了看分數,再看老師打叉的部分,她指著題問小虎:“你怎麼把食指寫成了十指啊?”

小虎毫不在乎地說:“不就錯了一個字嗎?老師扣了我兩分。”

媽媽看著小虎,嚴肅地說:“小虎,這不是一個字的問題。你想想,媽媽是醫生,如果病人的食指要動手術割掉,媽媽寫成‘十指要動手術割掉’,那病人就10個手指頭全沒有了!”

小虎一聽,想到媽媽的比方,高興勁兒全沒了,她意識到雖然隻是錯了一個字,也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後果。

以後,小虎再也不像這樣馬虎了,她做完作業,總是認認真真地再檢查一遍,小馬虎的毛病,再也沒有犯過了。

如果小虎的媽媽光顧著沉浸在女兒考了全年級第一的喜悅裏,對女兒粗心的小毛病不加以教導而是忽略過去,小虎是不會像現在這樣,徹底改掉馬虎粗心的毛病的。

父母要抓住一點一滴的孩子可能馬虎的小事情加以引導和教育,讓孩子知道粗心大意可能會引發的後果。孩子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自然會慢慢改掉這種不良的習慣。

父母必讀

※ 父母可以給孩子派一樣勞動,讓他負責掃地或洗碗,這就是他的責任,幹好了要給以鼓勵或獎勵,幹不好家長不能客氣,應要求他重來一遍,直至幹好為止。總之,就是讓他對自己的一攤子事兒負起責任來。這樣,就會逐漸地培養起他的責任心,在遇事時不至於敷衍了事。

※ 許多生活習慣都是長期培養起來的。家長們應在家庭中創造一種有序的生活,做什麼事情都要盡量有規律,不要打破“陳規”,家裏的擺放要整齊,有固定的地點。在生活上養成了謹慎的習慣後,在學習上也會逐漸細心起來。

※ 培養兒童集中精力的好習慣。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一心二用。

※ 引起兒童對考試的重視。雖然我們曾多次呼籲家長和老師不要過分看重分數,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的考試壓力,但這並不意味著讓孩子輕視考試,對考試漫不經心。考試畢竟是檢驗孩子學習狀況的一種手段,應該讓孩子重視起來。

※ 性格外向的孩子更易患馬虎大意的毛病,所以,更需要家長在性格上多加培養,引導他們遇事認真、謹慎。

細節17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晟成正在院子裏開心地玩,他一會兒擺動著胳膊,做出飛機飛翔的樣子;一會兒把玩具堆成一座小山;一會兒學青蛙的樣子跳來跳去……就在他學飛機做一個“俯衝”動作時,他被旁邊一把椅子絆了一下,摔倒了。晟成大聲哭了起來。

這時,媽媽聽到哭聲,匆匆從廚房裏跑出來,看看倒在一邊的椅子和放聲大哭的晟成,她過來一邊抱起孩子,一邊說:“晟成不哭,晟成乖,椅子壞,椅子絆了晟成,媽媽打椅子。”然後把椅子重重拍了兩下,晟成止住了哭聲,也跑過去打“壞椅子”。

一位美國媽媽在客廳裏看書,她5歲的孩子湯姆在客廳走動,不小心被茶幾碰倒,頓時大哭起來。那位美國媽媽聽到兒子的哭聲,就過來把他扶起,既沒有安慰兒子,也沒有拍打茶幾,而是鄭重其事地說:兒子,你再重新走一遍!於是湯姆又走了一遍。結果這次沒有碰到茶幾。

美國媽媽蹲下身子,這樣教育兒子說:湯姆,走路會碰到茶幾,一般有3種情況,一是因為走得太快,二是走路的時候沒有看到前麵有什麼東西,三是走路的時候腦子裏在想著別的東西。你剛才被茶幾碰倒,想一想是哪一種情況呢?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給他安排著一切:督促他學習、督促他練琴、督促他畫畫……就這樣,我們一次一次地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在孩子的眼裏,就形成了這樣的看法:所有的人都該為我著想,所有的責任都該由別人承擔。

孩子長大以後,突然有一天,所有的人又異口同聲地對孩子說:“要有責任感,要對自己的事負責任!”

孩子怎麼可能突然就能負起責任呢?

晟成母親的教子行為,在中國家庭看來,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似乎,從我們媽媽的媽媽開始,每當幼小的孩子與周圍的世界發生矛盾時,媽媽們就是這樣處理的。在這種幾乎不講道理的嗬護下,孩子接受了最初的責任教育。

實際上,我們大家都知道,錯誤並不在那把椅子,是他自己的原因。而晟成媽媽的表現好像也沒錯,因為媽媽們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覺得隻要他不哭就好,她是想安慰兒子,讓孩子不再哭泣。於是,她錯過了最初的,也是最合適教育孩子責任感的時機。

這位兒子會從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訓”嗎?我想是不會的,他已經在媽媽的教導下,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給了椅子,他自己沒有錯。這樣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很容易想到推脫責任,不能自我反省。當他以後被人生路上的一些“絆腳石”絆倒的時候,他也會養成找各種客觀理由不願意自責自省的壞習慣。

我們應當讓孩子知道,如果是他做錯了事,責任就應當由他自己來負,隻有這樣,他以後才會慢慢懂得,在他與這個世界發生關係時,他應負的責任是什麼。

從認知的角度來說,這個轉折需要一個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到某個階段,意識到該他自己負責任了,就急於求成,說破了嘴,費盡了神,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滿不在乎,因為孩子不負責任的習慣已經被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