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自信的孩子有心理免疫力(3 / 3)

其實,這是一種在教育名義下掩蔽的一種強製教育。表麵上是為了培養孩子,使其將來有出息,其實還是傳統思想——“母以子貴”在作怪,這些家長的功利心很重,希望孩子完全按自己設計的路線成長,甚至把自己的未來押在孩子身上,過度施壓導致孩子出現非正常逆反。同時,家長被自己的兩種心態掌控著:一你是我生養的,所以,你要聽我的話,按照我的要求去做,甚至像我一樣去思考。二你還小不懂事,不知道人情冷暖,不知道社會競爭的殘酷;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愛你,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所以,你要聽我的。

為了讓孩子能遂父母的願,大部分家長對孩子是百依百順,為子女付出多少血本都在所不惜。家庭在消費和支出的意向上,為孩子的開銷或孩子的選擇意向竟占家庭消費比重的22%~40%。父母們隻是想著孩子小學要擇校,中學要重點,大學要名牌,一路殺過去,出國、留學、成名,出人頭地。

當代著名作家、畫家、教育家劉墉有一雙兒女,兒子叫劉軒,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出版了4本書;女兒叫劉倚帆,才貌雙全,14歲便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獲得美國“總統獎”。雖是同胞兄妹,可劉墉對兒女的教育方式卻明顯不同。他對兒子實行的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告誡兒子:“你必須成功,不能失敗。”

兒子小時候種花,不敢用手和泥,劉墉就和了一堆稀泥,強迫兒子把手伸進去;兒子看電視他要管;兒子打電話他要限製;為了鍛煉兒子的膽量,他把兒子送到曼哈頓“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上中學,每天路上要花3個小時;兒子考上哈佛大學,他帶著兒子跪在爺爺墳前說,你的孫子考上了哈佛大學!

劉墉這種“強權教育”讓兒子出類拔萃的同時,也使父子關係一度變得很緊張。兒子對劉墉說:“你為什麼老是管著我,而對妹妹卻那麼溫柔?”兒子開始跟劉墉唱反調,考大學報了心理學係,他對劉墉說:“你知道我為什麼報考心理學係嗎?因為你有病,將來好給你治病。”

正是這些啼笑皆非、可笑又可愛的情感糾葛,才使劉墉有了更多的教育子女的獨家心得。對比哥哥小了17歲的劉倚帆,劉墉則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自由,允許女兒—邊聽音樂,一邊上網,一邊做功課。他總結自己的教訓說,以前,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麵麵俱到,後來才發現,這使得兒子養成了做事不負責的壞習慣。父母過度包辦就會使孩子不懂禮貌、不懂得珍惜,這是家庭教育中最忌諱的事。

※ 給予參與權。與孩子有關的生活、學習、交往、未來等各種事情,父母不應主觀決定,一定要與孩子商量,給孩子以自己思考、選擇和作決定的機會。

※ 自由原則。很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起悲劇。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不要整天困在書山題海和琴聲舞影之中,一張一弛才是文武之道。

※ 真正考慮孩子的實際興趣和愛好。取消強人所難、一相情願式的做法,在安排孩子的學習內容時不盲目跟風,互相攀比。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讓孩子自己選擇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

細節64及早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李孝儒是一個15歲讀初三的學生,有時候媽媽叫他拿東西時,他明明知道東西就在眼前卻遲遲反應不過來。

李孝儒的成績也相當差,上課的時候經常東張西望,可是一接觸到電腦,他便開始精神飽滿起來。平時天天泡在網上,不願意在現實中和人接觸,李孝儒得了嚴重的口吃。

後來,他開始在網上尋找暴力的畫麵看,將自己幻想成電影裏的主人公,以此來麻痹自己。

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公布的調查結果,中國目前約有20%的兒童出現抑鬱症狀,其中4%為臨床抑鬱,即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症抑鬱。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心理學與社會學院王衛博士指出:這種抑鬱首先歸咎於中國家長對其獨生子女的過高期望。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心理學院父母養育與家庭支持中心主任馬修·桑德斯說:“來自社會競爭的壓力和對孩子的過分關注,使父母在麵對孩子時容易表現出焦慮、抑鬱以及煩躁等情緒。長期處於這種消極影響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或行為異常。”

近幾年來,存在心理問題的未成年人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情緒穩定性差、抑鬱、暴躁、易走極端、容易發生早戀、不聽從教導等。心理問題會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以及性格的形成,如果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會使未成年人在成長中誤入歧途,走向失敗的人生。

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一旦形成,糾正難度很大,解決他們心理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前預防,預防的關鍵在於解決未成年人心理孤獨的問題。現在有太多的網絡、刊物以及電視節目大肆渲染情感類甚至是色情類的東西,未成年人又可以輕易地接觸到這類東西,致使他們心理早熟。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父母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時間太短,再加上多數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學校班級容量過大,老師不可能給每一個孩子足夠的關心和照顧,造成了他們情感上的空缺。

綜合這些原因,最終導致部分未成年人會因為情感空缺而感到孤獨,最終形成抑鬱、孤僻等心理問題。另外,有的未成年人為了彌補情感空缺,會與同學或者校外人員混在一起,通過一些不良嗜好甚至打架來尋找刺激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現在,性格孤僻、易走極端的學生數量呈上升趨勢,一方麵,老師在教育學生時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已經不是新鮮事;另一方麵,性格孤僻、易走極端的學生常常無法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這些讓老師在工作中感到十分棘手。

有人說:“我的孩子挺健壯的,沒有疾病,是個健康的孩子。”其實未必。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還應包括體格、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麵發展。”

由於兒童的發育尚未完善,所以其心理狀態的表達不如成年人明確。因此表麵上“風平浪靜”的兒童,其內心可能並不平靜,甚至於翻江倒海。如兒童時期的心理問題未被重視,長大後就會出現心理障礙。有些孩子甚至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就罹患精神疾病。

警示符號:

1. 突然變得少言寡語,不願與人交往。

2. 經常恐懼、焦慮不安、煩躁、擔心。

3. 情緒不穩定、衝動。

4. 拒絕去幼兒園或拒絕與親人分離。

5. 容易生氣、產生敵意或愛發脾氣。

6. 無興趣或總不愉快。

7. 生活懶散、不願上學。

8. 粗野和有暴力傾向。

9. 過分活躍,上課小動作多,不遵守課堂紀律。

10. 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聽講,做作業拖拉。

11. 行為古怪和無理性。

12. 控製不住地反複洗手、反複檢查,腦子反複想事。

13. 不由自主地反複眨眼、擠眉、努嘴、抽鼻子、擺頭或身體抽搐。

14. 無法控製地清喉、嗓子發聲。

15. 不自主地罵人、說髒話。

16. 睡不著或睡不好。

17. 學習成績下降。

簡單判別法:

當孩子的心理行為或情感表現與其年齡不符,與他的社會環境、社會經曆及受教育水平相抵觸時,或當他的行為及情感給他本人或與他生活在一起的人造成持續、反複多次的痛苦時,這個孩子就有了“心理障礙”。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導致一生的失敗。而解決未成年人心理問題關鍵在於消除他們的心理孤獨,隻有及時看心理醫生,才能早日解除痛苦,讓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必讀

※ 鼓勵孩子積極與他人交往,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與人交往,一是心理活動不會局限於個人的小圈子裏,心情會變得開朗。二是可以向他人傾吐自己的心聲,疏導受壓抑的情緒。這樣,孩子的心理就會變得輕鬆,同時又可以從他人那裏得到安慰。三是可以了解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提高自信心。四是可以從他人那裏學到更多的知識經驗,提高自己的學識能力。

※ 家長一定要從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避免孩子出現情感空缺。但是,讓家長陪伴孩子並不是讓家長溺愛孩子,否則會適得其反。教育是一門學問,合格的家長應該掌握一些教育知識和心理學常識,一旦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而且無法解決,應該馬上與專業人員取得聯係,盡早排除孩子成長中的隱患。

※ 引導孩子自我激勵,學會保持心理平衡。心理障礙是暫時失去心理平衡的一種精神狀態。要想恢複這種失調的心理,最重要的方法是從比較中正確認識自己,根據自己各方麵的條件,提出心理要求,並經常、及時地對自己的要求進行反思和調整,力求達到良好的心理適應,即保持心理平衡。

細節65溫和製止“逗”孩子的親友

在一次生日的慶祝晚宴上,十幾個好朋友中夾著一個3歲的小男孩春樹,圍著飯桌上一個大生日蛋糕,舉杯暢飲。同所有的孩子一樣,小春樹一直關心著什麼時候吃蛋糕。終於盼到了吃蛋糕的時候,在一大塊蛋糕下肚後,小春樹忽然不高興了,吵著要走。春樹的媽媽“明察秋毫”,笑著說,一位和小春樹很熟的叔叔開玩笑,把奶油塗到了小春樹的臉上,製造了一個“奶油小花臉”,大家都沒注意,隻顧說說笑笑,春樹卻覺得大家因此而嘲笑他,沒有麵子了。

那位開玩笑的叔叔恍然大悟,連忙補救,喜笑顏開地讓小春樹蘸著奶油也往自己臉上抹了兩道,還高高興興地展示自己的小花臉,問小春樹:“好看嗎?哈哈,好玩吧。”大家都笑了,小春樹也笑了,媽媽說:“叔叔在和你玩,沒人嘲笑你,也沒人嘲笑他。”一場小風波順利度過。那位叔叔的及時補救避免了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陰影。

成年人不要為了顯示親熱隨便“逗”孩子,即使這是我們多年來交際習慣的一部分。孩子還不能像成年人那樣判斷事物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一個小玩笑對成年人肯定不算什麼,對一些孩子來說也無所謂,可是對那些敏感性比較強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傷害。

試著回憶一下,可以發現很多人的記憶裏還深刻地保留著一些童年的不愉快事件,例如,爸爸把自己捉到的一隻知了劈手奪過,扔到了房頂上,媽媽罵過自己一句帶“死”字的話,自己被男孩子欺負而老師坐視不管……這麼多年居然還清晰記得這些小事,足以說明自己受到了傷害,而這種傷害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際關係。

讓孩子學會生活,把握自己。成人的玩笑話也是孩子形成軟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出不滿反應。這就會導致孩子自信的萎縮。

如果客觀上真是成人傷害了孩子,媽媽就需要站到孩子一邊,做孩子強大的支撐,而不要顧忌太多,回避接觸對方。因為,這是對孩子尊嚴和自信的一種保護。但家長不一定要采取“討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靜的態度,尤其要讓孩子清楚解決的情況,消除成人與孩子之間的誤會及對孩子心靈的影響。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單的,並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過程中慢慢學會自己判斷思考,培養遇事冷靜的健康心態,挺直自信的脊梁。

一位客人看到3歲的男孩金濤有許多玩具,就開玩笑說:“你有這麼多車,給我一輛吧。”金濤一聲不吭,站在媽媽身邊警覺地看著爸爸。金濤爸爸順口說:“給叔叔一輛吧,別那麼小氣。”見到兒子一臉緊張,金濤的媽媽趕緊說:“這是金濤的東西,金濤可以不給,這不是小氣。”

教育孩子身教勝於言傳,如“不能隨便要別人的東西”,大家都會這樣告訴孩子;可是成人“逗”孩子,要他的玩具車,而自己不給還被爸爸批評“小氣”,孩子的思維就會混亂了。或者發現:成年人就可以拿別人的東西!孩子的行為是學習來的,所以有孩子在場時,成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要會保護孩子。中國人講究麵子,即使心裏覺得朋友“逗”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也不好意思阻止,那犧牲的就是孩子的心靈。提醒父母,還是應當溫和製止“逗”孩子的親友,實在不好意思不妨岔開他們的注意力,或者找個理由將孩子抱開。如金濤的爸爸可以對同事說:“別逗他,他還不懂什麼是開玩笑呢。”或者對孩子說:“這些汽車都是金濤的,可以送給叔叔,也可以不送給叔叔,你自己決定吧。”當孩子顯現出不良情緒,必須及時補救,不知情的父母就要溫和地詢問孩子為什麼不高興,傾聽孩子發脾氣,然後設法解決。有時候一個場景的設置應該勝過語言的解釋,如上文所說那位叔叔對小春樹的做法就比較巧妙而有效。有時候孩子不願意說出來,父母也不必勉強,隻是說:“好吧,這是你的秘密,你可以不說;等你想說的時候再告訴我好不好?”

父母必讀

※ 在不了解孩子性格特征的時候,哪些玩笑盡量少開呢?比如,不要隨便拿孩子自己的東西、不要向孩子索要東西來試探孩子是否“大方”,尤其是孩子喜歡的東西。

※ 不要嘲笑孩子的身體特征,如頭比較大,發型比較特殊,缺了幾顆牙齒。

※ 不要用威脅來要求孩子親近,“叫阿姨,叫啊,不然我就拿走你的小車”或“來,找叔叔來,不來,叔叔抓你了”然後做出一臉凶惡狀;不要故意戲弄,讓孩子“出洋相”,再“看笑話”,尤其是人多的場合……

細節66離異後更應用加倍的愛嗬護孩子

四年級八班的小國原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而現在卻一天到晚耷拉著小腦袋。老師還發現,小國經常抓住螞蟻或螞蚱,把它們的腳一隻一隻地扯下來,看它們既不能跳、又爬不動的樣子,露出一副高興的神情。後來老師經過多方的了解才知道,小國的父母剛離婚不久,原先那個溫馨、和諧的家沒有了,爸爸也離開小國遠走他鄉。小國對此感到茫然,怨恨自己的父母,將不滿、怨恨都發泄到那些弱小的小動物身上,心理變得不健康。

城門失火,難免殃及池魚。父母婚變,就會使孩子陷入冰冷的深淵。

小強的家裏就充斥著戰爭,先是熱戰,後是冷戰。這樣的家對孩子來說隻是四堵牆支起一個頂蓋,雖然可以為孩子遮風擋雨,但還是讓他們感到寒冷。

父母天天在冷戰,誰也顧不上孩子,誰不高興了就對孩子沒有好臉色,孩子成了他們的“出氣筒”。父母婚變還處在“將來時”,孩子的心靈已經受到傷害。

小強的爸爸再次提出離婚時,媽媽就把兒子叫來問:“你爸要和媽媽離婚,你跟誰?”兒子哭了:“我誰都不跟!你們要是離婚,我就不活了。”可是他的哭聲挽不回父母走向離婚法庭的腳步。因為兒子的撫養歸屬問題,夫妻間像踢球一樣,討價還價,把小強推來推去。

在這場兩個大人大打“拉鋸戰”之際,小強覺得自己十分多餘,就喝了藥,結果差點兒丟了命。

父母離異對孩子而言,意味著父母性別角色的殘缺。父母親在家庭中扮演著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著互相補充的作用。離異後的父母單方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對孩子的照料、教育的疏忽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離異者常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往往不顧孩子心理、智力等方麵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其發展方向,一旦孩子出點問題,便痛心疾首,以嚴厲的手段對待孩子;有的離異者則對孩子溺愛放任,這些都會導致兒童心理發展出現偏差。

離婚率的攀升,受波及最大的是孩子。如何防止和減弱雙親離異給孩子帶來的負麵影響,成為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社會問題。

一名小學生的母親,萬般無奈才選擇了離異。她不想再婚了,打算一心一意把兒子帶大。可離婚快一年了,兒子整天心事重重,好像很壓抑。最近,母親無意間發現兒子在日記中寫道:“自從父母離婚,雖然母親在物質生活等方麵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我仍然感到孤獨和失落。我感到自己和別的同學不一樣,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自豪地談論爸爸。因此,我總是感到自己很怯懦,沒有自信……”母親看後心裏挺難受的。

在周末,母親和兒子做了一次長談。她向兒子解釋為什麼跟他爸爸過不到一起,不是媽媽不體諒他,希望他理解媽媽。經過談話,兒子的心理壓力好像減輕了許多,他表示不再怪母親。

離異的父母無論婚姻關係怎樣變化,和孩子的血緣是一條剪不斷的絲帶。單身母親這時候應該采取各種措施,減少或消除導致離異家庭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不嫌棄、疏遠孩子,不向孩子述說離異另一方的不是,不將孩子作為自己不良情緒的發泄對象,妥善安排家庭生活,增加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並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其他的小朋友多交往,以增強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和應付問題的能力。與非監護人協調好探視孩子的時間,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平和的環境。

就離異家庭孩子而言,情感教育無疑是撐起他們精神世界最好的手段。應該通過情感教育讓孩子懂得:父母離婚不一定是壞事或可怕的事。父親即使離開了,在血緣上也都是你最親的人。

※ 婚變的結果是導致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問題基本上是單身母親的問題。選擇做單身母親無可非議,問題是:如何麵對沒有完整家庭的孩子?

※ 要讓孩子了解父母離婚的事實。這樣做,有助於孩子的理解和接受。

※ 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內疚。單身母親對孩子有內疚感是可以理解的,但離婚不是罪過。帶著“贖罪”心理對孩子有求必應的母親,要麼會培養出自私驕橫不會體諒人的冷血孩子,要麼會給心地善良的孩子增加“還債”負擔。

※ 防止孩子產生“仇親心理”。向孩子說明離異原因的時候,不要把孩子強拉進自己的“感情同盟”,更不能製造孩子對父親或母親的敵意(即“仇親心理”)。應該告訴孩子,不管怎樣,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 防止孩子人格偏離。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中,父愛與母愛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缺少父愛,孩子會形成“偏陰人格”(即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斷性不強等);缺少母愛,孩子會形成所謂的“偏陽人格”(即孤僻、冷淡、缺乏愛心與同情心、沒有安全感等)。因此,單身母親要特別注意消除孩子因缺少父愛而帶來的消極影響,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多接觸一些成熟負責的成年男子,如孩子的叔叔、舅舅、男老師等。

※ 充實孩子的生活,彌補親情的不足。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以轉移注意力,排遣不良情緒。

※ 保持各自的獨立生活,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單身母親很容易和孩子形成感情依賴,心理距離過於緊密,這樣容易引發母子心理衝突。所以,單身母親要有自己的生活,把支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把生活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孩子要學著處理自己的生活,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