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在需裝聾作啞的時候:
智者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古今中外,凡是想謀取大事者,無一不是潛伏的高手。他們不露聲色、見機行事,在人際交往中,總是善於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隱藏起來,從不輕易讓別人察覺自己的真實動向,他們的言行舉止也不會透露出任何對方想要的信息,以免被人牽著鼻子走。
隱藏得越深,也就越不容易被人發現,也就越容易接近成功。做大事者,一定要學會藏鋒。這就猶如一件珍貴的寶物,別人看見難免會有非分之想。至於鋒芒畢露則更容易招來不必要的麻煩,也會給自己前進的道路設置種種障礙。
◎深藏不露本身就是一種實力◎
心機解讀
生活中,才高八鬥的人,總是低調做人,深藏不露,尤其是在與對手對峙時,更會隱而不發,讓對方捉摸不透虛實深淺,從不輕舉妄動。人生就是如此,即便你有真才實學,也絕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隻有適度地收斂起自己的鋒芒,恰到好處地掩飾起才華,才能減少人為障礙,才會少遭遇一些嫉妒的目光,少遭遇一些人為的陷害,才會多一些順利。
因此,不管何時都要學會掩其鋒芒,深藏不露。這正是一個人強化自己學識、才能和修養的過程,也有利於培養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能力與技巧。當然,深藏不露,並不是說一直讓人沉寂下來做居士,而是適度地展露鋒芒,尤其是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要讓別人看到自己能力的存在。但是,凡事都要把握好度,如果鋒芒展露得太多、太早,就會使周圍的人感到不自在,從而受到排擠,失去本應屬於自己的機遇。
其實每個人都有過隱藏自己的時候,尤其是在陌生人麵前,一般不輕易展現自己的本來麵目。或者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或者隱藏自己的真實性格。甚至有的人還具有兩麵性:在上司麵前與在下屬麵前,大相徑庭、判若兩人。其實,生活中有時適度隱藏,卻能夠保全自己。
心機案例一
劉備投靠曹操後,仍有一番雄心壯誌,但為了防備曹操謀害,就在許昌的住處後院親自澆灌種菜,以為韜晦之計。關羽、張飛對此不解,問道:“兄長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這是什麼道理?”劉備神色沉斂,並不多語,隻說:“這不是二位兄弟現在所能知道的。”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一天,曹操派人請劉備去赴宴。因不知用意,劉備心裏忐忑不安。雖手下將不過關張,兵不過數千,但劉備仍乃當時豪傑,“信義著於四海”;且“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和劉邦一樣,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將兵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識天下英雄,當然對劉備有著頗為透徹的了解。他自然明白,一旦羽翼豐滿,劉備將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對手。這場酒局,分明就是一場實力試探和政治表態的會麵。
酒至半酣,忽然陰雲密布,驟雨將至。二人遙看天上變幻的風雲,好像神話中傳說的盤龍一樣幻妙。曹操突然問道:“龍這種東西,好比世上的英雄。玄德久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當世的英雄。你來說說看,當今世上,有誰能夠稱得上英雄?”
劉備請教似的問:“袁術擁有淮南,兵廣糧足,算得上英雄嗎?”
曹操嗤之以鼻。
劉備又問:“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江東的孫策,以及張繡、張魯、韓遂等人,他們算得上英雄嗎?”
曹操不停地搖頭。
劉備仍然裝作一臉不解:“袁術的堂兄袁紹,虎踞河北,麾下人才濟濟,應該算得上一個英雄吧?”
曹操說:“袁紹看上去厲害,其實膽子很小。雖然他有很多聰明的謀士,可他自己卻欠缺一個領導人應有的決斷能力。像他這種人啊,幹起大事來總是不願意付出,見到一點小利益卻又不顧危險,不算是什麼真英雄。”
劉備以上的這些回答著實不算高明,當時但凡街井小民都會如數一二。但也正因為此,曹操也就認為劉備見識一般,和常人無異。
接著,曹操給出了當世英雄的標準,他說,“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劉備繼續裝癡,問道:“誰能當之?”
曹操用手指向劉備,然後又指了指自己,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聞聽此言,大吃一驚,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覺掉到地上。正巧這時外麵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
曹操輕蔑地笑笑說:“大丈夫也怕雷震嗎?”
劉備說:“聖人雲:‘迅雷風烈必變’,怎能不怕呢?”就這樣,劉備借口雷聲之震,把自己內心的驚慌巧妙地掩飾過去了。曹操也就從此放鬆了對劉備的警惕,真正認為他是一個胸無大誌的人。無疑,這為劉備日後擴充軍力、抗擊曹操爭取到了最寶貴的時間。
劉備雖是天下梟雄,但在曹操手下的時候,就一直蟄伏不語,但還是被曹操看出了有種不一樣力量的存在,故而在煮酒論英雄時加以測試。當曹操把他和劉備相提並論的時候,劉備著實吃驚不小,乃至於把筷子跌落地上。劉備怕曹操引起疑心,就趁機說是被雷電震落,用膽小躲過了曹操的測試。假如劉備不懂得深藏不露,而是在曹操麵前誇誇其談,曹操必定想法將其殺掉!正是因為劉備的低調,才讓曹操放心,才有了他日後的漢室江山。
深諳心機之道,一定要明白,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要學會靜等,萬不可隨便展示能量,否則將有夭折的風險。
心機案例二
1915年,美國南部的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有幾處地方勘測出有石油,一時間塔爾薩成了冒險家們的涉足之地。亨利·史格達家族、殼牌石油公司和喬治·格蒂家族是當地較有勢力的石油開采商。
塔爾薩的泰勒農場也是勘測出有豐富的石油的地區之一,最有實力的三家石油商都在打它的主意。農夫泰勒放出了風聲,說他要將土地交給拍賣行,誰出的價格高就賣給誰。保羅·格蒂是格蒂家族唯一的繼承人,由於他不學無術,留下了壞名聲,因此老格蒂隻讓他待在家族事業中做個副手。格蒂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做副手實在委屈,因此他想做點“大事”。
格蒂來到了一個別墅區,在一幢豪華的別墅前停了下來。他敲開了門,見到了他想見的人——塔爾薩地區最有名望的地質學家,艾強·克利斯。
克斯利問:“您代表哪一家?”
格蒂拿出一遝子鈔票說:“我代表我自己。”
克斯利說:“我的觀點已經發表在《塔爾薩世界報》了。”
格蒂問:“《塔爾薩世界報》給了你多少稿酬?”
克利斯猶豫了一會兒,說:“12美元。”
“12美元買了你30%的真話,那麼我出10倍的價錢買剩下的70%的真話。”
幾天以後,《塔爾薩世界報》頭版刊登了一份《塔爾薩來了位大富翁》的報道,說一名叫巴特的大富翁看中了塔爾薩的泰勒農場,並決定在那裏投資開采石油。他還親自到農場探望了老泰勒,許諾用2萬美元買下他的農場。
又過了幾天,一位頭發黝黑、兩撇胡子高翹的年輕人又來到了泰勒農場,他稱自己是銀行家克裏特的私人秘書謝爾曼。謝爾曼請求泰勒以2.5萬美元的價格將農場賣給他。如此高的價錢讓泰勒有些心動,但他的老婆卻攔住了他,並讓謝爾曼到幾天以後的拍賣場試試運氣。
一個星期後,拍賣會召開了。三家石油商都退出了競爭,因為介入隻能得罪克裏特,隻有巴特和克裏特的代理人謝爾曼一爭高低。會場上圍滿了觀眾,他們都在等著看一出好戲。
拍賣師的錘聲響了。
“我出500美元。”
“600。”
“800。”
競價升到1100美元的時候,巴特突然不作聲了。拍賣師叫了三聲後,仍然沒有人應價。最終,克裏特以1100美元的價格獲得了泰勒農場。在場的人都看傻了,沒想到泰勒農場竟然以1100美元的價格賣出。克裏特得到泰勒農場後,突然又改變了主意,用5000美元轉讓給了格蒂家族。
許多年以後,人們才發現這是一場騙局。那個中年紳士巴特是一名礦工,受格蒂雇傭;而那位謝爾曼實際上就是化了妝的保羅·格蒂。
這樣的騙局在當時不算犯法,格蒂也毫無愧色地成了一名石油大亨。從這件事上,我們就能夠看出,格蒂絕對是個名副其實的有心機者。
的確,做人做事有時候需要隱藏自己,不能夠將自己所有的事都全盤托出,特別是不要輕易地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說出來。否則的話,就很可能給自己招來麻煩,甚至是損失。如果你渴望在激烈的競爭中得到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實現自己的抱負,就要學會適當地隱藏起自我的壯誌雄心和真實意圖,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一種實力。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
心機解讀
人生在世,要學會“鷹立如睡,虎行似病”的心機之術,這樣不但可以使對手對你失去防備的戒心,還可以為你蓄積力量提供機會。一旦機會成熟,就會打得他們措手不及。更多時候,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它可以讓你輕鬆免去遭受眾人攻擊的麻煩,可以讓你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幫助。
“行似病虎,立如眠鷹”是形容那些真正聰明、從來不張揚、智謀高遠的人。當鷹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時候,最先是不動聲色,不露鋒芒,懶懶的好像在睡覺,其實它是在做攻擊的準備,不發則已,一發則必達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
因此,精通心機之道的人,都要有“鷹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功夫,才會勝任各種挑戰。當然,我們也可以將此理解為一種示弱。但示弱,並不代表就是真的“弱”。在生活中示弱,可以小忍而不亂大謀;在工作中示弱,可以收斂觸角並蓄勢待發;強者示弱,可以展示博大的胸襟;弱者示弱,可以積累時間漸漸變得強大。一旦展示威力的時候,往往一招製敵。
心機案例一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政權發生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強大的民族東胡,趁此機會向匈奴勒索。東胡存心挑釁,提出讓匈奴獻出國寶千裏馬。對於這一要求,匈奴的將領們十分不滿,都說東胡欺人太甚,決不能輕易將國寶送給他們。然而,匈奴的單於冒頓卻對東胡提出的要求沒有非議,他說:“給他們吧!不能因為一匹馬與鄰國失和。”匈奴的將領們都不服氣,冒頓卻表現得若無其事。
東胡看到匈奴軟弱可欺,便更加得寸進尺,竟然向冒頓要一名妻妾。眾將領此時都按捺不住怒火,各個義憤填膺。然而,冒頓的決定很讓他們意外,他說:“給他們吧!不能因為舍不得一個女人而與鄰國失和。”就這樣,東胡不費吹灰之力,連連得手。他們認定匈奴是軟弱的,不堪一擊,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裏。實際上,這正是冒頓求之不得的。
不久之後,東胡又看中了與匈奴交界處的一片茫茫荒原,這片荒原是屬於匈奴的領土。東胡委派使者到匈奴,試圖奪取這片土地。此時,匈奴將領認為冒頓還會一再忍讓,因為這片荒原沒有人煙,冒頓很有可能將其割讓。誰知,冒頓這一次並沒有同意,他說道:“千裏荒原,杳無人煙,但畢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麼可能輕易就讓給他人?”於是,冒頓下令集合部隊,進攻東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