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自信成就孩子美麗人生(1 / 3)

總論 自信成就孩子美麗人生

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肯定會遭遇驚濤駭浪的洗禮,如果不滿懷自信,又怎能乘風破浪?人生不會總是暢通無阻,肯定會遇到重重障礙,如果不滿懷自信,又怎能一躍而過?人生不會總是唯我獨勝,肯定會有水平相當的對手,如果不滿懷自信,又怎能超越對手?

自信心是成功人生的太陽

自信心是成功人生的太陽,任何一個人缺少了它,就隻能在漫漫長夜中消沉徘徊。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個人是否有成就,隻有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兩個條件。”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無論是在學習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有著基石般的支持作用。

一位學者說過:自信是能力的催化劑,信心能把人的一切潛能調動起來,並將身體各部分的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這種調動和調整如果不斷發揮,它將能鞏固成為人的一種本性,從而使人終生受益。許多成功者身上,都有這種自信的力量。他們在自信力的推動下,總是向自己不斷提出更高要求,直至取得成功。

比爾·蓋茨是位世界所熟知的人物,小蓋茨在11歲時候上的是公理會的教會學校。一次,西雅圖大學社區公理會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師戴爾·泰勒,向蓋茨所在的班級宣布:“誰要是背誦出《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全部內容,我就邀請他到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會。”

“太空針”高塔高153.3米,高塔餐廳中可以遇到所有西雅圖的頭麵人物,該餐廳是整個西雅圖最高級、最體麵的地方。

不過,“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要獲得與泰勒牧師在這家餐廳共進晚餐的機會絕非易事。戴爾·泰勒在幾十年教書生涯中形成了一個慣例:每年都要求他的學生背誦這幾個章節。這幾個章節不僅篇幅很長,連貫性不強,還很拗口。據牧師說,他至今還沒有遇見一個學生能夠一字不漏地完整地背下來。盡管蓋茨對宗教之類的《聖經》並不太感興趣,但也讀過一些。但是他卻信心十足、抑揚頓挫地背了起來:

“……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麵前來,他就開始教導他們,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饑渴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恤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心蒙憐恤。清新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泰勒後來回憶說:“我無法想象他竟有如此高的天賦……他喜歡接受挑戰。盡管‘太空針’高塔的聚會極富誘惑力,但是大多接受挑戰的孩子並沒有為此做出艱辛努力,隻有比爾·蓋茨做到了。”

牧師隨後就這段文字向小蓋茨提了幾個問題,都得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回答。牧師當時不禁問小蓋茨是怎麼背下這麼長的文字的。

小蓋茨不假思索地回答:“隻要我竭盡全力,我就能做成任何我願意做的事情!”

是狂妄還是自信,以後的事實給了明確的回答。小蓋茨第一次居高臨下地俯視著西雅圖充滿神秘的夜景時,對未來不禁充滿了自信的憧憬,心潮澎湃。20年後,小蓋茨成為全球首富。

一個人的成長路線如果是沿著這樣的積極上升式行進,可以想象其積累效果是十分可觀的。在許多偉人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這種自信心的驅動下,他們敢於對自己提出高要求,並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勵自己不斷努力,獲得最終的成功。

在其他偉人、名人身上同樣可以看到自信的催化作用。

有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帶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小男孩卻掙脫媽媽的手,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也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隻是眼睛裏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便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盡管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髒兮兮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後嚐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憑借著堅定的自信心,終於“一鼓作氣”,問鼎白宮,宣布了親自起草的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文獻——《解放黑奴宣言》草案(即後來的《解放黑奴宣言》),攀上光輝的頂點。

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革命導師馬克思高度地評價林肯說,他是一個“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不會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撓地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而從不輕舉妄動,他穩步向前,而從不倒退……總之,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美國前總統小布什一直視林肯為事業成功的自信心偶像,並把他的肖像畫掛在自己的橢圓形辦公室內。小布什說:“我認為他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

在我們周圍的優秀人才身上,自信也不斷放射出光彩。

在2005年12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稱,在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中,大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0%,大學生有心理障礙者占16.0%~25.4%,且有上升趨勢。中小學生精神障礙突出表現為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麵的問題。在大學生中心理障礙以焦慮、恐懼、神經衰弱、強迫症和抑鬱情緒為主。而這一切顯然與他們個人嚴重缺乏自信有關。

設想一下,那些缺乏自信患有心理障礙病的孩子將如何麵對未來,他們還有搏擊風雨的能力嗎?他們還有奪取成功的機會嗎?

現實是無情的,競爭也同樣是殘酷的。沒有了自信心,就像手持一支空槍走上戰場的士兵,膛內沒有具有威懾力及攻擊力的子彈,他隻能成為敵人嘲弄的對象和炫耀戰績的活靶子。

家長的態度是孩子心靈成長的導航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譏諷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愧疚,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讚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賞,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讚同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愛,友愛中成長的孩子學會關愛。”

可以說,孩子的成長就如這首小詩所說的那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周圍環境的影響。孩子早期大約有2/3的時間要在家庭中度過,而且完全依賴於成人,所以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父母、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左右著他一生成長的方向。

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總是受到父母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社會後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會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種表麵上的誇獎。過分賞識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愛的沼澤,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益。

因此,父母應該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建立起對未來的自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過失是在所難免的,家長有時可忽略不計,而他的點滴的自主探索都是極為可貴的進步,家長對此應該大加稱讚。懂得如何用欣賞、誇獎、鼓勵的不同方法去培養孩子的自信,是父母教育子女成長的最睿智的體現。

讓孩子從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心。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條件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心理產生過大的壓力。

在父母的心中,總有一個對孩子的期望目標。幫助孩子建立自己每一階段的適合的目標,是每一個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樣,孩子也需要通過順利地學會一件件事來獲得自信,品嚐成功的喜悅。

但這個目標開始不能定得太高,如果孩子實際能力不及,連連失敗,就容易使孩子產生失敗感,喪失信心。試想一個在遊戲中都做不好的孩子,是很難再保持濃厚的興趣和旺盛的鬥誌的,他的自信心會逐次減少削弱,並由此不願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越是做不好,就會越是不自信,形成惡性循環。家長應通過幫助孩子完成想要做的事來消除這種惡性循環。但也不能把目標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輕而易舉,就會變得輕率和驕傲。因此,家長應根據孩子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量身定做,確立一個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目標,從而在不斷的成功中培養孩子的自信。

另外,對於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關心。如對膽小怯懦的孩子,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與人交往,多帶孩子到左鄰右舍、親友同事家串門,讓孩子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在與同伴的玩耍、遊戲、交往中,感受到合作、友誼、成功的樂趣。還可引導孩子做對家庭、對別人有益的事,即使隻是讓孩子種種花草,買買東西。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大膽自信,讓孩子感到自己有用,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但有的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總是采用“揠苗助長”的教條主義教育方式,往往用“神童”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達不到標準就肆意訓斥。父母對孩子的失望經常表現在言談舉止中,這樣對孩子易造成消極的影響,孩子會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即使真的是個“神童”,其自信心也會因此而徹底坍塌。有的家長讓幼小的孩子學鋼琴,學二胡,學畫畫,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孩子童真的樂趣全被剝奪了,又怎能培養出“特長”。

還譬如有些父母往往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子女在學習、工作中是否比別人強。其實,這個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家長應該看的是孩子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是否獲得了經驗、能夠承擔責任、掌握知識和技能。

如果孩子的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可是這次教訓失利卻讓孩子和父母看到了薄弱環節在哪裏,不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嗎?父母的這種態度會傳遞和影響孩子,對孩子自信心的樹立將是何等的重要?

年輕的父母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自信、自強、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那麼,年輕的父母們就應該從自身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美國學者在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10條各國兒童對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最重要的要求:

1. 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

2. 對每個孩子要一視同仁。

3. 不能對孩子失信或撒謊,說話要算數。

4. 父母之間要謙讓,不要互相責難。

5. 父母對孩子要關心,關係要親密。

6. 孩子的小朋友來做客時要真心歡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