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對孩子不要忽冷忽熱,不要發脾氣。
8. 家裏要尊老愛幼,重大事項決定前要征求大夥兒意見,要有家庭民主。
9. 家裏搞文體活動,星期天至少玩半天。
10. 父母有缺點,孩子也可以批評。
實際上把上述10條做一個歸納,就是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明朗、輕鬆、和諧的成長天地,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態度——讓我們在自信中長大!
父母應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
有人把家庭比做人生之海中的一隻小船,孩子憑借父母之船遮風擋雨,劈波斬浪。父母兩人如能齊心協力,即使在滔天的波浪中也能維係小船的平衡,讓孩子感受到安全。要是父母離心離德,心不往一處想,勁不往一處使,那麼在風平浪靜中也可能船翻人亡,孩子同樣遭受滅頂之災,小船既可以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也可能成為孩子的毀滅之舟。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啟蒙老師,他們對孩子的影響,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經權威機構多年研究,父母對待孩子存在著以下幾種教養類型。
一、期待型
父母不顧子女的天賦,把自己的夙願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完全按照父母臆想的要求和標準去做,這樣的父母對子女往往期望值過高。倘若父母持有這種態度,而子女的能力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就容易使子女的意誌消沉、自卑、冷淡,沒有活力,缺乏自製力,個別嚴重的甚至造成親生父母殺死子女和親子弑母的慘劇。
二、溺愛型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主張、意見無條件接受,對子女過分溺愛,想盡一切辦法迎合子女的要求,即使子女做了壞事也為其申辯。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容易使子女的性格和情緒發展扭曲,這種孩子即使微小的要求未能得到滿足,或稍遇挫折,也會哭泣、叫喊、胡鬧甚至玩命!缺乏自我控製能力。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與周圍環境不協調,適應社會的能力極其脆弱,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缺乏忍耐力,追求某些強烈刺激,對人對己、對事對物缺乏責任心,經常期待他人的幫助。
在這種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孩子就像繞樹而生的藤蘿,一旦大樹倒地,藤蘿也就失去了附倚而永遠匍匐。
三、嚴厲型
父母對子女雖有疼愛,但常以嚴厲、頑固、強迫的態度去禁止、去命令、去訓導子女。嚴格控製孩子的一舉一動,要求他們絕對服從父母的意誌和願望,稍不如意,就對孩子進行變本加厲地嗬斥。倘若父母持有這種態度就容易激起子女對學業、各種訓練的反抗,產生厭學、無責任心、不合群等行為和現象,進而導致他們的非社會行為或反社會行為的產生,或隻是表麵上唯命是從,做得很好,實際上逃避現實,結果成了一個陽奉陰違的人。
四、幹涉型
幹涉型大致與期待型相同,為了能使孩子變得更好,便事無巨細地去照顧孩子,不吝唇舌地終日嘮嘮叨叨。在這種類型父母管教下的子女身心發育遲緩,情緒不穩定,遇到挫折容易失去控製,忍耐力差,總想推卸責任。因受大人過多照顧與保護,影響了和同齡孩子的接觸,因而成熟也較遲緩,依賴性強,易於冷淡、孤僻,對社會不適應,做事權宜敷衍,不善獨立思考,似乎沒有獨立的靈魂,缺乏遠大目標和理想。
五、矛盾型
父母當中的某一方,對於子女的同一行為,有時斥責、禁止,而有時卻寬恕、勉勵。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場合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前後矛盾,或者父母的態度不一致時,父親嚴厲,而母親卻要反對。或母親斥責孩子而父親卻充當港灣,使孩子陷入激烈的矛盾和混亂之中。
在這種養育態度下,子女行為沒有規律,情緒不穩定,經常處於緊張不安狀態。雖有時受到優待,但不知什麼時候又要被訓斥,受到訓斥也不知為什麼。
在這種分歧態度養育下的子女,被兩種權威、兩種命令和意圖夾持中間,往往處於無所適從的狀態,精神上極度不安。特別是父親嚴厲而母親過於保護時,孩子大多有激烈的反抗性,有時會出現反社會的傾向。此外,有的孩子想把攻擊性隱蔽起來,表麵上很老實,畏首畏尾,一旦假麵具被揭穿,就立刻變得殘忍冷酷。
在很多家庭裏,父親是支配者,母親是服從者,但少數家庭,母親是家庭權威,父親處於服從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子女會輕視父親,怨恨母親,或者男孩有女性傾向,而女孩會男性化,不為男性所喜歡。
六、民主型
父母之間感情和諧,家庭氣氛融洽,對子女溫暖、關愛,給孩子必要的幫助和鼓勵;能夠設法了解孩子,能和孩子經常溝通,感情和諧;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權益,給孩子適當的獨立和自由,鼓勵子女發表自己的見解,要子女學會怎樣解決自己的問題,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責任。總之就是“指導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縱,尊重而不溺愛,鼓勵而不慫恿”。
在民主型的家庭中,孩子會變得合作、友善、自控,有較好的適應能力,能最大限度地養成孩子的獨立性、積極性,促進首創精神和自信心的形成,孩子會更活躍、開朗而外向。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大有學問
自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是擔當獨立工作的心理基礎。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幼兒時期所培養起來的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深遠。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們首先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調整成人與孩子間的關係
孩子的自信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與家長、老師間的關係如何。
如果孩子感到父母、老師喜歡他、尊重他,對自己態度溫和,孩子就會活潑愉快,積極熱情,自信心強。相反,如果孩子頻頻受到老師、父母言語粗暴的訓斥,就變得態度冷漠,情緒低沉,對周圍的事物缺乏自信心,再也無意上進了。
為此,家長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是否有利於自信心的培養,著意為孩子創設一個培養自信心的良好環境。如在孩子遇到困難的問題時,多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你一定能行,你肯定會做得不錯的”。孩子的自我評價往往依賴於成人的評價,如果家長以肯定與堅信的態度對待孩子,這樣,“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的意識,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培育,孩子自然就會自信起來了。
二、樹立言傳身教的好樣板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隻有父母在困難麵前毫不畏懼,銳意進取,才能培養出自信、自尊的下一代,因為缺乏自信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自信力十足的子女的。父母能夠充滿希望地看待未來,充滿自信,孩子就會深受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典範。自卑是後天形成的一種情緒。如果父母遇事總是怯懦地說“我不行”,孩子不但會繼承父母的這種處事傳統,還會產生這樣的思想:“他們都不行,我就更不行了。”如果家中孩子總是麵對困難說“我不行”,家長應立刻查找原因,改變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不良形象。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麵前,家長更應具有堅定的自信心和樂觀開朗的性格,自強不息,辦事雷厲風行。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形象,創設良好的精神氛圍,這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重視與保護孩子的自尊
多讚許,少責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常常是自卑的,總是自我否定,缺乏自信,他們的心理脆弱,焦慮抑鬱,做事畏畏縮縮,害怕失敗,不願去嚐試、探索,甚至放棄成功的希望。認為自己是醜小鴨,沒人會愛他,沒人願理他,一些熱鬧的集體活動場麵,在他們的眼裏無異於一座刑場。
因此,父母要特別地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去諷刺和挖苦孩子;不拿自家孩子的不足來與別家孩子的優勢比高低;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建議;不濫施權威,在別人麵前懲罰孩子,給孩子留下增強自信心的空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允許孩子失誤犯錯,這是每一個做父母的所應擁有的最起碼的寬容。如果孩子稍有失誤,或孩子的成績不夠理想時,父母隻是一味地指責他無能。特別是孩子在幼時的整個成長經曆中,如果總遭到父母的責罵,就很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挫傷,逐漸地對自己的能力也產生了懷疑,從而戴上自卑的心理枷鎖。
少一些責罵,多一些寬容。當孩子遇到挫折或失敗時,他們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夠像知心朋友一樣關懷、鼓勵他們。這時的父母更應該和孩子共同麵對困難,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孩子說:“我相信你行”。
四、激勵孩子勇敢麵對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孩子每一次對困難的成功跨越,都是對自己的一次肯定,都會增加一分自信。克服困難就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
家長不能把子女當成溫室裏的花朵,要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做,引導孩子去闖,去勇敢迎接挑戰,這樣才能使孩子在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也鍛造了孩子的自信心。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包辦、代替,子女就失去了顯示自己才幹的機會,成功帶來的自豪感也就更無法體驗到了。
這裏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在激勵孩子做某種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時,不要以物質金錢相誘。最好把他們視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榮譽心來激發他們。這樣才能保持激勵的持久和深入。比如讓4歲的孩子自己穿褲子,不要說:“你現在自己穿上,一會兒媽媽就給你買雪糕。”而隻需說:“我想你已經長大了,能夠自己穿上它了。”在這樣的提示下,孩子經過努力穿好了,就會感到自己確實已長大了,就會在此後每天的努力中鞏固這種感覺,從而變得成熟,對一切充滿了自信。
克服困難、取得成功是自信心的自然結果,又是重要成因。完成某項任務、學會某項技能、取得某種成績,都屬此例。但未必隻有驚濤駭浪才有挑戰的意味,對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挑戰,比如說洗手帕、倒垃圾、踢足球等等都是挑戰。
鼓勵孩子多參加類似的活動,成就感與勝利的自豪感自然會增加孩子的自信。
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在中國,家長們總是站著與孩子溝通。其實,父母與孩子的距離,不僅是身高上的幾十厘米,而是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另一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蹲下來,傾聽,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兒童能夠接受的一種愛護;蹲下來,傾聽,兒童離我們的距離就會縮短;蹲下來,傾聽,是我們關心兒童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傾聽,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成人與兒童的關係,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西方孩子的家長總是蹲著和孩子說話。有一位赴澳大利亞訪問的中國老教師親眼見到這樣一幅動人的教子情境:
這是一個周末,老教師與一對澳大利亞青年夫婦和孩子去超級市場。這對澳大利亞青年夫婦是老教師的同行,他們有一對可愛的兒女,當上車時,4歲的兒子因為姐姐先坐進汽車而不高興了。年輕的媽媽在車門口蹲下,兩隻手握住兒子的雙手、目光正視著孩子,用誠懇的語調說:“羅艾姆,誰先坐進汽車並不重要,對嗎?”羅艾姆看著媽媽會意地點點頭,鑽進了汽車並挨著姐姐坐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