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在商場博弈的關頭:翻雲覆雨,深藏不露(2 / 3)

心機案例一

漢高祖劉邦出身寒微,他在起兵之前甚至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滅亡了盛極一時的大秦,擊敗了當時公認的“社會精英”——西楚霸王項羽。

劉邦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的確如此,論智謀他不如張良,論安邦治國他不如蕭何,論帶兵打仗他不如韓信,劉邦甚至明白自己的這些不足之處,但他懂得用人之道,知道如何揚長避短,取他人之長彌補自己的不足。作為漢王,他可以將後勤全權委托給管理型人才蕭何,可以對智囊性人才張良的出謀劃策言聽計從,可以將幾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交給卓越的軍事統帥韓信,這就是劉邦的聰明之處。

反觀跟劉邦爭奪天下的項羽,他本身具有超強的個人能力,武藝超群,天下無敵,但韓信、陳平這樣的人才在他帳下都得不到重用,唯一對他忠心耿耿的範增最後也讓他的剛愎自用給氣死了。他隻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卻不懂得“分工合作”,借用他人的長處,這就是項羽敗給劉邦最根本的原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特點、個性,也有諸多不足之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善於發現自己的特長,發揮好自己的特長,並且利用自身乃至周圍的一切條件去彌補自己的不足,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心機案例二

通用汽車曾經被日本的豐田、本田汽車侵占了不少市場,因此與豐田汽車成了一對最大的冤家。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這對最大的冤家也化敵為友,聯手合作。這一聯合戰略,使得通用汽車實力大增,促進了它大闊步向前發展。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成立於1938年,它是由豐田自動織布機製造廠老板的兒子豐田喜一郎創建的。在公司成立之前,豐田喜一郎研究了一台從美國買來的汽車發動機,經過幾年的研究他於1935年製造出了第一輛豐田卡車。豐田汽車創辦之初,大量使用了福特車和雪佛萊的部件。

1957年,“豐田”小轎車正式對美出口,但整個年度隻賣掉288輛。接著陸續向美國推出“皇冠”、“光冠”,戰績依然不佳。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福特、通用、克萊斯勒都沒有把日本人放在眼裏。然而,日本人並不氣餒,豐田公司“十年磨一劍”,他們於1966年推出世界級名車“花冠”,再度進軍美國市場。“花冠”很受美國人歡迎,很快攻下美國這個通向汽車世界市場的橋頭堡。

進入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使經過充分改進的“豐田”小型轎車,以節省能源等巨大優勢,向美國發起了全麵的進攻,爭奪汽車市場份額。

日本汽車在美國大獲全勝,使世界汽車行業的座次重新排定:第一是通用汽車公司,第二是福特汽車公司,第三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第四是日本日產汽車公司。美國汽車業雖然還占據前兩位,但他們不得不驚呼:“狼來了!”

進入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汽車公司全麵虧損,其中1980年克萊斯勒赤字達17億美元,福特達15.4億美元,赤字最少的通用公司也虧7億多美元。而日本汽車還在源源不斷地湧向美國。1981年日本車在美國的銷量超過了美國汽車總銷量的20%,美國人不得不采取措施,限製日本汽車的進口量。

1990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高達4100億美元,其中汽車貿易逆差竟達到75%。1992年,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訪日,底特律三大汽車巨頭緊隨其後。日本首相表示:“通用汽車對於美國的重要性有如他們的國旗,我可以理解他們被日本人擊垮時的感受。”此後美國調整戰略,向日本汽車發動全球性反攻。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世界汽車業加快了國際化步伐,橫向聯合進一步展開。通用汽車公司也審時度勢,與日本兩家較小的汽車製造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不久保險公司又與日本豐田公司成為合作夥伴。豐田汽車公司和田副社長在底特律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稱,豐田將和通用公司共同研究開發高科技環保汽車。

兩強聯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往日彌漫的硝煙被驅散,雙方在世界汽車市場的競爭實力大增。特別是對於通用公司來說,使其工人失業等競爭帶來的危機得到緩解,因此豐田與他們聯合,一改隻依靠個人的力量走向聯合的道路。

通過“強強聯手”,豐田與通用在世界汽車市場具有了更加強大的競爭力。得到豐田協作的通用汽車公司,其發展速度更加迅猛。

由此可見,個體的力量是弱小的,集體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隻有真誠相待,互惠互利,才是事業發達的根本原則。

◎欲取先予,是商道中的高明之舉◎

心機解讀

欲取先予,這是商家之道。無論商家做什麼生意,都把贏利作為追求的方向。經商者想要賺錢,那不妨轉換思路,學做“賠錢”生意。

在生意場上,如果隻是一味地與對方較力,明爭暗鬥,最終受傷害的人隻會是自己;倘若此時吃點小虧,有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吃虧不是盲目地屈服,更不是軟弱地退卻。

有利則為,無利則止。真正賠本的生意當然沒有人去做。如果看準目標,做別人不做的“虧”本生意,也是一條生財之道。“吃小虧賺大便宜”。商人們要想擁有一番成功的事業,決不能一味地急於求成。這樣,最終自己會什麼大事也做不了,所有的積極“進擊”也將會徒勞無功。懂得吃小虧,有技巧地退步、吃虧,以保證目標的正常實現,在吃虧的同時使自己有利益可得。其實,吃眼前虧是為了獲得更長遠的利益,吃了眼前虧,卻獲得了更多的利益,因此,聰明的人都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心機案例一

宋公子鮑胸懷大誌,卻長期隱忍不發。為了迎接宏圖大展的早日到來,一直以來,他總是廣納人心,散盡家財,周濟貧民,在百姓中有了很高的威望。

宋昭公七年,宋國出現罕見大災,全國各地糧食告急。而宋昭公卻不理國政,終日奢靡無度。

公子鮑就豪放地打開自家的糧倉,給百姓放糧。他不但善於公益事業,而且做得還非常到位:凡是國中70歲以上的老人,都按月發放糧食衣物,並且還不斷派人到一些老賢之人、有功之臣的家中去慰問,帶去大量的生活用品。而對於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他都收養在門下,寬待厚養。就連宗族親戚,不分遠近,凡有紅白喜事,其費用全由他出。可是到第二年,災情並未得到明顯改善,但公子鮑的糧倉卻早已經空空如也了。於是,他又去找襄夫人借錢籌糧,救濟蒼生。

到這個時候,公子鮑已經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輿論,舉國上下無不念其大仁大義,都明裏暗裏願意幫助他成為一國之君,連那位襄夫人都不再支持自己的孫兒宋昭公,主動要求幫助公子鮑除掉昭公。

有一天,襄夫人把昭公出去打獵的行程密告給公子鮑,讓他趁機把昭公殺了。公子鮑權衡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讓手下一員幹將在軍中動員:“國母襄夫人有命,今日要扶立公子鮑為國君。我們要同舟共濟,共同討伐無道昏君,擁戴明主!”

由於公子鮑長期的恩澤四布,軍中上下都對他敬仰已久,早就有扶持公子鮑主理國政之意,就連老百姓聽聞公子鮑要奪取王位,也是額手稱快。

待昭公剛一出宮,就被公子鮑派去的人殺死。公子鮑身邊的親信就啟奏襄夫人:“公子鮑仁厚得民,宜嗣大位。”

於是,在眾人的擁戴中,公子鮑就成為了國君,就是後來的宋文公。

公子鮑深得“欲取先予”的玄妙,先舍予了錢糧,換來了民心;乃至給予到經濟匱乏,卻贏取了天下。

很多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急於求成顯然是不明智的選擇。處理任何事情都要學會掌握和控製好節奏,要想達到什麼目的,就不妨先予後取,這樣至少就會為自己贏得良好的信譽。

心機案例二

日本電視台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的“欲取先予”的例子。

在1952年的時候,日本全國的電視機擁有量最多不過3000台左右,可每台電視機的售價卻高達23萬日元。

當時,即便是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職員的每月薪水也不過是1萬日元,因而,若想買電視機,除非兩年不吃不喝,足見電視機價格的昂貴。

由於電視機數量太少,而企業也不肯在電視上做廣告,因而開辦電視台自然就不會有多少收入。

1952年在日本首家開播的NHK電視台做預算時,就預計第一年度虧損額為4億日元,第二年度將達到5億日元。可是日本第二家開播的電視台——日本電視的創始人正力鬆太郎卻獨辟蹊徑。電視台開播後,正力鬆太郎便在街頭、公園、車站等人流穿梭的醒目之處設置了電視機,播放職業棒球、相撲、拳擊等各種節目。

果不其然,人們紛紛被日本第二家開播的電視台節目吸引,無不駐足觀看。看到人們紛紛被電視台節目所吸引,如醉如癡,各家酒吧、茶館,乃至澡堂和理發店為了開辟客源都競相購置電視機,以招攬生意。在東京銀座、新宿等大街上,凡備有電視機的店鋪,無不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反之則店堂冷清,無人涉足。

就這樣,盡管全日本隻有數千台電視機,但日本第二家開播的電視台電視觀眾卻數以百萬計,於是,各家公司爭相到電視台做廣告。節目開播僅半年,電視台便已經開始贏利了。

正力鬆太郎正是使用了“姑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行銷術,才為起步艱難的電視台打開了財富通道。

許多商人也精通此道,現在若舉目四望,就可以看到,諸如免費體驗、免費品嚐、免費接送、免費試聽等,就是“欲取先予”的高明佐證。

◎另辟蹊徑,打破常規◎

心機解讀

創新是經營者獲取財富的一條捷徑,企業家的高低優劣之分往往也是因此而產生的。茫茫商海,千帆競渡,唯有那些善走新道、出奇製勝的水手,才能迅速抵達成功的彼岸。“另辟蹊徑”是一個可以廣泛運用的“心機”經營法則。出奇製勝,打破常規,用別人想不到的新奇手段來戰勝競爭對手。

經商是一門學問,不僅需要精明的頭腦,更需要做事的技巧,特別是獨辟蹊徑。對於一個商人來講,要有出“奇”製勝、獨具一格的經營技巧,才能在商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賺取財富。反之,如果商人一味地去跟隨別人的腳步,那麼就永遠隻有做“第二個吃螃蟹的人,而做不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當然,創新需要冒險,需要你付出熱情和勇氣。同時,創新不是對舊事物的全盤否定,而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做出新的突破。如果你具有創新精神,相信你的事業會有一個較大的突破。

心機案例一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為了報殺父之仇,任命樂毅為主帥,聯合趙、楚、韓、魏四國,率大軍討伐齊國。齊國軍隊由於缺乏戰備,接連被攻破七十餘城,最後隻剩下莒(今山東省莒縣)和即墨(今山東省即墨市)兩個邊遠城市,仍由齊軍駐守。一時間,齊國危在旦夕。

僵持了一年之後,即墨城仍未能攻克。就在這時,燕國內部發生了變化,那位胸懷大誌的國君燕昭王去世,他的少不更事的年輕兒子繼位,即燕惠王。田單認為正好可以利用新主與舊將之間難免有隔閡的時機,就此挑撥,於是,便暗中派人到燕國散布謠言,聲稱樂毅智謀過人,進攻齊國之初一口氣攻克七十餘城,現在隻剩兩座城卻遲遲不能攻下,並非兵力所難,而是他想倚仗兵威來收服齊國人心,自己好在南麵稱王;如果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信以為真,派騎劫取代樂毅為將。

騎劫到齊後,一反樂毅戰法,改用強攻,見仍不能克,便又改用恐怖手段威懾齊軍。田單將計就計,誘使燕軍行暴。聲稱齊軍最怕燕軍割掉降卒的鼻子,如果真如此,即墨不攻自破。騎劫果然中計而行。即墨軍民見狀,更決心守城,唯恐落到燕軍手中。田單又聲稱守軍害怕城外祖墳被掘,那樣魂靈無依,做子孫的就會屈膝投降。騎劫立即挖墳、焚屍,即墨人無不痛心疾首,誓與燕軍決一死戰。

為隱蔽自身的反攻意圖,使燕軍喪失警惕,田單命精壯甲士隱伏城內,令老弱、婦女登城守望,又讓即墨富豪持重金賄賂燕將,假稱即墨將要降燕,請求燕將保全妻小。此時,燕軍圍城已愈三載,急欲停戰回鄉,見大功即將告成,一心坐待受降,守備更加鬆懈麻痹。

公元前279年,田單見反擊時機成熟,便集中千餘頭牛,繪五彩龍紋,在每頭牛的牛角上還牢牢地綁上兩把鋒利的尖刀,牛尾上捆紮上一束浸透著油脂的蘆葦。夜間,軍卒們高舉著火把,將捆在牛尾上的蘆葦點燃。牛負痛從預先鑿好的城牆的通道衝出,狂奔燕營。數千名精壯勇士隨後砍殺,城內軍民鑼鼓聲動,呐喊助威。隻見燕軍軍營內火光衝天,殺聲震耳。燕軍將士從夢中驚醒,倉皇失措,四散潰逃。主將騎劫也在混亂中被殺。

齊軍乘勝大舉反攻,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被占領的七十餘城也全部收複。隨後田單又迎襄王返回都城臨淄,擁立為齊君。田單因有功而封為相國,是為安平君。

田單智謀超群,在國破城圍、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堅守孤城,麻痹燕軍,積極創造反攻條件;在時機成熟時,充分運用機動性、突然性、殺傷力和心理威懾等因素,以“火牛陣”進行夜間突襲。

要想不同尋常,就需要有創造力,而創造力的核心是想象。田單的“火牛陣”,無疑就是一項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創造。此法不同尋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最終戰勝了燕軍。

心機案例二

伊夫·洛列是法國著名的化妝品製造商,他從1960年開始生產美容化妝品,到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分店已逾千家,其產品在世界各地深受人們的喜愛。

然而,伊夫·洛列走上化妝品之路,卻源於一次“意外”。伊夫·洛列年輕時,經營著一家花卉店,一天,他突然想到:能不能使花卉的香味入一種藥膏,使之成為芬芳撲鼻的香脂呢?

想到這裏,伊夫·洛列的熱情被點燃了,於是說幹就幹。憑著濃厚的興趣和對於花卉的充分了解,不久之後,伊夫·洛列研製出了一種香味獨特的植物香脂。他十分興奮,帶上產品去挨家挨戶地推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幾百瓶試製品不大工夫就賣得一幹二淨。

這個事情,讓伊夫·洛列不由聯想到:“我幹嗎不用花卉和植物來製造化妝品呢?”他認為,利用花卉原有的香味來製造化妝品,能給人以自然清新的感覺,而且原材料來源廣泛,所能變換的香型種類也非常多,前途一定會大好。

考慮清楚後,伊夫·洛列開始拜訪各個化妝品製造商,遊說他們實施自己的計劃。但在當時,人們對於利用植物來製造化妝品是抱否定態度的,幾乎每個製造商都沒有聽完伊夫·洛列的建議便搖搖頭、揮揮手,對他下了逐客令。

盡管沒有人願意為自己投資,但是,伊夫·洛列堅信自己的新穎想法沒錯。於是,他自己向銀行貸款,建起了自己的工廠。到了1960年,他的第一批花卉美容霜研製出來了,便開始小批量地生產,結果在市麵上引起了轟動。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順利賣出了70多萬瓶美容霜,這對於洛列來說,的確是個巨大的鼓舞。

當然,對於化妝品的創新,伊夫·洛列還在繼續。不過這一次,他不是在針對產品本身,而是利用郵購的方式來推銷產品,這在當時可謂是一種壯舉。

伊夫·洛列開創了自己的公司之後,曾在報刊上刊登過廣告,不過效果不太好,金錢花費較大,反應卻並不強烈。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在廣告上附上郵購優惠單,一定會引起許多人的注意。他在《這裏是巴黎》雜誌上刊登了一則廣告,上麵附載了郵購優惠單。《這裏是巴黎》是一份發行量較大的雜誌,結果其中40%以上的郵購優惠單給寄了回來,伊夫·洛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