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在展示口才的時刻:嬉笑怒罵,妙“口”回春
妙語從古至今,都被人們視作公關的利器,它總是在人們陷入迷津或困惑的時候被及時利用,從而化險為夷、化幹戈為玉帛。妙語的功效就在於攻心為上,它可謂是所有手段中最為廉價卻又極為有效的。
當然,有的妙語是口蜜腹劍,有的是忠言逆耳,有的是口吐蓮花,有的又是瘋人醉話,有的則是指桑罵槐,等等,都不盡相同,但所有的語言都是達到目的的輔助手段。
◎嘴上功夫,不隻是花言巧語◎
心機解讀
有位哲人曾說過“世間有一種途徑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可,那就是優秀的口才”。足見口才的重要性,會說話同會辦事往往是相輔相成的。話說得好聽,說得到位,對方就易於接受你所提出的條件和要求。否則,說話不分場合,不顧對象,不知深淺,不懂分寸,即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也可能會被你搞砸。
許多人常常錯誤地認為,有什麼說什麼便是真誠,便是純白無瑕,其實那是大錯特錯,任何事情都是物極必反,並非有些人不喜歡真實,而是你說話不掌握表達的藝術。直筒子的性格,固然值得欣賞,但如果不講場合炫耀舌頭的功力,往往會給對方造成相當大的尷尬,而下不了台階。因此,有些話沒有必要也無法說得太實、太死,太過於絕對很可能讓不懷好意者鑽了空子。
如果對一些事情並不了解,或者理解不清的話,就不妨用一些含糊其辭的表達方式,這樣就比較容易脫身,也是機智、敏銳的一種表現。如果遭到別人似是而非問題的刁難時,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絕對不能胡言亂語或與人抬杠,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含糊其辭地對待。若遭受他人刁難,麵對兩難問題時,冥思苦想毫無意義,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用含糊的語言回答他。借此擺脫困境,讓對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心機案例一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先後被他消滅了,唯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也知道想一下子吞並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必須分而殲之。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旨在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因為曹操的實力實在是強大,但隻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就特意來找劉備,邀請諸葛亮來當說客。劉備也意識到了形勢的危機,立刻答應了魯肅的請求,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各個都是有學問的人。
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上門找你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盤算,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無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隻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個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隻能為天下人恥笑。”
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緊接著,另一個謀士又站起來問諸葛亮:“如今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有些吹牛吧?”
諸葛亮立刻反駁說:“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太丟人了吧?”
就這樣,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麵對如此雄辯的口才,孫權終於做出了聯劉抗曹的決斷,足見口才的力量。
諸葛亮不愧是一代謀略家,麵對東吳眾多謀士的咄咄逼人,而展示了鐵嘴鋼牙的辯才,舌戰群儒、力排眾議,達到了聯吳抗曹的目的。
心機案例二
1988年美國舉行總統競選,民主黨在選民中造成了“布什是毫無獨立主張”的這一印象,他們甚至稱“布什是裏根的影子”。
在交談的時候,民主黨人用挖苦的口氣問:“布什在哪裏?”
這樣的問題,擺明了是在挖苦,如果你的回答不適度的話,難免會更加尷尬,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回答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呢?
布什的競選顧問、老資格政治公關專家艾爾斯,為布什設計了一個回答:“布什在家裏,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這有錯嗎?”
這樣回答,體現了強烈的針對性和恰如其分的分寸感的結合,可以說是有很高的藝術性。
像這樣巧妙的回答一般人是想不到的,假如艾爾斯不是這麼設計回答的,肯定就沒有這麼好的效果,也勢必會帶來影響。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想看,如果你在社交場上遭到別人挖苦,而你馬上抓住對方的弱點,給予迎頭痛擊,那樣對方可能會很難堪,那時也許你自認為是勝利者,可在別人眼裏,你卻是一個心胸狹窄、不善言辭的人。而艾爾斯為布什設計的回答,卻為布什的政治家風度增添了不少光彩。這不失為言談的適度,分寸的掌握恰到好處。
嘴上功夫看似雕蟲小技,卻是很多人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技術,如果你能夠掌握好這一門技術,如果你能把這門技術運用得恰到好處,那麼,就有可能因此扭轉你的一生。說話不但要有尺度,而且尺度一定要拿捏到位,這樣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尺度決定於你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的需要。換句話說,要言之有度。有度的反麵則是“失度”,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麵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
◎良言過耳周身暖,綠燈大開行方便◎
心機解讀
在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被誇獎、被肯定。事實上,渴望被欣賞是人之共性,不論是誰,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期待從其他人那裏得到被欣賞的愉悅。
世界上恐怕沒有人不喜歡聽“好聽的”,這是人的天性。這在心理學中叫“真誠的肯定”。具體就是用讚美、欣賞及誠懇的字句向你的朋友說你“真的相信”。由於你適當地發出了真誠的肯定,你會得到接受你肯定的人給你直接的回饋。
可長期以來,大家有一個偏見,愛將那些善於說讚美話、會誇獎的人一律稱之為“馬屁精”。其實,這是對人際關係的一種誤解,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愛聽讚美話的傾向,這是人的天性。讚美的話聽得愈多,心中也就愈高興,信心也隨著增高,這是人之常情。
心機案例一
古時候,有一個財大氣粗的土財主,雖娶了幾房媳婦,但奇怪的是生的孩子都是女孩,這讓他相當困惑。可財主仍求子心切,到50多歲時又娶了一姚姓女子,這女子還真沒有辜負他的願望,在婚後的第二年,就為他生了一個白胖小子,這可喜壞了老財主。
為了慶賀老來得子,財主在兒子滿月那天大擺筵席,眾多朋友從四麵八方趕來為他賀喜。財主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個兒子,逢人便說:“你看這孩子將來會怎麼樣?”
客人大多裝模作樣地端詳一番,然後故意討好老財主道:“這孩子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將來肯定是個當大官的料!”
明明知道是恭維話,但老財主聽了還是笑得合不攏嘴,並立馬獎賞他。
這時,財主又看到另外一個客人說:“依你之見,我的兒子將來會怎麼樣?”
這位客人也端詳半天,連聲誇道:“看這模樣長的,就是大福大貴之人,將來肯定能發大財!”
財主聽後,自然又是欣喜萬分,再次安排仆人當場獎賞客人。
正要轉身,第三個客人又跨進門來,財主就高興地問:“你看看我的孩子將來會是怎麼樣?”
這位客人卻毫不客氣地說:“將來他肯定會死。”
財主一聽,火冒三丈,氣急敗壞地命人把他毒打一頓,趕出了宴會。
第三個客人顯然說的是實話,卻遭到了與前麵兩位完全不同的待遇,因為這樣的場合說出這樣喪氣的話,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在生活中,讚美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生存乃至步步亨通,就不能不掌握說話的技巧。古往今來,大凡“成功”者十有八九都精通此術。足見語言的魅力。一個聰明能幹的人若能掌握讚美的說話藝術,猶如在成功的路上為虎添翼、錦上添花。
心機案例二
楊某是一家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因為工作原因他與妻子兩地分居十幾年,雖然錢花了不少,禮品也送了很多,可不知道什麼什麼原因,妻子就是調動不過來,這件事讓楊某十分頭疼,但他也無可奈何。
最近,在楊某妻子調動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某局局長又換了人,新上任的是從外地來的劉局長。楊某聽別人說,這位劉局長能急人之急,為群眾辦真事,他先了解了幾個受劉局長幫助的例子,然後決定登門拜訪。
到劉局長家拜訪的那天,他並沒有開門見山地說出自己的來意。他先對劉局長進行了一番恭維,說他做得比較好的政績,是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
劉局長很謙虛,他笑著說:“哪裏,哪裏,人家的確有困難,有的已經分居好幾年了,就是調不到一起。我也隻是做了一點自己應該做的事。”到了這個關口,楊某趁機說出了自己的問題:“劉局長,其實我也有點小事想麻煩您。我和妻子兩地分居十幾年了,一直沒有解決。本來我不打算找了,可我聽很多人說您的政績突出,心中仰慕,所以想請您幫幫忙。”接著,楊某就把自己的情況詳細地和劉局長說了一下。劉局長聽後,讓他回家等消息。
果然,不到半個月,一紙調令到手,楊某一家終於得以團聚。在這裏,劉局長之所以能幫上忙,這是因為楊某的要求合情合理。當然楊某恰當的恭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人的心中,都有著愛聽順耳話的天性。雖然有時明知對方講的是恭維話,但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精通心機說話的人,都是善於說“良言”的人,而且他們的人際關係通常來說都是處理得非常好的。
因此,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巧妙地讚美他人,甚至是給別人“戴高帽”,這樣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送“高帽子”一定要送得恰到好處,這關鍵就是自己的要求合情合理,擺出一份誠摯的心意及認真的態度。否則的話,就會弄巧成拙,落得個適得其反的結果。
◎雄辯未必是銀,沉默則貴比黃金◎
心機解讀
許多人將口若懸河、巧舌如簧作為一個人會說話的標誌,現實中有不少人在與人談話時,也喜歡口無遮攔地說個不休,認為隻要盡量多說,將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兒地抖摟出來,就會說服別人。在有心機者看來,這種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
沉默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於無聲處聽驚雷。”有時候沉默可以變得很犀利。我們大都會經曆這樣的場景:你在和別人討論、爭執,當別人感到乏味時,會不理會你的語言,拿起桌上的報紙或其他什麼,隨便翻閱起來,以此作為回應。但恰恰是這種沉默式的回擊,往往會讓你感到十分難受。這就是沉默的“犀利”之處。
沉默更是一種無聲的武器。恰當地運用沉默,往往令對方招架不住,自亂陣腳,從而露出廬山真麵目。有心機者主張,上帝給了我們一張嘴兩隻耳朵,目的就是讓我們明白耳朵的作用比嘴巴大,聽比說更為重要。在特定的場合中,少說乃至不說、保持沉默,常常比喋喋不休地理論更有說服力。
心機案例一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在位已36年。但國家軍政權力依然掌握在母親宣太後和叔叔穰侯手中,使得昭襄王無法獨立執政,實行變革。範雎就是在這時到達秦國的。他先給昭襄王上疏,說自己有辦法使秦國強大,還暗示了如何處理昭襄王與宣太後及穰侯的關鍵問題。
昭襄王看了範雎的上疏後決定召見範雎。到了召見那天,範雎故意事先在接見的地點四處閑逛。昭襄王駕到時,侍臣看到有人在附近閑逛,便道:“大王駕到,回避!”
範雎這時故意提高聲音說道:“秦國哪有什麼大王,隻有宣太後和穰侯而已!”這話正好擊中了昭襄王積壓在心中許久的心病。他有些不安地接見範雎,對他說:“早該拜見先生的,隻是政務煩心,每天要去請示太後,所以拖到現在。我生性愚鈍,請先生不要客氣,多加教誨。”