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在商場博弈的關頭:翻雲覆雨,深藏不露(1 / 3)

卷十三 在商場博弈的關頭:翻雲覆雨,深藏不露

古有戰場,硝煙彌漫;今有商海,波瀾壯闊。在碧波蕩漾的商海中,要想劈波斬浪、一帆風順,就要學會經商之道,除了要掌握“眼觀市場行情、耳聽八方信息”的要素外,還要練就一身競爭博弈的本事,否則不是被強大的對手消滅,就是自我出局。

要想開辟財富通道,就要有匠心獨運的商業絕技,而那些在商場叱吒風雲的商業巨子,都是掌握商戰玄機的高手,其運作手法幾乎是登峰造極、爐火純青,因而才在高深莫測的商戰中輕鬆自如、遊刃有餘。

◎商場詭譎,誠信為上◎

心機解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始終被視為做人的道德準則。《禮記》中的“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和民間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的都是誠信的重要性。

“誠信”的內涵相當廣泛,諸如遵守諾言,實踐成約,老老實實,誠實可信,講真話,不虛飾,辦實事,不撒謊,守信用,不食言等等,都屬於誠信的範疇,歸結為一句話,就是一諾千金,說到做到。

在商海中,散布虛假信息,或者爾虞我詐,甚至製造假冒偽劣產品,都能夠獲得暴利,但這都是目光短淺的短視行為,不可能獲得持久的發展。別人可能被蒙蔽一時,但絕對不可能被蒙蔽一生,因此最終受到懲罰的仍是自己。而一個商人的口碑才是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因此,聰明的商人總是看重誠信的價值。雖然有時候會為誠信付出代價,甚至會被一些人視為不會鑽營的愚蠢之舉,但卻能在後期的發展中贏得良好的口碑。而口碑則恰恰是不盡錢財滾滾來的真正渠道。

心機案例一

越國有個人叫虞孚,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富商。但是,他卻不知如何才能做好商人,便請教越國鼎鼎有名的大商人、大政治家範蠡。可是範蠡沒有直接答複他,而是把自己的老師計然推薦給了他,讓他去向計然請教。

見到計然後,虞孚表現得非常尊敬。計然看他心誠,教給了他一套種漆樹的技術,並且告訴他這項技術可以讓他發大財。虞孚按照計然交給他的方法去做了。

一晃過了三年,當年栽下的那些漆樹,如今已經割得漆數百斛,虞孚高興地想著:“這一下我可真的要變成大富商了。”果然,他的漆因為質量上乘,在越國有口皆碑,大家都誇虞孚的漆好,真是供不應求。而虞孚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富商。

又過了幾年,虞孚經常在吳國經商的內兄告訴他,去吳國賣漆生意一定很好,並說吳國人崇尚繪飾,漆工很多,漆在吳國是暢銷貨,那些賣漆的人經常將假漆摻和在好漆中一起賣,一斛漆當兩斛漆賣,可以大發其財。

虞孚為了發財,聽了內兄的建議。在內兄的指導下,虞孚用漆樹葉煮膏充漆,也煮了數百斛,帶著好漆和假漆到了吳國。當時市場上要漆的人很多,大家親眼看到虞孚的漆質量好,紛紛和他約定日子付錢拉貨。當夜,虞孚認為有機可乘,便將假漆摻入好漆桶中,以為得逞。

然而沒過多久,買漆的人發現,虞孚的漆並不好,便不再前來購買。虞孚賠光本錢,不但發財夢就此破滅了,還淪為了一個人人譏笑的乞丐。

對於任何一個想要走上成功之路的人來說,信譽絕不是無足輕重的。無論到了哪裏,信譽都跟你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甚至直接關係到你能不能賺到錢。因此,隻有那些愚蠢的人才會將信譽和利益看成是矛盾的一對,認為誠實守信會影響自己的收益。

從虞孚售漆由富商變乞丐的整個過程中,可以得出這樣一條真理:“欺人者人必欺之”,偷工減料、耍小聰明,這可以逃過一時,但逃不過一世。從古到今,不論工業,還是商業、服務業,凡以次充好,欺騙客戶者必衰敗,而始終誠信保證質量者則昌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越是精明的人就越是懂得信譽對自己的意義。

心機案例二

常年在福布斯排行榜位列前十的亞洲首富李嘉誠發家致富,靠的就是對客戶負責。他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最優先考慮的都是如何讓自己的客戶和合作夥伴滿意。偷奸耍滑、欺騙他人的事,李嘉誠是從來不做的。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做生意要以誠待人,不能投機取巧。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人品。我現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我的,這些都是因為別人相信我的人品。”的確,凡是跟李嘉誠合作過的人,沒有人不稱讚他的絕好“人品”。

李嘉誠的發家之路,是由生產塑膠花開始的。在他剛起步時,有一次接待了一位大客戶。不過,對方有些擔心李嘉誠的供貨能力,因此要求須有富裕的廠家做擔保,他才願意與李嘉誠合作。為了爭取到這個客戶,李嘉誠找了許多商人,可是他們都不願為這個年輕人做擔保。無奈之下,李嘉誠隻好找到外商,說明了情況。

看到李嘉誠的真誠,外商頓時被感動了,他對李嘉誠說:“沒想到,你竟然能這麼坦白,看來,你的確是個誠實的人。誠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經營之本,既然你能做到誠信,那麼我就相信你,咱們簽合約吧。”

不過,李嘉誠卻沒有答應,他擺了擺手,誠懇地拒絕了與對方的合作:“先生,謝謝您對我的信任。不過,我還是不能簽字。因為,我並沒有那麼多資金,很難完成您的訂單。所以,我隻能期待下次再與您合作了。”

這番話,立刻讓外商張大了嘴巴,他沒想到,在這個狡詐的商業社會中,還有這樣誠實的人。於是外商說:“李先生,我真的很佩服您,我從沒有見過像您這樣誠實的企業家。我可以感到,您是一位可信賴的人,這樣吧,我預付貨款,以便為你擴大生產提供資金。”

有了外商的相助,李嘉誠的事業迅速騰飛,從此他成為香港塑膠花大王。與其說這是一次商業上的成功,不如說這是一次人格上的勝利。當李嘉誠的襟懷坦白令對方肅然起敬時,他在波詭雲譎的生意場上每次能吉星高照也就不難理解了。

事實上,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關於你的“人品賬戶”,你對他好,他就在心裏暗暗為你的“人品賬戶”充值,衝著你這份“人品”他下次也還願意來找你,當你的“回頭客”。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一個人對你的“人品”的評價,會影響跟他打交道的一大群人,你拉攏他一個,獲得的絕不僅僅是一個,而是一群未來的潛在客戶。

猶太人有一句商諺:失去誠信,錢袋子就立不住;缺少謀算,錢箱子就永遠裝不滿。我們都知道,商業活動重在買賣雙方的關係,就是一種交換關係。這種關係應當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大家在商務運作中,應當以自願為原則,以互利為目的。隻有如此,這種關係才能長期保持,生意才能長久興隆下去。一個商人以信義來經營自己的事業,他就一定會成功。翻閱商業曆史,真正存活下來的老字號商家,沒有哪一家是靠欺騙而長久不衰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商界都講求誠信,誰違背了信義就會遭到合作者和消費者的遺棄。

因此,誠實守信是人立足於世,並建功立業的基本準則。隻有守信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從而給自己的事業帶來眾多良性的發展。

◎奇貨可居,從長計議◎

心機解讀

作為商人,其獲利的方式和途徑無非是兩種:投資和投機。投資主要靠才能智慧;而投機除了智慧外,還得需要勇氣和膽略,因為投機固然利潤很大,風險同樣也很大,但總有一些勇氣可嘉的人無畏於風險。

商人的終極目標和追求就是為了獲取“無數的利”,而達到這一目的手段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大智的商人,總具有前瞻的目光和敏銳的洞察力,總能在別人忽視或者不注意的地方看到商機,繼而做出大膽的決策。在一般人看來,這可能是愚蠢之舉,而這卻恰恰是真正的高明商人的不俗之處。因為,世俗的眼光,隻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增值的潛力,更不願意承受無法預測的商業風險,這就為大智者創造了奇貨可居的生存空間。

發現商機是需要智慧的,而采取行動則需要膽量。在商機未明之前,有些需要在人們的意識裏是模糊的,是以潛意識狀態存在的。而商機的明確與啟動則會帶動相應意識的開發與逐漸明確,與之相應的商機方向也會逐漸變得明確,有眼光的商人總是領先一步鎖定目標。

心機案例一

秦朝的大商人呂不韋就是一個“奇貨可居”的高人。

為了賺取更大的利益,他把自己的全部家產都押在窮困落魄的作為人質公子的身上,認為這個叫子楚的公子,是“奇貨可居”,於是就進行了一場政治和商業的豪賭,最後他成功了,成為政商兩界皆有建樹的曆史人物。

談到曆史上的秦朝,就不能不想到秦始皇;說到秦始皇,也可能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等。

然而,可能不是太多的人知道這樣一個事實:之所以會有秦始皇,秦之所以能一統天下,實際上皆因有一個叫做呂不韋的人。

身為商人的呂不韋,非常關心政治時局。可他當時的商人身份卻無法參與政治。

而機會是靠人把握的。一次,他到邯鄲去做生意,巧遇在趙國當人質的子楚,憑著對時事的了解和商人對機遇特有的敏感,呂不韋一見子楚便認定“子楚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這是呂不韋最原始的判斷。

在見到子楚後,呂不韋就回家和自己的父親進行了這樣的一場曆史性的對話。

呂不韋問父親:“耕田能獲多大的利?”

父親答:“十倍的利。”

呂不韋又問:“經營珠玉能贏幾倍的利?””

“百倍的利。”父親毫不猶豫地回答。

呂不韋又接著問:“若幫助立一國之主,能贏幾倍的利?”

“無法估量,是暴利!”父親有些驚訝。

既然能獲無法估量的暴利,這樣的大買賣就值得一博。在普通人看來,子楚不過是秦王庶出的孫子,又在趙國當人質,生活困窘,很不得意,無論如何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趙國還隨時可能殺了他,他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就很難了。可是呂不韋卻目光老到,他自信按照自己的策略,子楚將一定會是另一番命運,而且自己的命運也將隨之改變。

於是,呂不韋就開始了對子楚的風險投資。他一方麵拿出大量的金錢,供子楚去結交權貴賓客,以樹立他的形象和聲望;另一方麵又帶著大量的名貴珠寶去秦國討好正在受寵的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雖被立為正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一心促成華陽夫人認子楚為子,這樣將來子楚就能名正言順、輕而易舉地被立為太子了;既然子楚做了太子,那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未來的皇帝。當然,子楚亦答應呂不韋:“事情辦成,我願意將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在呂不韋的精心運作下,一切都發展得相當順利。但有一件事超出了呂不韋的想象。子楚竟然看上了與呂不韋相好的一位漂亮女子,且已經懷有身孕。呂不韋本不願意,可又一想,這樣豈不更好?就這樣,呂不韋不隻是送給子楚自己的女人,還把自己的兒子也一並送上。

子楚繼位後,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可惜子楚在位僅三年就死了,子楚的兒子,實際上就是呂不韋的兒子繼位,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稱他為“仲父”。至此,呂不韋的輝煌可以說達到了頂峰。

作為商人出身的政治家呂不韋,顯然是具有戰略眼光的,正是他的“奇貨可居”才改寫了中國古代的曆史。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商人還是政治家,都需要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做出超乎尋常的商業和政治布局。即便是作為平頭百姓,也需要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否則的話,就會缺少精神動力。

心機案例二

2009年9月21日,北京大學授予台灣著名收藏家王度名譽博士學位,校長周其鳳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說王度“不惜投入個人畢生積蓄,致力於收藏中華之美,為保護弘揚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作出了寶貴的貢獻,而他的收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裏,必定是奇貨可居”。

王度有很多頭銜,有人稱他“文物狂人”,也有人稱他“中華文物的守護者”,對此,王度卻朗聲大笑,說自己隻是個“坐在金山上的乞丐”,或者是個“文物保護者”。

已過古稀之年的王度的人生頗為傳奇,自台灣政治大學新聞係畢業後,就到美國留學,在美國開餐館二十幾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1987年,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就賣掉7家餐館回到台灣。如今,他卻在台北租屋而居,連同父親留下的兩棟房子以及他自己賺來的錢,都全部投資到文物收藏。

應當說,王度屬於收藏家中的另類。別人是在富足的生活之外,搜集文物投資或怡情,他卻傾家蕩產、節衣縮食地尋寶。別人隻收藏文物中的精品,他卻喜歡收集係列,從戰國到明清,希望每個時期都有代表。其實這正是王度眼光“毒辣”的地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連環畫冊,卻迅速飆升。據潘家園有關專家介紹,連環畫套書和原稿最受藏家追捧,就連20世紀80年代的連環畫《西遊記》以及《三峽土特產的傳說》的原作底稿的成交價均為兩萬以上,更不要說年代久遠的畫冊了。因此,以王度現在的藏品數量,躋身收藏大家絕不為過。

對於辦展覽、出畫冊,王度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我認為這些東西不是隻屬於我一個人的,所以獨樂不如眾樂。”

不過,王度笑稱自己“捐的比賣的多”。

他賣掉了父親的房子,拋盡自己的家產,就是看到了文物的增值潛力,可以說是典型的“奇貨可居”。不過,他已經進入了更高的境界,更多的是把賺來的錢用於社會公益事業。他曾自豪地說:“我認為我做的比我父親留給我的房子還要好,錢再多,就多一個零,當財富積累到一定數量的時候,100億和1000億已經根本沒有什麼分別,用不光了。但我保護了文物,且50年如一日,現在樹也長大了,花也開了,‘奇貨可居’的效應開始顯現,已經到了收獲的季節。”

王度甚至坦言,即使現在離開人世也沒有什麼遺憾,更沒有後顧之憂。他說:”老天對我已經太厚愛了,我已經得到了我所有想要的東西。”

當然,他笑稱自己還有一個夢想,就是他最珍愛的一對明朝時期東廠的雙刀,已經收藏30年了,可謂價值連城,“但別人出多少錢我都不會賣。我希望一把送大陸,一把送台灣,希望將來能在一起,這兩把刀應該留在我們中國”。

此外,他還想要賣掉文物做公益,“我認為我的文物收藏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要交給我女兒了。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回饋社會,這是我的最後一個目標”。

作為商人和慈善家,王度無疑是成功的,因為他憑借超敏銳的目光收藏了一批“奇貨可居”的文物,並且用拋掉的文物回饋了社會。

王度的成功告訴人們,千萬不要忽視那些原本不起眼的東西,說不定它就是你叩開財富大門的金鑰匙。在生活中,隻要留心,再加上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你就一定能在別人輕視或者忽略的地方開出財富的通道。

◎學會合作,達到共贏◎

心機解讀

一個人的能力本來就有限,而在當今這個科學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的大背景下,個人的作用更是日漸減小,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擁有成就事業所必備的所有能力,成就事業的關鍵在於群體的合力。未來的競爭將是協作性的競爭,個人的力量在激烈的競爭中往往是不堪一擊的。缺乏團隊精神,不懂得積極尋求合作的人將難以生存。

在社會上做事情,如果隻是單槍匹馬地戰鬥,不靠集體或團隊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大成績的。越是追求偉大目標的人,越是需要借助別人的力量。每一個想獲得成功的人都應該學會與別人合作。合作是有先決條件的,它要求每位合作者積極進取,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奮鬥,切記不能有私心、雜念。隻有齊心協力,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大量事例證明,許多失敗者都是單槍匹馬闖天下的“個人英雄”,由於沒有借助群體的力量,因而自己的不足與欠缺得不到補充;許多成功者都會借助別人的才智、技術、方法等等,因此取得了令人稱羨的輝煌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